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觀測日記二

觀測日記

觀測日記

2018.08.21

現在它們只能窩居在書桌下。

DSC02550  

2018.08.20

等個好天氣,箱子一拎就可以出門拍照了。

DSC02557 

2018.08.20

這口箱子的硬泡綿切割容易,但分三層放置器材,如何分配,費了不少腦筋,總算花了兩天完成。

box 

2018.08.19

雨過天青,凌晨兩點

「人未寢,庭戶無聲,時見疏星

不見河漢」(光害)

「夜已三更」,仙女座大星系在天頂,望遠鏡近乎垂直,即使有 45 度的天頂稜鏡,也只能跪著看。

2018.08.18

一個蘿蔔一個坑

天氣不好只好做些勞作。

在露天拍賣買了兩塊(分別為 50x50x5cm 及 50x50x3cm )硬泡綿,裁成符合箱子的大小,然後再利用女兒小學時買的彫刻刀及美工刀,挖出符合各種目鏡、天頂稜鏡、巴羅加倍鏡、彩色濾鏡及各種轉接環的坑。

DSC02549 

花了兩天時間的勞作---好累!

2018.08.17

凌晨一點的台中市,看到的仙女座大星系大概就如下圖這個樣子,利用 Stellarium 模擬光害程度要設定到 9 才如肉眼看到的樣子,可見得市區的光害有多嚴重!(還凌晨一點呢!)

螢幕快照 2018-08-17 上午1.19.34 

若把光害程度設定為 3,看到的仙女座大星系就如下圖,這大概要上合歡山才能吧?!

螢幕快照 2018-08-17 上午1.24.21 

2018.08.16

這口箱子的硬泡綿切割容易,但分三層放置器材,如何分配,費了不少腦筋,總算花了兩天完成。

前面提到把 Sigma 150-600mm +「GRUS-尼康镜头镜头接1.25英寸目镜轉接環」 + 「ES1.25寸 PM5x巴洛超级消色差5x增倍镜」 +天頂稜鏡 + 32mm 目鏡,對焦沒問題 ,而接ES1.25寸 PM2x巴洛超级消色差2x增倍镜」使用這種接法無法對到焦,後來才想起來應該要把加倍鏡前端的鏡片旋下來鎖到天頂稜鏡才行。

DSC05620 

想到就做,這次改成 Sigma 70-200mm F2.8 +尼康镜头接1.25英寸目镜轉接環」 + 「ES1.25寸 2x 加倍镜前端鏡片」 +天頂稜鏡 + 32mm 目鏡,當然一試就成功,而且光程比起之前 90 人民幣買來先玩玩的巴羅 2X加倍鏡短多了,70 到 200 mm 間的各個焦段都可以對焦,可能是換上光圈 F2.8 的關係吧!看到的景像清晰又明亮,再接上ES1.25寸 5x ,總倍率來到 10 X,鏡頭 Zoom 到 200 mm (相當於 2000 mm ) ,看到的景像暗了一些,不只可以接受且不算太差呢!以後這個 2X 巴羅前端鏡片就長駐天頂稜鏡了

------------------------------------------------------

以上是針對目視而言,若要接上相機拍攝(這是指需要加倍鏡的情形下,不然直接使用 Nikon-NEX 轉接環就可以了)又會產生對焦的問題:

測試器材: Sony A6000、T2-NEX接環、擴大攝影筒前端套筒(一端有 M42螺紋可鎖上T2-NEX接環,另一端為 1.25英寸口徑套筒)

DSC05622  DSC05623 
DSC05624 

實際拍攝時需要拿掉天頂稜鏡,不然影像是上下左右顚倒的,底下兩張照片就是。

70mm
200mm
2X70macro
2X200macro

在接ES1.25寸 2x 加倍镜的情形下只能把鏡頭當成超微距來使用,遠方景物無法對焦(5X 不會)。需要把 2X 前端鏡片旋下來置入擴大攝影筒前端套筒(沒有螺紋,只能放進來,但無法固定),然後再置入尼康镜头接1.25英寸目镜轉接環 ,這樣才能對焦遠方景物,底下兩張照片即是這樣的方式拍攝的。

70mm
200mm
2X70
2X200

之前買的巴羅 3X 雖然各焦段都可對焦,但成像會有問題,如下圖左;而ES1.25寸 5x 加倍镜就沒問題,如下圖右:

3X
5X

結論:

這種接法( 2X 巴羅前端鏡片就長駐天頂稜鏡)主要還是用來目視時,接各種不同焦距的目鏡,能得到正立的影像。想要拍攝時就得接上 5X ,會有拍攝的需求時,對象當然是行星,只要大氣視寧度允許,接上 5X是一定要的。

2018.08.15

拜這兩天下雨所賜,台中有了難得的好空氣,雖然天空仍不時有雲飄來飄去,昨晚把仙女座大星系看個夠。

先用 Kenko Artos 10X50 廣角雙筒望遠鏡。初時還搞錯天區,下樓開啟 Stellarium 做比對,總算利用仙后座的四顆亮星,往右找到仙女座的奎宿九,依下圖的順序,輕易地就找到仙女座大星系(只是一團很淡的雲氣,核心有點亮,輕輕晃一下鏡筒,會與旁邊的星星晃動的方向一致,即可確定目標無誤。)

螢幕快照 2018-08-15 上午1.14.18 

只看雙筒望遠鏡當然不夠,再下樓把 Sigma 150-600mm +SWEBO Lens to Telescope Adapter 4 攝望寶四代尼康接口拿上頂樓,10mm 的目鏡焦距,等於倍率是 15~60 倍。覺得有點暗,於是再下樓換成「GRUS-尼康镜头镜头接1.25英寸目镜轉接環」 + 「ES1.25寸 PM5x巴洛超级消色差5x增倍镜」 +天頂稜鏡 + 32mm 目鏡,還是有點暗,於是把「ES1.25寸 PM5x巴洛超级消色差5x增倍镜」及天頂稜鏡拿掉(沒有加倍鏡,只用天頂稜鏡會無法對焦)。因為已熟悉這個天區的幾顆亮星,即使是上下左右顚倒的像,慢慢移動還是可以找到仙女座大星系。看到的還是一團雲氣,但亮度增高了一些。 從十一點半不到,一直看到十二點半,等到一大片雲遮住了這個天區才心滿意足地收好器材下樓。

這次的觀測經驗對未來要把仙女座大星系拍攝下來又多了一些把握。 只要目標對得夠準,使用 Sigma 150-600mm 鏡頭,焦距定在600mm 剛好可以完整地把仙女座大星系拍攝下來。以 Pentax Takuma 300mm F4 做為導星鏡,應該可以讓導星更精準。 天空條件允許下可嚐試每張曝光 5 鐘,拍攝 30 張,再嚐試記錄 PEC 的情形,單張曝光 30 分鐘,拍兩張,測試 PEC 的使用對曝光時間的增加提升程度如何。

2018.08.14

未來一週都是下雨天,閒著也是閒著,就做點勞作:

本來是想買左下 298 RMB 的箱子,後來找到右下這口箱子。

01  02 

內裝方格海綿,手指壓一壓,然後很輕易把不要的海綿撕掉,放入整套含配件的 Kenk Sky Memo S 攝星儀。

03  04 

2018.08.14

昨天一場大雨把空氣洗乾淨了,凌晨兩點多時在頂樓目視就能看到平常雙筒望遠鏡才能看到的星,而透過雙筒望遠鏡所看到的星空,若沒記錯,就如好早以前在松雪樓前露營時所看到的天空。(若不是頂樓積水溼答答,一定把赤道儀扛上來。)

今晨到頂樓曬紅棗,看到的天空是如此的藍,都快忘了台中的天空曾經這麼藍過。

2018.08.12

Sigma 150-600mm +「GRUS-尼康镜头镜头接1.25英寸目镜轉接環」 + 「ES1.25寸 PM5x巴洛超级消色差5x增倍镜」 +天頂稜鏡 + 巴羅 2X的鏡筒(因為有 M42 螺紋)+ T2-NEX 轉接環(M42 轉 SONY E 接環)+ Sony A6000 這樣的接法,使得原本 150-600mm 的超長變焦鏡頭再變成 750-3000mm 的超-超-長焦鏡頭,用來打鳥也還可以,就是無法自動對焦。 實際使用時會得到倒立的影像,需把天頂稜鏡拿掉,相機看到的影像才會是正立的。

