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觀測日記

觀測日記

觀測日記

2018.03.11 在與蚊子大戰中,上上下下三次頂樓,並詢問了淘寶的賣家後,終於搞定 Auto Guiding。 除了設定錯誤外,控制線也插顛倒了,因此筆電的控制指令無法送出,現在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期望每天都能有夠好天氣,能夠多加練習。

雖說是「日記」,但還是得看老天的臉色,有光害、空氣品質不佳都沒關係(畢竟只是練習),下雨或多雲那就沒搞頭了。抄錄前篇的一段說明:

    1. 在社區頂樓的拍攝:光害嚴重、空氣品質不佳,使用攝星儀追踪也無法較長時間的曝光,因此能拍的深空天體有限。
    2. 到市區近郊拍攝:光害少些但空氣品質仍是不佳,可以曝光長一點,這時極軸校正就要更精準。
    3. Auto-Guiding :能夠達到高精度的追踪,甚至超越攝星儀本身的精度,可以長曝五分鐘以上,那就需要一個無光害、視相極佳的環境,大概只有去合歡山才合乎這個條件。

2018.05.22

Calibration! Calibration! Calibration!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關於前晚練習的 PHD2 漂移法校正時約一分鐘紅色趨勢線突然下墜問題就是因為沒有先做Calibration!

昨晚八點多就上頂樓練習,帶著Sony A6000+轉接環+ Pentax smc Takuma 300mm F4,結果還是不行,甚至把相機與鏡頭拿掉只留導星鏡與尋星鏡仍是紅色趨勢線突然下墜。最後突然靈光一閃,想起要做Calibration---把導星鏡朝向天頂,按著 Shift 鍵,滑鼠點選「Guiding」圖示,做完 Calibration 後,再點選「Drift」,Run 五分鏡都沒問題。

2018052201

再接上 Sony A6000+轉接環+ Pentax smc Takuma 300mm F4,也不會再出現紅色趨勢線突然下墜的現象。

接下來練習漂移法的過程中發現兩個無所適從的問題:

  1. 同一地點同一時間下,Polar Align Pro (iPhone)與 SkmemoT 的 Polar Check Utility(Android)量測結果的差別竟然達到 6-7 分,不曉得該以那個為準?
2018052202
2018052203
  1. 或許上一個問題可用 PHD2 漂移法校正來解決,但嚐試把方位角修正好時,從攝星儀的極望看北極星竟然跑到 Reticle 的環外,也差太多了吧!

不得不懷疑手上這樣的器材使用 PHD2 Auto-Guiding 應該是「小材大用」,加上微動雲台的精度也不夠,因此後續先練習以 Sony A6000+轉接環+ Pentax smc Takuma 300mm F4 等效焦長 450 mm 先拍拍看。

從曝光 45 秒、 1 分鐘開始,等大樓旁的大型廣告招牌燈熄了後,便以 ISO 100 曝光1 分鐘 45 秒,分別在 PHD2 Auto-Guiding 下與沒有的情形各拍了 3 張,然後拍 3 張 Darks,進 DSS 簡單疊圖後,再進 PS 以 Level 拉出星點,在 PHD2 Auto-Guiding 下與沒有的情形星點一模一樣,圖右上是圖左黃色區域的 1:1 放大圖,可以看到星點略為橢圓,在換算焦長為 450 mm 下能有這樣的成果已經很滿意了。 因為是練習,且由於尋星鏡並未事先與鏡頭的光軸對好,只好簡單目視旋轉鏡頭對在天蠍座附近的區域,焦長較長,視野範圍小,欲使用 Stelllarium 來比對實在很困難(圖右下,圖左的大概就是紅框的範圍),所以拍攝的區域就不管了。

2018052204
2018052205
2018052206

 

該有個結論:想要使用 PHD2 Auto-Guiding,唯有升級赤道儀一途,手上現在器材真是「小材大用」了。

晚上若天空狀況允許,再以Sony A7R2 + 轉接環 + Pentax A135mm F2.8 測試並解決第 1 項的問題:

Sony A7R2 加上 STC 光害濾鏡,ISO 100 曝光三分鐘,不使用 PHD2(就可以不用帶筆電)。

    1. 以Polar Align Pro (iPhone)量測的結果來拍攝 5 張
    2. 以 SkmemoT 的 Polar Check Utility(Android)量測的結果來拍攝 5 張

進 DSS 疊圖後看何項結果較佳,未來就以較佳者來量測。

2018.05.21

昨晚十點帶著最輕的新組合上頂樓,天空無雲,練習的好天氣。 腳架水平調好,極軸也以極望對好,連接線接好,打開筆電,先把 CCD 對焦好,接下來相機也對好焦。轉動 CCD 至子午線與天球赤道交點附近,然後啟動 PHD2,開始漂移法校正,初時還不錯,約一分鐘紅色趨勢線突然下墜,試了幾次都一樣。