DSC05607 

使用以上的配備在傍晚拍的,把連續的照片組合成影片(先把 20 張照片縮圖後,再用 Quicktime 7 把 20 張序列照片轉成 2 秒的影片)。

 

2018.08.10

淘寶訂的「ES1.25寸 PM2x巴洛超级消色差2x增倍镜」及「ES1.25寸 PM5x巴洛超级消色差5x增倍镜」昨天中午到貨。

晚上七點時,天上少雲,把 Sigma 150-600mm +「GRUS-尼康镜头镜头接1.25英寸目镜轉接環」 + 「ES1.25寸 PM5x巴洛超级消色差5x增倍镜」 +天頂稜鏡 + 32mm 目鏡,可以看到金星盈虧、四顆木衛、土星光環。

雖只用三腳架 + 油壓雲台,由於鏡頭可以 ZOOM 且經由天頂稜鏡後目鏡看到的為正像,找目標就很容易。只有目視,所以使用星圖軟體 Stellarium 的截圖,肉眼看到大概就如截圖這個樣子。(至於 ES1.25寸 PM2x巴洛超级消色差2x增倍镜」使用這種接法無法對到焦,但若接在 5X 後就沒問題)

還有個額外的收獲,這種接法,調整鏡頭的對焦,還可以變成超微距鏡頭呢!

(前一晚上清境民宿準備拍攝仙女座大星系,從晚間七點左右就被濃霧包圍,等到凌晨一點半仍未散去,只好放棄。)

螢幕快照 2018-08-10 下午8.27.54  螢幕快照 2018-08-10 下午8.28.33  螢幕快照 2018-08-10 下午8.30.30 

2018.08.06

從150mm 變焦到 600mm 再加上接了 3X 的加倍鏡(省掉購買貴貴的原廠加倍鏡費用,而且倍數又可更大),除了可當成拍攝行星、月亮的天文望遠鏡,還可以是超長焦距的賞鳥望遠鏡,更棒的是可以變焦的望遠鏡,變焦到 150mm 並換上手上焦距最長的 32mm 目鏡當成尋星鏡(倍率約 14 倍,若換成巴羅 2X,倍率為 7 倍,就與一般尋星鏡相當了),找到目標再慢慢變焦到 600mm 並換上焦距較短的目鏡,唯一有點小不方便的地方就是只要變焦後就要重新對焦。

昨晚就拿了最新改裝的成果上頂樓看行星:木星、土星、火星。加上巴羅 3X 後就等於最大焦長有 600 X 3 = 1800mm 的折射望遠鏡,嚐試接各種焦距的目鏡,最短只能接到 20 mm ,亦即是在台中的大氣環境下倍率最多只能 1800 / 20 = 90 倍,一定要找個時間去山上試試是否能再提升。

2018.08.05

假日裡,閒著也是閒著,對於「GRUS-尼康镜头镜头接1.25英寸目镜轉接環」接上SIGMA 150-600mm F5-6.3 DG OS HSM Contemporary 再接天頂稜鏡無法對焦始終耿耿於懷。不信邪,就試著將手上的一些配件嚐試接來接去,擴大攝影筒可延長--不行!拔下所有外接配件,把天頂稜鏡伸進鏡頭裡,好像快對到焦了,可無法固定,也是不行。

又是突然的靈機一現,接個巴羅加倍鏡試試看,竟然可以!!! 可以對到焦的正像。從150mm 變焦到 600mm 要重新對焦,2X 或 3X 的加倍鏡都沒問題。手上的 3X 是有消色差品質較佳的加倍鏡,可加上去後拿來看風景倍率有點高;2X 的倍率剛好,但品質就差多了,趁淘寶集運倉還有貨待運,趕緊下訂了一只「ES1.25寸 PM2x巴洛超级消色差2x增倍镜」(號稱媲美Televue 的PM增倍镜,4片结构,價格只要一半)再一起集運回台灣。

DSC05605 

2018.08.04

一早,淘寶臨時起意有點賭賭運氣買的「唯卓NF-E1轉接環尼康F卡口鏡頭轉索尼e卡口微單相機電子自動對焦」到貨,於是測試了自己擁有的五顆 for Nikon 鏡頭(一顆原廠,四顆副廠):(以下測試皆手持拍攝)

  • Nikon AF-S 17-35mm f/2.8D IF-ED

對焦點不管中央或四周,速度都不錯。稍為不完美的地方是以 17mm 對焦時會迷焦,但將焦距稍為調大一點即可順利對焦,然後轉到 17mm 再次對焦就沒問題。

Nikon AFS 17-35mm F2.8 @ 17mm

  • SIGMA 50mm F1.4 EX DG HSM

接下來的三顆 SIGMA 鏡頭都能自動對焦,速度算可接受。除了中央對焦點可用外,四周其他對焦點都不行。

sigma 50mm f1.4

  • SIGMA 70-200mm F2.8 APO DG HSM MARCO

中央對焦點可用。

sigma 70-200mm f2.8 @ 200mm

  • SIGMA 150-600mm F5-6.3 DG OS HSM Contemporary

雖然中央對焦點可用,但在 600mm 時會迷焦,對久一點還是能對到。

sigma 150-600mm f5-6.3 @ 600mm

  • Tamron 90mm F2.8 marco (AF lens) Model 72E

沒有照片可附上,因為接上後除了不能自動對焦、光圈無法機身調外,還按不下快門

2018.08.03

凌晨一點半上頂樓,終於以雙筒望遠鏡看到了期待已久的仙女座大星系,沒有想像的亮,只是一小團霧狀而已,還是要長時間曝光才能看到它的美。

想說或許把Sigma 150-600mm F5~F6.3 + GRUS-尼康镜头镜头接1.25英寸目镜轉接環 + PL 10mm 目鏡,,再安到腳架上,帶上頂樓可以把仙女座大星系看得更清楚,結果上下左右的成像,加上即使放在 150 mm ,也有 15X 的視野,依奎宿九來找,脖子酸,眼睛快脫窗了,還是找不到,只好放棄。

這時下弦月已升到子午線附近,就順便看看,這才發覺折射鏡與馬卡折反鏡的差別,在 600 mm 下(倍率 60 倍)銳度實在差太多了,細節、對比也不是馬卡鏡能比的。

----------------------------------------------

下午一場雷陣雨以為今晚沒望了,沒想到晚上十點上頂樓可以看到北極星及一些亮星,天空還有不少雲,看到火星也有一圈光暈,應該水氣也不少,估計要練習電子極軸鏡也是可以的。

由於頂樓仍有些積水,所以只帶了輕便的 Kenko Sky Memo S 及 Celestron MAK C90 + SONY A6000、120 mm 超輕量導星鏡、 T7C 導星 CCD、 QHY PoleMaster电子极轴镜,還帶了電子快門線以備不時之需。當然,Lenovo ideapad 120S 輕型筆電是不可或缺的。

底下就是今晚以 QHY PoleMaster 电子极轴镜對好極軸後,再以120 mm 超輕量導星鏡+ T7C 導星 CCD,PHD2 導星的成果:

這是導星十幾分鐘後的成果,下圖是最後約七分鐘的圖形,因為雲的遮避失去星點重新以「自動選星」選了兩次,一次「自動選星」選到了噪點,就是圖中紅線幾乎水平的那段。台灣低緯度受到大氣折射的影響,不可能這樣,因此重新手動選了另一顆來 Guiding 直到結束練習。

01

以「導星小幫手」RUN 了兩分多鐘的結果, 還算符合 QHY PoleMaster 电子极轴镜規格提到的對準極軸的精度。

02

2018.08.02

下午一批從淘寶買的配件到貨:

  • GRUS-尼康镜头镜头接1.25英寸目镜轉接環

01

物超所值,除了能使用各種焦距的目鏡外,還能使用巴羅加倍鏡(使用擴大攝影法,相機接在巴羅鏡後,又省掉購買原廠加倍鏡的費用,而且倍數又可更大,若把手上的 2X 及 3X 一起加上去,可以變成 3600mm 的焦距呢!)。試了 Sigma 70-200 F2.8 及 Sigma 150-600mm F5~F6.3 ,效果不錯(當初也是在抉擇要買天文 APO 折射鏡還是這只鏡頭。現在可說當初的選擇是對的,除可當成一支 F6.3 600mm 的 APO 天文折射望遠鏡外,拿掉接環時,接上 Nikon D610 還可自動對焦打鳥或打飛機,省掉了還要再買一支 APO 折射望遠鏡的費用。)。