懷疑是否電池快沒電,趕緊下樓拿了行動電源,試了幾次仍是一樣。

是否沒平衡好?調整重錘的位置,試了幾個位置也都同樣的情形。

最後猜想是否為Sony A6000+轉接環+Pentax A135mm F2.8的組合太輕,以致導星鏡裝在相機的熱靴上時造成不平衡,於是換上Pentax smc Takuma 300mm F4,調整重錘重新平衡,再啟動 PHD2 ,使用自動尋找導星,竟然一直找不到。 由於一直盯著筆電螢幕,這時再抬頭看天空,不知不覺間竟然已佈滿雲,只好收工下樓。

2018.05.20

昨晚天空雲多了些,就沒有上頂樓測試手上配備最輕的組合。雖說還沒測試,判斷應該重量的因素影響最大,若還是有問題,可能就需要拿掉相機與鏡頭,單獨只安裝尋星鏡及導星鏡來驗證 PHD2 的極軸漂移法校正。

假設今晚有機會測試總重約 3.3公斤的最輕的組合而且測試成果可以接受,由於此組合等效焦長約 200 mm,能夠拍攝的深空天體有限。找找現有器材要焦長夠長又要輕,大概只有前陣子買的二手 Pentax smc Takuma 300mm F4 莫屬(等效焦長可以達到 450mm)。取下Pentax A135mm F2.8換上,組合的重量 2205 克再加上含重錘的平衡組件 1728克總重約 3.9 公斤,若校正成果也能接受,可以把 Sony A6000 換 SONY A7R2,這大概已是攝星儀要使用 PHD2 Auto-guiding 的極限承重。(想要長焦又要 PHD2 Auto-guiding 只有升級赤道儀一途了。使用 Kenko Sky memo 攝星儀,焦長 1250 mm 的 Celestron C90 Mak 與 Sigma 150-600 mm 大概也只能拿掉導星鏡,用來行星及月球的擴大攝影(不需要長時間曝光,所以簡單的極軸校正就很夠用)。(註:現在想想,廠商聲稱的承重 5 公斤並非不實,只要不用 PHD2 Auto-guiding,甚至超出一些也沒問題。)

之前為了將 iPhone 固定在攝星儀上,在無法看到北極星時用以對準極軸,花 50 元買的「聳擱有力」保護殻,之後能夠於頂樓的邊邊角角看到北極星後就冰起來了。

2018052001

下午 閒來無事,找出一些紙膠帶,動手 DIY 一下,現在裝上 iPhone 敢帶出門了。這只保護殻最重要的是全塑膠,不會干擾 GPS 定位,極軸校正 app 測量才不會誤差太大。(註:這張照使用 SONY A7R2 +移軸轉接環+Tamron 90mm F2.8,拍攝時光圈設在最大的 F2.8,接上筆電方便移軸時觀看景深的變化。)

2018052002
全球限量一只的保護殻!!!

2018.05.19

昨晚測試新組合,尋星方便了,但漂移法極軸校正很痛苦,大概是整個組合太重了(共 4928 克,雖說剛好在攝星儀的 5 公斤承重範圍,但 PHD2 的作者說,要有理想的校正,得要打個五折!),只曝光 1 分鐘,於 Auto-guiding 下拍出的星星還是變成毛毛蟲。

這樣的結果,推測除了太重外,可能也是 1250 mm 的焦段太長,因此把組合改成接 Sony A6000+轉接環+Pentax A135mm F2.8(換算焦長約 200mm)重 1577 克,加上含重錘的平衡組件 1728克總重約 3.3 公斤,雖不到五折,而焦長也變短,應該可以了吧!

今晚再來測試看看。

2018051901 

2018.05.18

為了更能精簡拍攝深空天體的 SOP,只好想辦法再 DIY 讓尋星鏡與導星鏡不用再換來換去。

使用之前Sky Watcher DOB76 杜卜森式小巧望遠鏡的尋星鏡架黏在導星鏡上,把Celestron C90 Mak隨附的尋星鏡的鏡筒安上,當不需要導星鏡的場合時,可以把鏡筒拿下再安裝到Celestron C90 Mak隨附的尋星鏡架上。

這樣的配備(尋星鏡+導星鏡+主鏡+SONY A7R2)稱重 3200克,加上平衡組(重錘+ 吊掛棒+ 微調座+ 長版鳩尾板)1728 克,剛好在攝星儀的 5 公斤承重範圍內。

今晚再來測試這樣的組合是否合用?

051801 
051802 

 

2018.05.17

今晚拍的金星,最好的狀況也只能這樣了,看來只有到山上才能減少大氣的影響。 眉月剛好在旁邊順便就拍了下來。

金星:1250X3 / 7.5 = 500 倍 眉月:1250X3 / 15 = 250 倍

051701  051702 

今晚天氣不錯,天空沒甚麼雲,十點後拿了器材及筆電再上頂樓練習 Auto Guide。

練了約兩小時才下樓。

這次的練習看 PHP2 的趨勢圖,以為這次校正時極軸剛好被我蒙對了,因此非常完美。以心宿二為目標,拍攝了 1、2、3 分鐘各 5 張,用電腦檢視後大失所望,附上其中的一張,星星都變成毛毛蟲了,顯然 Auto Guide 完全失敗。檢討之後,原因應該導星選到了 Hot Spot (CCD 的噪點)或是 Bad pixel ,這點要想辦法克服。

大概也是太久沒操作過,生疏了,還是要找時間多練習。 再一步分析並回想操作過程,可能這次 CCD 的失焦太嚴重,導致 PHD2 的自動找導星功能會去找到Hot Spot (CCD 的噪點)或是 Bad pixel 。

這次的練習也並非沒有收穫,至少找出拍攝深空天體的 SOP:

1. 確認腳架水平

2. 使用攝星儀的極軸望遠鏡校正極軸(使用免費的 SkmemoT app 的 Polar Check Utility--Android)

3. 以Celestron C90 Mak隨附的尋星鏡找一亮星置於十字線中心,開啟攝星儀追踪馬達。

4. 小心地把尋星鏡拿下換上導星鏡,再把所有連接線接好。(因為導星鏡的倍率高,視野小,找星很痛苦,最後只好多一個步驟)

5. 以尋星鏡找好的亮星為目標,利用 CCD 附的 Capture 軟體來對焦。

6. 開啟 PHD2 並轉動望遠鏡對準天頂與子午線交點附近做 Calibration

7. 執行漂移法的精準極軸校正

8. 關閉攝星儀追踪馬達並小心地把導星鏡拿下換上尋星鏡,轉動望遠鏡找到欲拍攝的目標天體(例如這次的心宿二),再把尋星鏡拿下換上導星鏡,確定相機與筆電的連接線接好再開啟攝星儀追踪馬達。

9. 在筆電以相機遙控軟體來對焦欲拍攝的目標天體(需要魚骨對焦板輔助)

10.啟動 PHD2 的 Guiding,設定相機遙控軟體的 BULB 時間,間隔定時拍攝。

051703 
051704 

 

2018.05.16 凌晨木、土、火三星連線拍攝成功

木、土、火三星
上圖是把曝光 3 分鐘的影像與 Stellarium 設成拍攝時間的截圖合併,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木、土、火三星幾乎成一直線。天蠍座、人馬座,包括天秤座都完整呈現。

 

前一晚十點多上頂樓,還有些雲,已可看到木星及土星,火星要等到凌晨才能到足夠的高度(一些大樓會檔到)。先利用 Stellarium 模擬,確定 Nikon 17-35mm F2.8的 17mm 超廣角能夠拍下三星連線,最後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換上SONY 的 FE 16-35 mm F4(只是光圈少一檔)。

00

十二點過後(已是 5.16)上頂樓發現火星已在遠方大樓之上,趕緊拿了器材上來拍攝,極軸對好,先以「數位濾鏡」app 拍攝,由於 app 的限制,天空最多只能曝光 30 秒,但因為拍攝地景時把攝星儀同步追踪馬達關掉,因此地景能夠很清晰。由於使用了光害濾鏡及廣角鏡頭, 無可避免顏色會跑掉,即使使用 PS 來調也無法調好,勉強可看就行。

01

發覺可以用更長的曝光時間,於是再衝下樓把電子快門線拿上來,底下這張是曝光 85 秒(無法用「數位濾鏡」app 拍攝,所以地景因為相機隨著攝星儀追踪時移動而模糊掉)。

02

再進一步設定曝光 3 分鐘(電子快門線的設定只要超過一分鐘,每次都會被吃掉 1 秒,因此 Exif 的值是 179 秒),因為曝光時間更長,地景顯得更模糊。由於使用了 16mm 的焦段,即使曝光 3 分鐘,星點還是星點,天蠍座與人馬座,包括天秤座都完整一併拍攝下來。

03

為了方便比對,設定 Stellarium 於拍攝時的時間並截圖。

04

 

2018.05.15

相機裝上光害濾鏡(STC 內置型),看今晚的天空是否允許?若可,用了光害濾鏡是否效果會比較好呢?

2018.05.14

本來以為使用 Nikon 17-35mm 的超廣角鏡頭就可十拿九穩地拍下木、土、火三星連線。今晚天空狀況還可以就特別熬晚一點,十二點半後上頂樓拍到一點多,下樓用電腦檢視後只拍到木星及土星還有整個天蠍座及部分人馬座。 不甘心,再拿好裝備上頂樓,一看天空,只剩一顆木星還可看到,其他都被雲遮住。看來老天不想讓我太順利地把木、土、火三星連線拍攝下來。 (天空曝光 30 秒,地景 3.2秒。在「數位濾鏡」app拍攝地景時關閉攝星儀的同步馬達,於拍攝天空時再打開。事後以 PS 強拉 Level 並使用 Multiply 把天空中的星星儘量拉出來,整個天蠍座看得更清楚---嗯!夏天了!)