由於 G 鏡頭無光圈環,需要再加上一個頂針把光圈桿頂到最大光圈效果才佳。目前只能剪下一小段棉花棒的塑膠棍來頂住光圈桿(如圖)。唯一可惜的是無法加天頂稜鏡來轉為正像,不然就非常完美。

02

  • M42镜头转1.25英寸望远镜口转接环

03

當初買這支很有歷史的二手 Pentax Takuma 300mm F4 ,後來在測試拍攝心宿二時,發覺老鏡頭沒 APO,成像色差太嚴重就冰了起來。直到看到這只接环可以用來配合 當成導星鏡用。真正使用 PHD2 導星測試之後,效果效果實在不錯,如圖(測試時使用的赤道儀是 Kenko Sky Memo S及QHY PoleMaster电子极轴镜)。

04

  • QHY PoleMaster电子极轴镜及艾顿赤道仪Cem25P 接环 & Kenko Sky Memo S(信達星野赤道儀) 接环

05

PoleMaster电子极轴镜能配合艾顿赤道仪Cem25P及之前買的 Kenko Sky Memo S。測試之後才了解若早買這個東東,搞不好就不用買赤道儀了(套用商品說明:「单轴赤道仪的福音:像剪刀脚,星野赤道仪这类的单轴赤道仪,由于没有赤纬轴,因此赤纬方向无法进行纠偏。而使用电子极轴镜,在极轴对准以后,在赤纬方向的漂移量将非常小,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类赤道仪的性能。」)。

到貨後艾頓 Cem25P 的知道怎麼安裝,但這個「信达星野赤道仪转接」就不知道如何安裝?找了官網沒有說明(FAQ 也找了),只好去問店老闆,沒想到店老闆迅速回答 L支架尾部有个螺丝直接鎖上即可,馬上就把問題解決。(為了能如說明書所說:「面对赤道仪时,USB端口水平往左。 这个位置可以使得在调节赤道仪时候,图像的上下方向为赤道仪俯仰方向,图像左右方向为赤道仪的地平方向,方便调节。」在旋上時還特別加了兩個墊片,才能鎖緊時又讓USB端口水平往左。如圖)

06

用 QHY PoleMaster电子极轴镜來校正極軸(赤道儀使用的是 Kenko Sky Memo S),配合 Pentax Takuma 300mm F4 與另購的「M42转1.25英寸望远镜口转接环」,對焦還蠻容易又準確,再使用 PHD2 導星,效果佳,如圖,第一次看到紅色 DEC 線這麼「平坦」,沒有往上或往下,雖不是真正的平坦,能有這樣的成果已經很滿意了。(實際操作時,還是先用 Kenko Sky Memo S 的極軸望遠鏡先粗對好極軸,再以QHYCCD PoleMaster校准软件校準極軸時就簡單多了。)

07

雖說如此,赤道儀還是該買,才能解除重量的束縛,不然別說重量 5 Kg 的13公分馬卡鏡擺不上,就連 Nikon D610 +Sigma 150-600mm 也不能放上攝星儀,屆時馬達弄壞,就得不償失了。

  • QHY5L-II-M黑白高灵敏度导星CCD电子目镜

08

配備都升級為赤道儀了,順便也把導星 CCD 升級。

-------------------------------------

晚上天空雲不少,但為了測試還硬是把新購的電子極軸鏡、QHY5L-II-M黑白高灵敏度导星CCD測試完。確認都沒問題,也會操作了,對極軸很簡單,而且又準(对准精度號稱最高30角秒,粗调对准精度5角分),對我來說也夠了。(當然前提是要能看到北極星,且光害不要太嚴重,還要有台跑 windows 的筆電。)

2018.08.01

意猶未盡,晚上十一點多再上頂樓,雲仍多,但不管了。雖然知道 iOptron Cem25P 目前的操作下 GOTO 精度不是很夠,裝上 Sigma 70-200 F2.8 及電子快門線,焦長 200 mm 下純以赤道儀來追蹤,曝光一分三十秒,成像當然一片死白(光害實在太嚴重了),用曲線調整及Level 拉出了一點細節(如圖),也不曉得是不是拍到了 M31 還是光害造成的(拍了不少張,只有這張沒被雲擋到,而又因為單張,噪點太多,沒法與 Stellarium 來比對)。

這次的練習重點不是這個,而是看星點有無拖線。從星點的成像來看,沒有 Guiding 下,曝光一分三十秒,顯示 iOptron Cem25P 的追蹤精度還不錯(只做了二星校正,要做三星校正一直無法成功,總有一顆星被雲擋到而失敗)。

16.3%的全圖
1:1的截圖
09
10

---------------------------------------

今晚總算把赤道儀開光了------

當然不是下面照片那樣的重裝備!

因為只是練習,挑選能練習的最輕裝備一個人能扛上頂樓(iOptron Cem25P 本體及手柄、2Kg 重錘、腳架、Celestron Mak C90、12.5 mm 照明十字線目鏡、汽車行動電源及頭燈)。

玩了兩個小時(七點至九點),直到天空再度佈滿雲,才心滿意足地收拾器材下樓。(比攝星儀好玩多了,要不是天空不允許,還捨不得下樓呢!)

這期間練習了極軸校正、一星校正、二星校正、三星校正。即使三星校正後,GOTO 的結果,目標星只出現在尋星鏡的視野裡,還要先粗調到十字線交點,然後再到主鏡(使用 C90 1250mm 配合 12.5 mm 照明十字線目鏡)以慢速微調到十字線中心交點。

追蹤行星時,不管是火星、土星、木星,約五分鐘後,目標會些微地跑出十字線的交點(C90 1250mm 配合 12.5 mm 目鏡)。想說會不會是在高倍下( 1250 / 12.5 = 100倍)多少還是看得出來行星的移動,準備再改以觀察恒星(牛郎或織女)時,天空幾乎佈滿雲,等了一陣子,雲更多,只好等下次練習時再來看看。

關於GOTO 不是那麼精確,有可能是極軸對得不是很準(可是都做了三星校正啊!)。也有可能是零位沒有設定很準,這點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及練習。

赤道儀好像真的很省電,這兩個小時一直都開著,最後汽車行動電源還是顯示滿格的五格電量(應該是用了約半格左右)。

-------------------------------------------------------

天文攝影預備真正實戰的配備:

DSC05601 

    • A:口徑 13 公分 焦距 1900 mm 的 Bosma 馬卡折反主鏡
    • B:導星鏡 Pentax Takuma 300mm F4(待改裝及測試可行性)
    • C:尋星鏡 7X50
    • D:Sony A7 系列相機 + T2-Nex 轉接環(主鏡為 2 吋接口,全幅相機應該不會有成像圈)
    • E: 平衡重錘 E1 = 2Kg ; E2 = 4.7 Kg

(註:在露天買了幾顆 M6 內六角螺絲後,略為改裝的成果,整體重量最重時的裝備大概也就這樣。若觀測環境水氣太高,也不過再加兩條除霧帶。)

2018.07.31

到淘寶買的除霧帶、照明十字線目鏡等昨天到貨,做了測試,一個汽車行動電源,在改了筆電的電源線後,現在可同時供電給筆電、赤道儀、兩條除霧帶(未來可以一條安在主鏡,一條安在導星鏡上),實在太方便了。(筆電最吃電,使用前要先充飽。汽車行動電源主要還是供電給赤道儀,而赤道儀好像蠻省電的,怕最後是筆電撐不過時,再給筆電充電。)

照明十字線目鏡也很棒,在無法看到北極星的地點觀測時,校正極軸就要靠它了(就算有了電子極軸鏡也無用武之地)。

一直想要親眼一睹仙女座大星系的真面目,卻是困難重重。昨晚十一半過後上頂樓,發現東北天區雲有些散開,趕緊下樓拿了10 X 50 的雙筒上頂樓看是否能看到。先用電腦的星圖軟體 Stellarium 認識附近的亮星:

2018-07-31-01

拿著雙筒找到仙女座,然後延著奎宿九往左上找過去。

2018-07-31-02

照理說,仙女座大星系旁的這顆亮星 4.5 等都看到了

2018-07-31-03

可 3.44 等的仙女座大星系卻看不到,猜想可能天空水氣比較高,因此星系的「霧狀」看不到

2018-07-31-04

於是再下樓,組裝了之前 Amazon 買的 Celestron MAK C90 1250mm 望遠鏡上樓,它的尋星鏡 8X21 在使用攝星儀(只能以赤經赤緯的方向調)無法隨心所意指向想要的天區,加上它的視野又小,不曉得找到的天區是否就是正確的地方;用10 X 50 的雙筒,雖然倍率比它高,看到的亮星也比尋星鏡多,而且視野也比尋星鏡大,能夠很輕易就找到仙女座。像昨晚的例子,使用尋星鏡,移來移去,視野內最多只能看到一顆亮星,很難確定這顆亮星倒底是那一顆。

想了一下,近四千的雙筒廣角視野(FOV),不是那個玩具般的尋星鏡 8X21可比的。

2018-07-31-05
2018-07-31-05-1

2018-07-31-06

最後因為東北天區又被一大片雲遮住了,只好下樓。

這個經驗讓我更確認買有 GOTO 的赤道儀是正確的選擇,不然就要另外買高擋的尋星鏡,望遠鏡隨附的很難期待的。

至於為何不把赤道儀搬上頂樓呢?在天空雲還不少的情形下,無法整晚暢所欲看的情形下,把赤道儀搬上去是給自己麻煩(雖說組裝赤道儀含平衡大概十分鐘內可以組裝完成,問題是搬上頂樓要分好幾趟,想到就覺得累。現在每天都練習至少一次拆裝赤道儀)。

2018.07.30

最近的天氣,白天「風和日麗」,到了晚上天空就佈滿雲,赤道儀一直無法來個處女秀。

(雖說赤道儀加上巴德膜後可以觀測太陽黑子,但七、八月要在大太陽底下---嗯!我還是等冬天時再說吧!)

2018.07.27

錄了一段 Demo 影片。錄影時忘了關掉自動對焦,有點傷眼,忍耐一下。 (註:配樂及音效都是剪輯時加上的,赤道儀轉動時的聲音沒那麼誇張。)

 

2018.07.25

一直困擾於每次使用目鏡找好目標對好焦後,再換上 CCD 都要再重新對焦,實在有點麻煩。

偶然在論壇裡看到有人提到導星 CCD 可用「限位環」來固定與目鏡相同的焦點。問題是買的這個 CCD Camera 雖有「限位環」,但要如何設定固定在那個位置,說明書都沒提到。

T71

重新把每次的操作步驟好好想想,大概已經了解如何來調整了。

先以目鏡對好焦,再放上 CCD ,不動導星鏡的對焦環,只調整 CCD 的限位環,直到對到焦,然後固定限位環,這樣與目鏡換來換去都是同一個焦點,不必再重新對焦。

首先把 200 mm 的導星鏡以上述方式搞定(赤道儀導星用),然後再調整 120 mm 的導星鏡(重量輕,攝星儀導星用),不動 CCD 的限位環,只調整導星鏡的對焦環,直到對到焦。

這些操作都作好後,未來不管是200 mm 的導星鏡或120 mm 的導星鏡,只要把 20mm 目鏡先放上,找好目標,換上 CCD 都不用再重新對焦。

-----------------------------------------

晚上上頂樓測試調整,天空狀況不是很佳,月亮很亮,雲氣也多,只能看到幾顆亮星,最後因為觀看角度問題(導星鏡沒裝天頂稜鏡)選擇火星做為對焦目標:

200 mm 導星鏡對好焦後,把粗調與微調固定旋鈕旋緊,以 iPhone 拍下限位環的位置刻度(下圖左):

200mm  120mm 

120 mm 導星鏡就麻煩多了,粗調得把固定的六角螺絲鬆掉(沒帶工具),微調的距離不夠,只好移動限位環的位置(延長筒要卸掉,不然會頂到粗調固定螺絲)。對好焦後,把微調旋鈕旋緊,以 iPhone 拍下限位環的位置刻度(上圖右):

至於目鏡(使用加了 DIY 十字線的 20 mm PL 目鏡),沒對好焦的情況也很容易找到火星,未來若需要焦點準確的情況(120 mm 導星鏡配合相機使用攝星儀時當成尋星鏡用),移動伸縮目鏡的位置也可以對好焦點(反正最後目鏡都是要拿掉)。

 

2018.07.23

汽柴油兩用 15000 mAh 救車行動電源的 DC 12V 輸出可供給赤道儀電源,還有一個 DC 20V 輸出可對筆電充電,但執行 PHD 2 AutoGuiding 的 11吋 lenovo ideapad 120s,充電頭竟是非常特殊的規格(至於 Type C 則只能輸出對手機充電,無法用此對筆電充電,是 14吋那台才可以,也因此退貨了一只華碩行動電源),以電子游標尺量得外徑為 4.0 mm(內徑無法測量)。好不容易在露天找到外徑 4.0 mm 的轉接頭,花了 50元 + 運費 80 元,收到後因為內徑不合,還是無法插入筆電(金額不大且不能退運費,加上退貨很麻煩,就懶得處理了)。

不死心,只好去電子街,找了三、四家電子材料行都沒有這種特殊的 DC 接頭。

終極解決的辦法還是得找電子街中山路的寶祥老闆小威,請他幫我把筆電變壓器線截斷,筆電特殊充電頭那端接上標準 5.5mm DC 公頭,含變壓器的另一端接上標準 5.5mm DC 母頭。(只花 30 元買了一公一母的接頭,而小威的焊接技術真不是蓋的,點焊後再以熱縮管封住,又牢靠又美觀。)

01

如果要用市電的 AC交流電對筆電充電,如上圖連接方式即可。

再買一條一公一母的延長線,插在行動電源的 20V 輸出孔,延長線母頭接改裝好的筆電接頭,就可以行動電源對筆電充電。

02

做好的連接線帶回家,馬上就迫不及待測試了。除了可以20 V充筆電外,12V 也可以同時供給赤道儀用。現在把整套配備帶到山上去天文攝影,不怕電源不夠的問題(天文攝影通常都要熬夜,直到日出才會收工,沒有電源什麼都不用玩了。) 來一張全員到齊的照片:

03

好在赤道儀蠻省電的,雖然號稱充滿電後可撐八小時的筆電,若上山熬夜拍攝,恐怕還是不夠的(還要供應給導星 CCD 用),這顆 15000 mAh 救車行動電源應該能應付整晚的拍攝需求。(前提當然是得先把筆電充滿電)

未來 DC 12V 的輸出,配上一條一分四電源線,除了供應電力給赤道儀外,還可再接上DC 12V 的天文望遠鏡除霧帶,而汽車行動電源還有 DC 5V 2A 及 DC 5V 1A 兩個 USB 輸出,也可以對手機或平板充電(當使用 SkySafari Plus 尋星 GOTO 時,以手機或平板遙控),也可接上DC 5V 的鏡頭除霧帶。

(註:救車行動電源要對筆電充電時需要按一下電源本體上方的紅色方形按鈕才會輸出。)

2018.07.21

淘寶新購的赤道儀,今天到貨。組裝並測試大致沒問題。

與之前也是在淘寶買的 13 公分口徑焦距 1900mm 天文望遠鏡合體。 可以用手機遙控,電源使用一顆汽柴油兩用 15000 mAh 救車行動電源來提供。

DSC02523 

2018.07.18

DIY 目鏡加上十字線,這次是自己 DIY 多次以來最滿意的一次!!