11 
12   

2018.05.13

本想拍個木、土、火三星連線,近晚上十一點還是不行(土星剛升上地平,火星還在地平下),得熬夜才行。 利用 SONY 相機的特異功能(其實就是使用「數位濾鏡」app,設定地景曝光 2 秒,天空曝光 10 秒),再搭配尋星儀的同步追踪(因為長時間曝光,不然星星會變成一條線),使用 Nikon 17-35 mm 廣角鏡的 17 mm 端,只拍下木星及天蠍座的心宿二。仔細看,木星旁還有兩顆星,那是屬於天秤座的兩顆亮星(可以從附上的 Stellarium 截圖來比對)。

09 10

2018.05.11

晚上七點去小學操場欲完成每天的 8000 步,途中看到金星在還算高的位置,於是折回家,拿了望遠鏡及攝星儀上頂樓,這是今晚拍到的金星。位置不夠高,受到大氣的影響太大,透過 1250 mm X 3(巴羅加倍鏡)目鏡 15 mm ,使用擴大攝影的方式,也只能拍到這樣(截圖)。

04

既已架好設備,雖然木星在不算高的位置,也順便拍了下來。上面有個小黑點,應該是某顆衛星的影子。

05
06
07

使用 Stellarium 查了一下,小黑點有可能是木衛十五「阿德剌斯忒亞」(Adrastea)或木衛十六「(Metis), 圖片是「 Stellarium 」設定在拍攝時間(今晚 7:55)的截圖。

08

十點之後再上頂樓預備拍攝衛星繞木星旋轉的縮時,結果很差。 順便再拍了土星及火星。大氣狀況不好,無法超越之前拍的土星及火星。

2018.05.09

天文迷注意 肉眼可見的木星衝9日登場」,但天氣不佳。

2018.05.01

整個四月份幾乎天氣都不太穩定,好一點時就只能看一下木星,於是在四月下旬安排了一趟台東呼吸新鮮空氣之旅,當然也把整套器材帶上,八天七夜,天氣涼爽,就是沒有「夜生活」(是說看星星啦),整天陰陰的,倒是很適合白天出遊,只有在 4/27 去台東森林公園時見到陽光,從停車場走到鷺鷥湖,大概是這趟行程唯一流到汗的。

01

4/28 吃完晚餐與民宿主人庭院聊天,民宿主人指向遠處半山腰的一小撮燈光就是風車教堂。反正也沒星星可看,就架起天文望遠鏡勉強把它的夜景拍了下來。這趟行程唯一一次把Celetron C90 MAK 折反望遠鏡拿出來。(焦距 15 mm的目鏡加上巴羅 3X, 1250mm X 3 / 15mm = 250 倍 ,接上 Sony A6000 以擴大攝影的方式拍攝)

02
03

看到這條新聞「想一睹水星面貌就在4月30日!火星、土星和木星全員到齊」,4/30 還在台東,天氣仍是陰陰的,卻也引發想把木、土、火三星一起拍下的念頭。

2018.04.13

這一陣子天氣都不太穩定,好一點時就只能看一下木星,而且大氣視相也無法再超越之前拍攝時的倍率(250 倍),大概兩百倍時就是極限了。

由於 Kenko 微動雲台的仰角調整問題,也沒有練習 Auto Guiding。直到昨天從淘寶購買的「S8177-2 星野赤道仪经纬台」到貨,才把裝備再度組好,結果昨晚天氣不佳,無法測試效果如何?

DSC05493 拷貝 

這只雲台的購買,主要是看了它的運作結構似乎可以很牢固,但沒有實際測試還是說不準。像是 Kenko 微動雲台的仰角調整問題,也是在開始練習 Auto Guiding 後才發現的。

02   03  

若這樣還不行!大概就只有升級赤道儀的路了。

做了功課,在承重與自身能負擔的總重下,大致考慮了「艾顿ieq30pro自动寻星赤道仪轻自重高精度高载重带GPS」、「星达Sky-Watcher HEQ5 Pro Go-To 自动寻星高级赤道仪」、「Celestron星特朗Advanced VX 自动寻星赤道仪AVX(CG5升级版)」這三款。而在台灣購買與淘寶的價差都可以去大陸來個三~五日的機加酒自由行,然後以行李帶回來。

2018.03.25

今晚拍到一些稍為好一點的木星照片。

先以目視測試不同的倍率,或許因為視相不佳,極限只能使用到 1250mm X 3 /15mm = 250 倍(現有的配備可以配到 500倍及1000倍),使用 500 倍來觀看時,木星就像滾水中的元宵一樣,當然沒有任何細節可言(也有可能是望遠鏡的口徑--90mm 不夠大,收集不到足夠的光線)。

下圖就是今晚以 250 倍拍攝的木星,稍為有點細節了。(稍為做了點加強對比及飽和度的後製)

29513211_10209645105444567_517961645038639891_n 

關於行星的拍攝,看過資料說明需要「三分拍攝,七分後製」,因此也拍攝了幾段影片準備用「行星疊圖」軟體來後製(又要學習新軟體了),看看是否能再多搾出一些細節(大紅斑應該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台中這樣差的空氣品質下)。

2018.03.24

昨晚的拍攝成品其實並不滿意,可能是大氣因素,也可能是配備等級不高。如果是大氣因素這種非人為能控制的只好算了。若是器材問題,除了再花錢升級配備外,還可以就現有配備加以改裝看是否能再把拍攝的行星細節再搾一些出來。

昨晚的拍攝是使用「直焦攝影」的方式,望遠鏡收集的星光經過巴羅三倍鏡後直接投射到相機的 CMOS 上感光,行星其實只是一個小光點而已(下圖 ,前面的照片都是裁圖後的成品)。 其實使用目鏡以肉眼觀看時,細節是比較豐富的,加上在露天拍賣買的高級二手目鏡因為身軀巨大,無法放入擴大攝影筒內來做「擴大攝影」(相當於肉眼觀看的情形,只是透過擴大攝影筒後把原本經過目鏡投射到肉眼的光線改成投射到相機的 CMOS 上,然後拍攝下來。)一直覺得很不甘心,所以興起改裝的念頭。

00 

經過多次的嚐試,使用不同目鏡,最後找到一個可行方式,今晚可以用來測試木星的拍攝,看細節是否能夠提升,若是不錯才值得再熬夜晚一點來拍攝火星及土星。

圖1:T2-NEX轉接環與露天拍賣買的高級二手目鏡。因為發現這個目鏡前端的環可以旋下來。

01 

圖2:把目鏡前端可旋下來的環以快速膠固定在T2-NEX轉接環

02 

圖3:目鏡前端環已固定在T2-NEX轉接環上(犧牲一個接環,未來若要再拍攝星雲星團,還要再買一個,這個接環只能行星限定了)

03 

圖4:淘寶買的巴羅三倍消色差鏡,把前方的鏡片旋下塞入望遠鏡內

04 

圖5:焦距 7.5 mm的高級二手目鏡固定到望遠鏡上,這樣就構成了 1250mm X 3 / 7.5mm = 500 倍的倍率,視野會很變得很暗,只要不讓相機的 ISO 拉得太高,應該可以得到不錯的成品才對。

05 

圖6:輕易地就可以把改裝的接環接上目鏡,再把相機安上接環即可。接環對應的是 SONY 相機,因此使用 APSC 片幅的 A6000 及全幅的 A7R2 相機來測試。

06 

圖7:使用相機以 90mm 的鏡頭拍攝的視野

07 

圖8:APSC 片幅的 A6000 對準拍攝目標的影像,沒有成像圈。(似乎對焦有點不準,這是因為在這樣的高倍率下,空氣的擾動影響很明顯,導致影像有點模糊,晚上拍高空中的行星應該會好一些。)

08 A6000 

圖9:全幅的 A7R2 相機對準拍攝目標的影像,周邊有點成像圈,若用來拍攝行星,應該是不會影響的。

09 A7全幅 

晚上十一點半左右上頂樓,等到一切就緒要開始拍攝,木星卻從相機螢幕消失,抬頭看天空,才發現不知不覺間整個天空都是雲,這情形沒希望了,只能收工。

2018.03.23

由於昨晚的額外收穫,今晚預備來個行星饗宴。 先以 Stellarium 查好木星:大概十二點就可以看了,此時火星及土星還沒升起。(下圖左) 火星及土星:如果能熬到凌晨三點,那就沒問題。(下圖右) 看行星的配備就簡單了,不需使用電腦,極軸使用攝星儀的極軸望遠鏡大致對好即可,不必花功夫做漂移法。要錄影或拍照也可以,使用的是擴大攝影法,我也會,也有配備。只是大氣會影響拍攝的品質,光害影響不大。至於台中的空氣品質,心知肚明,只能期待了。

01  02 

拍下的木星(及四顆衛星),廉價的配備能夠拍到這樣已經很滿意了。 Sony A6000+Celetron C90 1250mm + 巴羅三倍鏡--->直焦攝影(相當於 3750 mm的焦距)

03 
04  05 

上圖為下二圖的組合圖。 下圖左:要拍出木星的細節曝光要短,衛星就拍不下來。 下圖右:要拍下木星的衛星曝光要長一些,但木星就會過曝,白成一片沒有細節。

久違的土星光環

因為不能熬得太晚,因此兩點多就上頂樓把火星及土星拍攝下來。 雖說火星及土星已升起,但仍不高,因此星光穿過大氣層的厚度較厚,受到大氣的影響較大,所以拍攝的品質就沒有像木星那樣好。不過,總算看到了久違的土星光環,(記得上次看到是在杉林溪,那時目視能看到就不錯了,想要拍攝下來,幾乎不可能。)但與火星一樣,細節完全看不到。要能看到其實也簡單,不過就是個錢坑。