之前曾 DIY 過 H20mm 目鏡,使用電線裡的銅絲,一直覺得不是很滿意,加上看到這篇文章的說明才知道十字線不能隨便亂擺的。嚐試了一下,發覺不是很好處理,於是 Google ,找到這篇文章,研究了一下,決定使用這個方式。首先想用的是在淘寶買的「BOSMA博冠1301900天文望远镜高端马卡主镜」隨附的 PL 25mm 目鏡,但是內環沒有工具無法卸下,最後才找到也是淘寶買的「星特朗超广角66度UW20mm高倍目镜」,用鉗子稍為夾緊就可以把內環旋下來。(卸下來的過程中,目鏡裡一片鏡片掉到地上,好在沒摔碎,只在邊緣處剝落了一小片,組合回去後,好在也不影響成像。)

接下來要找可做為十字線的材料,電線裡的銅絲有點粗,最後找到這個東東,用來當成十字線的材料似乎不錯:

01

按照這篇文章的說明找好定位,先把內環以膠帶固定在紙上(方便固定十字線時,不會動到),然後再將絲線按照定位點拉緊並以膠帶固定。最後在絲線與內環處點上快速膠(圖中的紅圈)。

03 02

等快速膠乾了,小心地把多餘的絲線割掉並拆下固定內環的膠帶(這張照片對焦沒對好,十字線勉強可看到)。

04

把上好十字線的內環鎖上目鏡,金屬筒也能順利鎖上不會動到十字線。

05 06

很怕像之前的DIY H20mm 目鏡沒有對到焦,趕緊裝上望遠鏡測試---還好沒問題,成果自己非常滿意。(接上焦距 1250mm 的 MAK C90 望遠鏡後,透過目鏡觀看,十字線似乎還是粗了一點,但這也是沒辦法的。近視加老花眼,只用單股的絲線實在太細了,加上手也不是很巧,只好把多股絲線揉在一起方便實作。)

07

2018.07.12

赤道儀缺件又有瑕疵,退貨中...... (赤道儀台灣買的,13 公分口徑天文望遠鏡淘寶買的。)

2018.07.12

這套是最後的升級,重量已達自己能承受的極限(可能還超過一點)。

一個轉念:現在若不買,以後更不可能!(隨著年紀,體能只會越來越差),彷彿記得有部單車環島的電影,裡面的經典名句:「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沒機會再做了。」

DSC05567 

手動、有線遙控,甚至無線遙控可沒問題,昨晚花了 220 再買了一個星空軟體 app (SkySafari Plus For Android,之前 iPhone 也買過),透過 app 用手機無線直接操空望遠鏡的指向(GOTO)然後自動追縱。由於SkySafari Plus 只有英文版,現在需要開始背英文單字了。

廠商竟然少寄了極軸望遠鏡給我,今天補寄。下午來測試最難的部分--連接電腦以便自動導星。以現在這套器材按它的規格精度,拿到頂樓是不需要 Auto-Guiding,要用到的情況只有到山上去才有可能用到(曝光 10 分鐘以上)。

2018.07.03

這樣的組合應該算是拍攝深空天體輕量的極致吧(天文攝影好玩,就要像這樣的器材)。

DSC02349 

2018.07.01

一直苦於無法把 CELESTRON C90MAK 隨付的 32mm PL 目鏡拿來擴大攝影(無法放入擴大攝影筒內,只能放入便宜的 H系列目鏡)。

又是突然的靈機一現,把擴大攝影筒直接套上目鏡不就可以了,但目鏡筒身小了些,因此再纏上膠帶,這樣擴大攝影筒一端接上相機,另一端接上目鏡即可固定,測試能夠順利對焦拍攝。

2018052703
2018052704

受限於 CELESTRON C90MAK 的最高倍率只有 213倍(若以口徑 X 2 也只有 180 倍),焦距 1250 mm 加上 X3 的加倍鏡 = 3750 mm 若只使用 32mm PL 目鏡,倍率只達到 117 倍,有點浪費。再加上 X2 加倍鏡的話變成 7500mm /32mm = 234倍則又超過極限了,因此算了一下,再買個好一點的 20 mm 目鏡 (3750 / 20 = 187.5 倍)剛好合乎所求。台灣賣的都要千元以上,只好上淘寶找,一只CELESTRON 超廣角66度 UW20mm 含運千元以內,等貨到後應該能依上述方式如法泡製吧!

2018.06.27-28

行星的饗宴

Saturn called "the crown jewel of our solar system" will be at opposition on June 27, the brightest it will be this year.

看到這篇文章, 放下手邊正在整理的 CD ,拿了器材上頂樓。 土星與火星今晚好亮,肉眼觀看比相機拍下來的更清楚(只拍了土星,火星受限於器材,就算了)

照片大致上看過一遍,最好的也不過如(圖一)這樣,而肉眼看到的大概就如(圖二)視野範圍,只是肉眼看到的要更清楚些。 本以為透過 9 公分口徑焦距 1250 mm 的天文望遠鏡再加上 X2 X3 (總焦距為 1250mm X 2 X3 = 7500mm = 7.5 公尺)各一的加倍鏡配上 32mm 的高亮度目鏡後可以看到卡西尼縫,但極盡目力還是不行--應該是口徑不夠大。

2018052701
2018052702

做了一下功課,找到 13公分口徑的馬卡單主鏡就五公斤(也找到 15公分台灣製的,主鏡 5.8 公斤),掛上尋星鏡及目鏡後就超過攝星儀的五公斤承重範圍,更別說還要掛上相機拍攝。所以呢......也就必須升級承重更大的赤道儀,然後......整套器材越來越重,扛上頂樓的意願也就越來越低-----升級還是算了!

2018.06.17

梅雨到,閒著也是閒著,把之前去清境使用魚眼鏡頭朝向天頂較無雲的地方曝光三分鐘、ISO 100拍攝的影像,利用 PS 把天空無雲處的 Level 拉一拉,看得到銀河嗎?

37

附上 Stellarium 拍攝時間截圖,可以織女、牛郎(河鼓二)為準。圖下方從左到右有三顆亮星依次為火、土、木三顆行星。

38

2018.06.13 晚

梅雨雖還未到,但天空幾乎都被雲遮避,倒是木星還能看到,於是興沖沖拿了改裝好的導星鏡及筆電上頂樓測試,結果拍到的木星長這樣:

36

心涼了一半,想想,或許是還沒貼上黑色絨布紙吧!下樓加工處理,筆電的 windows 10 順便更新。等黑色絨布紙貼好並把物鏡再調整使其能垂直鏡筒,黏上對焦座時也儘量能夠與鏡筒一致不要歪掉, 結果 windows 10 還在更新,只好先去洗個澡。

都好了之後拿了器材再上頂樓,結果竟然無法啟動導星 CCD 附的 Capture 程式(因為windows 10 更新造成的),好在 PHD 2 還能驅動 CCD ,這就有了底下的木星:

37

再把導星鏡轉到附近還可看到的大角星,如下圖:

38

只能說---改裝失敗!!!

不是改裝成能看清景物就可以,要用來導星,這樣土法練鋼的改裝是無法應付「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天文觀測,只好乖乖地用回較重的導星鏡(沒有能力讓導星 CCD 與物鏡完全平行)。

2018.06.13

改裝稍為作了點變動,直接以女兒小學勞作用的雕刻刀裁剪黑色圓形硬泡棉墊來固定物鏡,如下圖:

33

由於Sky Watcher DOB76 杜卜森式小巧望遠鏡的對焦座底座並非平的,因此用剪刀把洋芋片筒一端裁剪成大致符合後用膠帶黏緊,掛上目鏡對焦遠處建築物,非常清楚,如下圖,即使對焦座稍為歪掉,應該也不會影響導星吧(PHD 2可以不需精準對焦也可 Guiding ) 。

34

改裝後到底減重了多少呢?原有的「導星鏡 + 導星 CCD + 六點導星環一對+ 尋星接口鳩尾板一塊= 687 克」,而改裝後總重則為 424 克,足足減了 263 克,這對承重只有 5 公斤的 Kenko Skymemo 攝星儀在 PHD 2 Auto Guiding 打個五折下是要斤斤計較的。

35

現在需要的是有個好天氣(接下來進入梅雨季,要有耐心等了......)來測試是否能夠成功?目前鏡筒(洋芋片筒) 還沒有貼上黑色絨布紙,如果直接就可用來 Guiding ,這道工序即可省下來, Guiding 若有問題再來加上。

2018.06.11 晚

突然一個靈感,想到可以先用三根衛生筷來測試是否可以對焦?

由於在淘寶購買的導星鏡是 200 mm F4 ,因此只要將目鏡與物鏡調在約 20cm 處即可,再使用對焦座來調整。如下圖的方式測試,確實可以調焦得很準,接下來可以著手準備好好改裝了。

31

2018.06.11

由於 Sky Watcher DOB76 杜卜森式小巧望遠鏡的對焦座比較鬆,掛上導星 CCD 時怕會滑動,找到一顆較長的螺絲(紅圈)換上舊的(藍圈),這樣當對好焦點後鎖緊可卡住對焦滑軌的齒片就不會鬆動。

29

下一步要解決的就是找到三根棍子或塑膠棒可以鎖上 Sky Watcher DOB76 杜卜森式小巧望遠鏡對焦座的三顆螺絲。

30

2018.06.10

拆掉 Sky Watcher DOB76 杜卜森式小巧望遠鏡的對焦座,算是解決了第一步:

25

接著而來問題是原導星鏡的 5 cm 物鏡比洋芋片筒的口徑來得小,如何固定還得好好研究:

26

初步構想是利用照片左方的黑色圓形硬泡棉墊來固定物鏡,再找到三根棍子或塑膠棒一端鎖上物鏡另一端鎖上對焦座,整個裝置可去文具店購買黑色絨布紙包覆。做好的裝置可以自由放入洋芋片筒並固定,而洋芋片筒扮演的角色是能被六點導星環鎖住固定,若這樣改裝裝置可用,相信可以減輕不少重量。

27

2018.06.05~2018.06.07

由於 2018.06.02 的練習成果,有了信心,於是安排了一趟清境觀星之旅,入住好家寨別館,莫妮卡工坊

17 18

事先做足了功課:

預備帶去的器材: Kenko Skymemo S 攝星儀及平衡組、一支腳架、頭燈、小椅子、啞鈴、蚊香液、手推車、行動電源(備用)、筆電及小腳架、Manfrotto 自由雲台(廣角拍攝用)、SONY電子快門線、雙筒望遠鏡、Cokin 星芒濾鏡及轉接環(67mm、72-77mm)。

機身: SONY A7R2(含電池及充電器) SONY A6000(備機)

鏡頭:旅行用 Contax G 35mm F2 、Zeiss Batis 135mm F2.8 、SONY FE 16-35 mm F4

鏡頭:天文攝影用 Zeiss Batis 135mm F2.8:拍攝 M5 玫瑰星團 、 SONY FE 16-35 mm F4 :拍攝銀河 、 SONY 魚眼鏡頭:拍攝銀河 、Celestron C90 Mak Spotting scope 及目鏡、加倍鏡:拍攝行星

6/5 早上約十點出發,中午前抵達 Check-In

6/5 晚上三點半~五點半 勘查觀星地點,五點半晚餐。

6/5 晚上六點半~七點半看金星 6/5 晚上七點半看木星

6/5 晚上八點拍攝 M5 玫瑰星團 (Stellarium 模擬 135mm 及 1250mm 的拍攝範圍)

19 20

6/5 晚上九點半後拍攝天蠍座及銀河

6/5 晚上十點半後再拍攝一次天蠍座及銀河

6/5 晚上十一點後拍攝土星及其光環,也可再拍攝人馬座及銀河

6/5 晚上十二點後拍攝火星,也可再拍攝人馬座及銀河

6/6 重覆 6/5 的過程。

抵達民宿入住,建築是坐北朝南,剛好面對碧湖:

21

在這裡的三天兩夜,白天是天氣晴朗:

22

可惜老天不賞臉,到了傍晚就開始下雨,6/5 當天就一直下到隔天凌晨一點才停,等雲層稍為散了些,趕緊拿了器材到外面,天空的狀況實在不佳,也只能使用魚眼鏡頭朝向雲較少的地方拍了幾張,找了一張曝光三分鐘的影像,使用 PS 處理過。(因為使用魚眼鏡頭,即使看不到北極星,極軸沒有很精準校正下曝光三分鐘也不會拖線,要是天氣允許,其實是可以把銀河拍攝下來的)

23
左邊中間稍下一點那顆亮星就是木星

6/6 晚等到十點多,看中央氣象局衛星雲圖,推測觀星無望,早早就寢。隔天 6/7 四點多就醒來,刷洗完畢,蛋放入電鍋中蒸熟(就像水煮蛋),兩條德國香腸放入烤箱,土司也同時放入烤土司機裡,然後拿起相機到民宿前平台拍了幾張雲海的照片及 4K 錄下的影片(拍的時間大概五點左右)---真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雖無法稱為「雲海」,但彷如仙境般的風景伴著鳥聲......

 

吃完早餐約六點就回台中。(因為車子冷氣壓縮機在來的半途就壞了,若不趁早上涼爽時回家,晚些時候,在這種天氣下沒冷氣開車,會中暑的!)

----------------

這趟觀星之旅由於老天爺不太賞臉,預先做的功課幾乎都沒用上。反正清境離台中也不遠,一個半小時的車程而已,其實當日來回也是可以的,只是天文攝影往往會搞到三更半夜,還是有個民宿過個夜比較保險,因此找個不貴又能觀星的民宿就是第一要件。只是沒想到清境那麼多民宿,大致選了幾個目標,先嚐試訂了好家寨別館,莫妮卡工坊試試看,沒想到還不錯,觀星地點也不用考慮安全問題。雖說北極星無法看到,但先使用前篇所說的 Polar Scope Align Pro 可以大致把極軸校正,對於拍攝木、土、火 等行星是足夠了,用廣角或魚眼拍攝銀河當然也沒問題。

若是想要更精準的極軸校正以拍攝深空天體,也可以使用 PHD 2 的 Drift Align,只是要花費的時間會久一些而已。

在這三天兩夜裡,午、晚餐都在附近的全家解決,偶然看到如圖的這罐洋芋片,讓我突然靈機一動,是否可以改裝取代後面的導星鏡呢?這樣可以減輕不少重量。接下來一週看氣象報告將面臨梅雨的到來,或許無聊至極時會來試試看吧!

24 

2018.06.02

一心想要搾出 Auto-Guiding 的載重極限,於是拿著總重約 4116 克的器材上頂樓測試(導星鏡 + 導星 CCD + 六點導星環一對+ 尋星接口鳩尾板一塊= 687 克;Sony A7R2 + Batis 135mm F2.8 + 改裝的 RW-229 兔籠 = 1647 克;平衡組 = 1728 克),拍攝目標為心宿二附近的星域。

調水平、SkymemoT 的 Polar Check Utility 極望的極軸校正、Calibration,接下來 Drift Align:

Azimuth :調成這樣大概已是極限了。

01

Altitude :調到 Polar alignment error < 11 px,算很好了。

02

雖然 Guiding Assistant 建議曝光時間為 1-3 秒,管它呢!鏡頭焦長只有 135 mm。

03

整個 Drift Align 過程大概花了一個半小時,從晚上約九點開始,到十點半才調好,剛好大樓旁的大型廣告燈也熄了。接下來轉動相機,對準心宿二,對焦, Start Guiding,啟動 Sony Edge Remote 分別以 Auto-Guiding 1m45s、Auto-Guiding 2m45s、Auto-Guiding 3m45s 各拍攝 5 張影像。

04
05
06
Auto-Guiding 1m45s 過程
Auto-Guiding 2m45s 過程
Auto-Guiding 3m45s 過程

Auto-Guiding 3m45s 拍攝的 5 張影像拖線嚴重直接刪掉,接下來再拍 Darks 、平場、Bias 各 5 張,然後進 DSS 疊圖, Detected Stars :左圖為1m45s 拍攝的影像,右圖為2m45s 拍攝的影像

07
08

可以疊圖(之前也是),但是疊出來的圖完全無法使用,試著分析並測試才發覺原來拍攝時的影像是直式,而拍攝 Darks 、平場、Bias 時相機擺成橫式。

09

不想再重新拍攝 Darks 、平場、Bias ,所以先把所有的 Lights Raw 影像轉成 DNG ,就可以進 Camera Raw 轉成橫式。 Darks 、平場、Bias 等影像也要轉成 DNG ,因為轉成 DNG 後影像大小與相機產生的 Raw 大小不一樣,進 DSS 不給疊圖。等一切就緒,總算疊圖成功,但疊出來的影像還是不行,原來是平場拍攝的影像有問題。把相機儘量靠近幻燈片看片箱拍攝的平場與之前稍遠一些的拍攝的影像,進 PS 極端調整 Level 就可以看出差別:

10  
11

在 50% 1m45s 影像(疊圖後約等於曝光 8.75 分)中與 Stellarium 截圖比對後,發現竟然也把心宿二星雲拍了下來,進一步以 100% 來看就更清楚了,那麼 2m45s拍攝影像(疊圖後約等於曝光13.75 分)會更好嗎?