29542058_10209632766736107_1713700777085008656_n  29542989_10209632766776108_4764308530130882166_n 

 

2018.03.22

晚上九點後上頂樓「練功」,漂移法大概就花了兩個半小時,然後以大角星為目標,想拍下 M3 星團,6星等,太暗了,只能約略找個大概位置,還不知是否拍得到。之後到凌晨一點多才收工。

1.漂移法的方位角可以很到位

29063858_10209625997166872_6570359811266670437_o 

2.漂移法的仰角難度就高了,因為微動雲台的精度不夠,很難調得精準,就算調好了,由於重力還是會跑掉。

28828707_10209625997126871_1824717354956456410_o 

3.額外的收獲

28828586_10209625997086870_5123758336528080782_o 

2018.03.20

下雨天,就東搞西搞,做點小改裝,讓使用上更方便一些。

10 

把原先買導星鏡附的兩個固定環,一個仍留著,可直接固定在 Celestron C90 Mak 天文望遠鏡。另一個則安裝到三軸穩定器的固定板上,再接上熱靴雲台後,可以將導星鏡固定在相機上(因為原先導星鏡附的是鳩尾板,可直接固定在天文望遠鏡上,但無法固定在相機上,才會做這樣的改裝)。

未來觀星的操作步驟:

使用Celestron C90 Mak天文望遠鏡+導星鏡拍攝時(總重約 3.3 公斤):

1.先用 C90 附的小尋星鏡,找到目標後再換上導星鏡。(尋星鏡與主鏡的光軸要先校正好)

2.打開追踪馬達,免得目標跑出視野。

3.導星鏡先換上 H20 mm(已 DIY 十字線,用來校正光軸) 或 PLÖSSL 32mm(視野較大,也較明亮,更易於找尋目標)。

4.目標鎖定後再換上 CCD ,重新對焦(使用 CCD 附的應用程式來對焦較容易)。

5.主鏡使用魚骨板找一顆亮星對焦。

6.接下來就按照之前已熟悉的步驟:找天頂與子午線附近的星 Calibration 、漂移法校正極軸、開始導星及拍攝。

使用相機與相機鏡頭+導星鏡拍攝時:

1.導星鏡接上熱靴雲台固定在相機上。(導星鏡與相機鏡頭的光軸要先校正好)

2.打開追踪馬達,免得目標跑出視野。

3.導星鏡先換上 H20 mm(已 DIY 十字線,用來校正光軸) 或 PLÖSSL 32mm(視野較大,也較明亮,更易於找尋目標)。

4.目標鎖定後再換上 CCD ,重新對焦(使用 CCD 附的應用程式來對焦較容易)。

5.相機鏡頭使用魚骨板找一顆亮星對焦。

6.接下來就按照之前已熟悉的步驟:找天頂與子午線附近的星 Calibration 、漂移法校正極軸、開始導星及拍攝。

2018.03.19

技術已到位,剩下的就是找個天氣好的日子、空氣品質佳且光害少的地方,才能拍攝在 ISO 800 左右曝光兩分鐘的影像。(這次卓蘭拍攝的成品張張都曝光過度,這是因為做為目標的獵戶座於這個季節這個時段已在西方,或許等明年冬天時再來,那時的晚上七點至十一點間,獵戶座會在東方與天頂的較高位置,可以避掉許多光害的影響。也並不是要等到明年冬天才去,天氣好的日子就可以去,只是要先找好東方附近的拍攝目標,算好時間前往即可。)

圖1:找到北極星後,以手機 app:Polar Scope Align Pro 找出當下北極星在 Rectile 的位置,調整北極星到此位置。在卓蘭果園裡黑暗的環境下,北極星於極軸望遠鏡裡看得很清楚,問題是百密一疏,竟忘了帶了極軸望遠鏡的照明輔助器,只能以頭燈勉強抵用。看清 Rectile 就看不到北極星,因此需要頭燈開開關關,然後憑記憶中的北極星位置可能會在 Rectile 的那個位置,分階段微調,大致即可,反正還要用 PHD2 精準調校。這張圖就是進入 PHD2 後開始調方位角的情形,由於已大致粗調後,沒有偏得太多,紫圈不大。

01 

圖2: PHD2 漂移法的調整方法就是把導星(在小綠框中心)調整到中心點與紫圈邊緣的中間位置即可,然後再開始漂移,如果紅色的趨勢線變大了,表示方向調錯了,改個方向重來。

02 

圖3:這是調好方位角的圖形,紫圈小到在綠框內。

03 

圖4:這是調好高度角(仰角)的圖形,紫圈小到在綠框內,要仔細看才看得到。(但在其後的導星過程還是不夠)

04 

圖5:導星過程。藍色線為赤經,經由PHD2 送出指令給赤經馬達往東或往西,因此趨勢上能夠一直維在水平。紅色線為赤緯,可以看出來還是會逐漸往上的趨勢(即使我之前已調得後精準,隨著時間拉長,誤差就跟著拉大而明顯)。至於圖上紅色線突降到水平位置,是因為赤緯的誤差,使用導星已徧離綠色框,因此手動停止導星再啟動的結果。如果是雙軸馬達的赤道儀就不必這麼麻煩了,這些赤緯的變化 PHD2 也能修正。

05 

2018.03.18

今晚到卓蘭拍攝並測試 Auto-Guiding(下圖)

28953885_10209598386516623_801320211879374234_o 

到時滿天佈滿雲氣,心都冷了。想想既然都到了,先把裝備架好再說,了不起就再收起來而已。慢慢地,北極星可以看到了,大致對好極軸,雲氣也開始逐漸散開了。後續漂移法做好後,要拍攝時已是滿天星星。還是決定拍攝熟悉的獵戶座星雲及另一個不曉得是否成功的目標。

鑑於之前的經驗,山上水氣好重,因此這次特別帶了墊子鋪在地上,防了水氣,但也因為墊子的關係(滑),放筆電的腳架摔了,把筆電與相機的連接線扯斷了(真是出師不利啊!)(下圖),因此無法由筆電控制相機拍攝,好在帶了電子快門線,不然就要一張張按快門。而也因為連接線扯斷了,無法使用筆電的大螢幕來對焦,只能用相機的小小螢幕對,就算用了魚骨板對焦,帶了老花眼鏡還是沒用。大致看了一下今天的拍攝成果,1:1 下可以看到星點呈甜甜圈狀,這就是沒對好焦的結果(縮圖是看不出來的)。雖有點缺陷,這些影像還是要後製的,看看在光害較少的情況下是否能得較佳的結果(雖說在卓蘭山上光害少,但這個季節晚上八九點時獵戶座已西下得接近西方地平,光害也很嚴重,上圖即可看出)。 還是忙中有錯,對焦時為了求得較大的亮度,都會把 ISO 開高,但拍攝時忘了調回來,直到拍了約十張,每張曝光 2 分鐘的影像都曝光過度(ISO 3200 就如在社區頂樓拍攝的結果一樣),只好再重拍,由於時間也不能搞得太晚,因此再拍了約十張,另一個不是很確定的目標也拍了十張。然後收好裝備回家,到家時大概晚上十一點半左右。

29060117_10209598386476622_7529560024269540396_o 

2018.03.17

今晚的 Auto-Guiding 算是成功了。 在曝光兩分半鐘下,除了沒有拖線,星星還減肥成功,就只是個星點。

原本是要使用 SONY A6000的,就在極軸大致校準後,SK-E900 閃燈連接座竟然崩牙了,無法固定在攝星儀上,幾乎就在想放棄時,想想之前提過就只用導星鏡的情形來測試,於是拆下相機只裝導星鏡情形下以漂移法精準校正極軸,沒想到半個小時就能搞定。

好不容易第一次極軸能校準地那麼好,但導星鏡又不能拍攝,實在很不甘心。靈機一現,想到有個相機閃燈熱靴雲台,可以用來把導星鏡固定在相機,這樣就可以一邊導星一邊拍攝。既有想法,馬上動作,下樓拿了 SONY A7s + Pentax A 135mm F2.8 (這組合還算輕,光圈也算大,焦距也還可以),組裝好後就如下圖(手機拍的)。

28828804_10209592142800534_4489189223471723576_o 

先嚐試以在西邊的天狼星為目標,從曝光 30 秒到三分鐘。曝光三分鐘的影像幾乎一片白(光害太嚴重),勉強還可以看到一些星星,有點蛋形。而二分半鐘的影像,則星點就是星點,也就是說這台攝星儀在 Auto-Guiding 下目前我的能力可以達到曝光兩分半鐘不拖線星點也不變形 。下圖是一張曝光兩分半鐘的影像在 1:1 下的螢幕截圖。由於光害實在太嚴重,PS 後製也只能勉強看到星點,卻也證明了Auto-Guiding 的效果,這意謂著到光害少的地方拍攝,應該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影像。