12
13
14
15

可能會覺得2m45s拍攝影像與 1m45s 的影像差不多,這或許是因為拍攝 2m45s的影像時有雲飄過的影響吧! 如下圖:

16

這次的練習焦段較短(135 mm),星點成形 2m45s 稍為有點成蛋形,大概曝光兩分半是極限,未來若使用較長的焦段,在載重範圍內曝光時間還要更短。而從以上的影像來分析,大概可以得到幾點結論:

    1. 有 APO 的 Batis 135mm F2.8 就是不一樣,色差都不見了!!
    2. 焦段135 mm,曝光兩分半大概已達到器材的極限。
    3. 要注意 Lights 影像的格式是直式或橫式,相對應的 Darks 、平場、Bias 等影像格式也需一樣。
    4. 平場拍攝時要儘量靠近看片箱。

2018.05.29

針對現有的器材仔細想一想,看來要 Auto-Guiding 能使用的鏡頭只有重量約 345g ,鏡頭組成為9 群 13 枚(含兩枚非球面 / 兩枚 ED) 的這顆 E 55-210mm F4.5-6.3 OSS  接 Sony A7R2(APSC 模式換算焦長:82.5-315mm。不接 Sony A6000 的原因是使用 Sony Edge Remote 時無法電腦螢幕 Live View 對焦。),雖然光圈比起 Pentax A135mm F2.8 小了不少, 因為能 Auto-Guiding 可以加長曝光時間來彌補,不然也可以提高 ISO 值,而含兩枚非球面 / 兩枚 ED 拍出來的影像絕對是比 Pentax A135mm F2.8 來得優,況且焦長也還能達到 315mm。

就等後續的測試看看成果如何。

2018.05.28

昨晚把器材改成 Sony A7R2 + FE 70-200 mm F4,重量雖沒增加多少,但 Drift Align 就困難多了,也很難調到之前那樣的精度,草草結束後開始 Guiding 拍攝,成果不堪入目。

01 02

於是再想想有何辦法能夠減輕重量又能導星?腦筋動到了Celestron C90 Mak 隨附的尋星鏡,,想說把導星CCD接到較輕的尋星鏡,把 ROWA RW-229 專業兔籠手提攝影穩定架拆了使其能接上尋星鏡( Nikon SK-E900 已崩牙,無法用)。花了不少時間,總算改裝成功。

03

今晚雖多雲,但可以看到木星,就以很亮的木星來測試,結果 CCD 無法感測到,大概尋星鏡口徑太小,無法收集足夠的光線,還是得乖乖地用 5公分的導星鏡,只能說自己的想法太天真。雖說改裝失敗,還有個收獲就是找到了取代 Nikon SK-E900 方案,這樣一來器材的拆裝就方便多了。

04

在調整尋星鏡與相機鏡頭光軸對齊時,發覺導星鏡容易鬆動,再改良一下,現在穩固多了,可以放心操作。整個裝置 2760 克加上平衡組的 1780克,總重 4540 克,要 PHD2 Auto-Guiding 是不用想了, 可以拆掉相機,使用 PHD2 的 Drift Align 把極軸精準修正,裝回相機,導星鏡拆下,換成Celestron C90 Mak 隨附的尋星鏡,方便對準拍攝目標。

05

2018.05.26

今晚預備繼續越級挑戰!

今晚仍有薄雲,風還是不小,就不越級挑戰了,改成 Sony A7R2 + 轉接環 + Pentax A135mm F2.8 ,換鏡頭時不經意發現竟然把Kenko Sky Memo 攝星儀鎖上「S8177-2 星野赤道仪经纬台」時鎖歪了,怪不得前一晚方位角要調整多次,仰角就一次到位。

農曆十二,今晚的月亮是大光害,無可避免地長時間曝光下每個影像都曝光過度,但今晚的練習重點是在長時間(1m45s and 2m45)曝光下的星點是否成形?是否能進 DSS 疊圖?再用 PS 調整把星點拉出來,至於最後影像品質就不是重點了。

一些組合時的錯誤修正後,今晚的練習就順利多了:水平、SkmemoT 的 Polar Check Utility 極望的極軸校正、Calibration,接下來 Drift Align:

Azimuth :初時 Polar alignment error < 95 px ,再微調一下 Polar alignment error < 24 px,這樣大概就差不多可以了。

01 02

Altitude :調到 Polar alignment error < 20 px,可以開始 Guiding 了。

03 04

轉動相機,對準心宿二,對焦, Start Guiding,接下啟動 Sony Edge Remote 分別以 Auto-Guiding 1m45s、Auto-Guiding 2m45s、none Guiding 1m45s 各拍攝 5 張影像。

05
06
Auto-Guiding 1m45s 過程
Auto-Guiding 2m45s 過程

進 DSS 疊圖, Auto-Guiding 1m45s 拍攝的影像以如下圖設定來 Detected Stars 竟有 29 萬顆:

07

雖然可以疊圖,但是疊出來的圖完全無法使用,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曝光過度?有雲?還是其他原因?(怎麼有印象 Sony A7R2 拍出來的影像好像沒有疊成功過?再查查看)

08

雖然 DSS 疊圖有問題,但單張影像進 PS 處理就可以。底下分別將 Auto-Guiding 1m45s、Auto-Guiding 2m45s、none Guiding 1m45s 拍攝的 5 張影像隨便選一張進 PS 處理,然後以 25% 及 100% 截圖後來比較:

Auto-Guiding 1m45s
09
10
none Guiding 1m45s
11
12
Auto-Guiding 2m45s
13
14

這次的練習或許是焦段較短(135 mm),星點成形對我來說算是很完美。而從以上的影像來分析,大概可以得到幾點結論:

    1. 一些沒有 APO 的老鏡是可以從天文攝影裡排除,色差太嚴重了!!
    2. Auto-Guiding 2m45s 仍可以得到不錯的影像,這大概已達到器材的極限(可惜忘了拍攝同樣曝光時間沒有 Guiding 的影像來比較)。
    3. 在 Auto-Guiding 1m45s 與 none Guiding 1m45s 在100% 星點成像看不出有何差別(或許是因為事先已做過 Drift Align 的關係,要更長的曝光時間才能看出差別吧!)。

從第三點結論,得出了一個折衷的想法,要使用SIGMA 150-600mm F5-6.3 DG OS HSM C版、Celestron C90 Mak 、SIGMA 70-200mm F2.8 這些「重武器」時:

    • 單獨把導星鏡及 CCD 安裝在攝星儀上,先以極望做好極軸校正。
    • 接筆電,啟動 PHD 2 --> Calibration --> Drift Align 精準極軸校正。
    • 小心地拿走導星鏡及 CCD,換上 「重武器」,調好平衡,對準目標調好焦,就可以開始拍攝。

以上步驟可以控制總重在攝星儀的承重範圍內,應該就是把手上器材發揮到最大效益的標準 SOP (筆電+導星鏡及CCD+PHD2 變成漂移法極軸校正專用,Auto-Guiding 就不多想了,而換上「重武器」後,相機接筆電對使用魚骨對焦板來對焦更容易看清楚。)。

2018.05.25

有了昨晚的好成果,一下子心就變大了,準備來個越級挑戰!相機換成 Sony A7R2 鏡頭使用轉接環接上 SIGMA 150-600mm F5-6.3 DG OS HSM C版,再加上導星鏡及尋星鏡,前面已算過,剛好在承重五公斤的極限,但平衡組的重錘輕了些,無法達成平衡,只好想辦法在重錘下方接上GK2580TQR自由雲台(約400克)。

晚上十點半過後,扛了器材上頂樓,發覺今晚好涼好舒服,風很大,都沒蚊子來打擾,只是不管有無 Guiding ,拍攝下來的心宿二就像下圖:

20

怪不得會有這東東在賣:

21

凌晨十二點多,不死心,再上頂樓,風仍大,天空視相也不錯,土星及火星也升到比較高的位置,就以 Sony A7R2 +轉接環+ SIGMA 150-600mm F5-6.3 DG OS HSM C版 的 600 mm 端拍攝,靠著 Sony A7R2 的高畫素, 600 mm仍可以拍到土星光環(ISO 1250 1/60秒),火星就不太行了。

22 23

 

2018.05.24

想到升級赤道儀(目前找到最輕的「艾顿ieq30pro自动寻星赤道仪」含腳架及本體加重錘也要差不多十八公斤,再加上現有的攝影器材及筆電等配備,總重應該會來到三十公斤,況且.......人心不足,赤道儀升級了是否該買個更好的天文望遠鏡,口徑大一點,光圈大一點,重量又更增加了,導星鏡及 CCD 搞不好也要跟著升級,錢坑啊!)衡量自己的體力負荷,大概就很難常常扛上頂樓,更別說帶到山上了。

考慮上述的情形,或許也是不甘心吧!再經過一番仔細考量,雖說Kenko Sky Memo 攝星儀想用 PHD2 Auto-Guiding 也只能修正單軸,但先使用 Drift Align 後,至少可讓赤經軸繞極周日運動的圓圈縮小,若能達到 300 mm 曝光 3 分鐘以內,在深夜的市區頂樓應該夠用了。

即想即做,把淘寶購買的「S8177-2 星野赤道仪经纬台」裝上腳架,鑑於PHD2 的作者說,要有理想的校正,廠商宣稱的承重得要打個五折!攝影器材改成 Sony A6000 + E 55-210mm F4.5~F6.3 加上導星鏡及平衡組後只比五公斤的承重五折多一點。

01

S8177-2 星野赤道仪经纬台」的方位角調整與 Kenko Sky Memo 的微動雲台一樣很好調整,而調整範圍大多了。仰角的調整就有點學問了,練了幾次才抓到訣竅,如下圖:不管要仰角調上或調下,都要先鬆掉 A 旋鈕再調整B 旋鈕。B 旋鈕有時要把仰角調上會很難旋動,這時可以如圖中藍色箭頭指示,左手把攝星儀推上,右手再旋轉 B 旋鈕,最好的方式還是準備一支鉗子用來旋轉 B旋鈕。一旦校準好極軸後再把 C 旋鈕旋緊,就可以啟動 PHD 2 。

02

晚上天空仍有些薄雲,照樣把器材搬上頂樓練習:

器材架好後,先看是否水平(「S8177-2 星野赤道仪经纬台」沒有水平泡泡,剛好手上有個之前不曉得買甚麼東東時附贈的熱靴用水平泡泡,事先黏在「S8177-2 星野赤道仪经纬台」上面)。以SkmemoT 的 Polar Check Utility(Android)量測結果校準極軸,開啟攝星儀追踪馬達並啟動 CCD 隨附的 Capture 程式,找一顆亮星用來對焦導星鏡,然後啟動 PHD 2 ,轉動攝星儀讓導星鏡對準中天,先做好 Calibration (之前看 PHD 2 手冊還是論壇看到的,Kenko Sky Memo 要用來導星,每次觀測前都需要重做一次),接下來就可以 Drift Align。

先校正方位角,初時當然不可能就校準了:

03 04

按下「Adjust」,然後去微調「S8177-2 星野赤道仪经纬台」的方位角,再次 Drift ,看紅色的 Dec 趨勢線,前五分鐘還不錯,之後就往上。

05 06
07 08

想說看是否能再好一點,於下按下「Adjust」,再去微調「S8177-2 星野赤道仪经纬台」的方位角,重新 Drift ,看紅色的 Dec 趨勢線,前三分鐘還不錯,之後就往上,好像有點變差了,應該這樣就可以了。

09 10

按下「Adjust」並點「Altitude」 ,旋轉導星鏡指向東方仰角約 20-30度與天球赤道交點處,再開始 Drift。運氣實在太好了,不用再微調仰角,直接就可以導星。

11 12

先看看 Guiding Assistant 的結果:

13

以心宿二為目標,先以 55mm 焦段大致讓相機對準它,微調讓心宿二到畫面中心點,再旋轉鏡頭到 210 mm ,然後以峰值對焦調焦(鏡頭口徑太小,無法使用魚骨對焦板) ,啟動 PHD 2 開始導星,接下來啟動 Sony Edge Remote 遙控相機,設定 Buld 時間為 1 分 45 秒,連續拍攝 5 張,拍攝期間的導星過程如下圖,紅色 Dec 開始就往下,而藍色線顯示 RA 確實都有修正了。(未來還是裝上尋星鏡會比較方便些)

14

拍攝數據及之後在 Stellarium 比對的拍攝區域如下:

15
16
17

那麼,成果如何呢?由於拍攝期間,心宿二附近一直都有薄雲,因此一些較暗的星無法拍攝下來,就連部分亮星因為遮住的雲厚些也拍不下來。拍攝的 5 張影像加上之後拍的 5 張 Darks 一起進 DSS 疊圖,能夠順利疊成,進 PS 調 Level 與 Curvies。下為調整後原圖的縮圖:

18

下為原圖 1:1 下截取的心宿二,這樣的器材在市區深夜能夠曝光 1 分 45 秒(疊圖後接近九分鐘),且能有這樣的成果,夠滿意了。(以後應不會再東想西想了)

19

2018.05.23

終究不得不承認,Kenko Sky Memo 攝星儀想用 PHD2 Auto-Guiding 真是「小材大用」,只有單軸馬達,就算漂移法能將極軸校準(不可能完全對準天北極),攝星儀的赤經軸還是會繞天北極做周日運動,使用 Auto-Guiding 也只能修正單軸,長時間曝光下(超過三分鐘)還是會跑掉,唯有升級雙軸馬達的赤道儀才能克服,而雙軸馬達赤道儀的重量一直是猶豫是否要升級的考量。

以上是昨晚使用 Sony A7R2 + 轉接環 + Pentax smc Takuma 300mm F4 測試後得到的結論,也只能摸摸鼻子把導星鏡、導星 CCD 先冷凍起來,或許等那天想開了,升級赤道儀時再拿出來。小筆電也充滿電後關機收起來。

昨晚主要測試的是以Polar Align Pro (iPhone)與 SkmemoT 的 Polar Check Utility(Android)量測結果分別拍攝 5 張曝光 3 分鐘,還沒疊圖就先各別以「預覽程式」 1:1 下查看星點的形狀。以Polar Align Pro (iPhone)校準拍攝的 5 張,有 4 張還算可以(不能用的是最後一張),這意味著不管拍攝張數,曝光總時間在十分鐘內還可接受; 至於 SkmemoT 的 Polar Check Utility(Android) 校準拍攝的 5 張,沒有一張可用,星點都是毛毛蟲(不排除可能是人為疏失,畢竟Kenko Sky Memo的極望只有 5倍,北極星擺的位置不見得剛好會是 app 顯示的位置。另一個Polar Align Pro (iPhone)會有較佳結果的因素,有可能是這個 app 也把大氣因素計算進來的關係吧)。 分別選出最好的一張以 1:1 截圖:

2018052301
2018052302
Polar Align Pro (iPhone)校準
SkmemoT 的 Polar Check Utility(Android) 校準

Polar Align Pro (iPhone)校準拍攝可用的 4 張進 DSS 疊圖加上Darks , Flat, Bias 各 5 張,只有 3 張可用,處理後經 PS竟拉不出來星點,可能同步還是不夠到位,曝光時間需要再縮短。

晚上再來測試,由於 Pentax smc Takuma 300mm F4 色散似乎蠻嚴重,換成用了1枚螢石級FLD鏡片,3枚SLD特殊低色散鏡片的 SIGMA 150-600mm F5-6.3 DG OS HSM C版,先設在 300 mm(不加光害濾鏡):曝光 45秒、1 分鐘、1 分 30秒、2 分鐘、2 分 30秒 各拍 5 張,看是順利疊圖的極限最高能達到多少?之後再測試 600 mm、450 mm 、200 mm 150 mm 等焦段的曝光極限分別為何?

由於攝星儀的赤經軸會繞天北極做周日運動,每拍攝完一次後最好還是重新校正極軸。

1 則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