28947881_10209592142440525_1223181000696335259_o 

找個好天氣再去卓蘭。

由於天狼星已在西下的過程中(越靠近地平,光害越嚴重),於是把相機改朝向東方仰角高的大角星,看是否能把附近的 M3 星團也拍下來。 保守一點,設定曝光 2 分鐘(光害考量),使用 SONY 的遙控程式定時間隔拍攝 15 張。 當然是一直監看著 PHD2 的導星過程,發覺赤經可以修正得很好,但赤緯會逐漸跑掉(下圖,畢竟這台攝星儀只有單軸馬達,無法修正赤緯),大概只能撐個五分鐘左右,再來就徧得有點大了,需要重新再導星才能有較好的成果。這意味著這台攝星儀加上Auto-Guiding 後,最大的能耐可以連續曝光到五分鐘(那得要無光害、視相又佳的環境才有可能,只能上合歡山了),在台灣的環境,這台就夠了(不是到處能曝光 5 分的,就算卓蘭同學的果園,估計大概不能超過 3 分鐘),可以不用再傷腦筋買台雙軸馬達的赤道儀了。 但是......但是......之前提到的重裝備:Celestron C90 Mak天文望遠鏡、Nikon D610 + SIGMA 70-200mm F2.8、SONY A7s + SONY FE70-200mm f4 大概是沒辦法使用,而這些才是能拍攝更好影像的裝備,這又是個傷腦筋的問題。

28954274_10209592142400524_434208812673444688_o 

2018.03.16

正在看一篇 PHD Guiging 導星程式作者寫的文章,恐怕今晚若天氣配合能夠測試也不樂觀。「最輕裝備」也只達到攝星儀最大承重 5 公斤的 66%,而作者則建議最好要低於 50%。

29250119_10209589987186645_5057464956440507556_n 

2018.03.14

天空雲太多,無法觀測,那就重新來個排列組合,結果竟然找到最佳的組合方式,更換相機或望遠鏡時更方便,只需要平衡重新再做一下即可。 這個新組合(為了配合 Auto-Guiding 的口徑 5 cm 焦距 200mm F4 的導星鏡)值得好好拍個照:

02  
Celestron C90 Mak天文望遠鏡
03  
Nikon D610 + SIGMA 70-200mm F2.8
01  
SONY A7s + SONY FE70-200mm f4

 

能夠這樣組合要歸功於當初與 Nikon Coolpix 950 一起購買的 SK-E900 閃燈連接座。

2018.03.13

偶然的發現,相機鏡頭轉接環會漏光。趕快檢查其他接環,好在只有這個接環會漏而已(畢竟當初買的是便宜貨,真是一分錢一分貨。等用來天文攝影時才了解這個道理。) 解決辦法也簡單,就膠帶伺候了。

28953940_10209562447778177_3446879412878339386_o 

2018.03.12

    吃完晚餐就上頂樓與蚊子大戰,順便練習 Auto Guiding 的 Drift alignment(漂移法):
    1. 利用Auto Guiding 來 Drift 校正極軸實在方便,如圖,只要看圖上方的紅色曲線,由紅色線的趨勢線(點線)來判斷方位角及仰角的調整方向。要先試調某個方向,調整的量,則如圖下方的紫圈,讓星點移到紫圈邊緣一半處即可。若紅色線的趨勢線變陡了,表示調錯方向,換個方向再調即可。
      01
    2. 下圖為調整方位角,先找一顆在天球赤道與子午線交點附近的星。調整時要讓紫圈變小,最好是能縮到綠框內到看不到是最好。
      02
    3. 下圖為調整仰角,找一顆在天球赤道上靠近東方(或西方)地平的星來校正。
      03
    4. 下圖顯示出攝星儀的微動雲台,雖然是「微動」但還是不夠精細,動一下就調過頭,使步驟 3. 本來往上的趨勢線變成往下。
      04
    5. 下圖是仰角調好的趨勢線,近乎水平,這樣才行。
      05
    6. 雖然步驟 5.已經調得算是很完美了,但由於重力的關係還是會產生「微動」(網路上看到業餘的天文專家提到,赤道儀的設備若是低於 2000 英磅的都是屬於 Low-end 產品,Auto Guiding 的效果不能達到最佳)使得導星追踪的精度變差(拍攝曝光時間變短),但比起先前沒有導星時,曝光 30 秒,星星就呈現蛋形,而不是一個星點。而今晚在導星下,曝光一分鐘沒有蛋形出現,但對焦沒對好,變成甜甜圈了,因為只是隨便拍攝來檢驗Auto Guiding 的效果如何而已,下圖(只是簡單調整後的螢幕截圖)就是今晚拍的。
      06

從晚上六點半到近午夜約四個半小時,這台八千有找的筆電電量剩 2 %(除要跑 PHD2 Guiding 及 Sony 的遙控相機程式,還要供電給 CCD 攝影機,這樣的表現不錯了。

(註:Auto Guiding時,CCD 的曝光時間要設為 5s 可得到最佳的效果。這是適合今晚頂樓視相不佳、空氣品質也差加上光害又嚴重的設定。)

 

 

2 則留言:

  1. 拜讀了版主的大作之後, 我也去買了一台Kenko & 望遠鏡, 目前剛看到用APP校正極軸, 版主您的經驗幫了我很多忙, 謝謝您,
    後續也持續觀注新雲台有沒有用~~

    回覆刪除
  2. 你升級好一點的赤道儀應該可以拍得很好,何不升級呢??

    回覆刪除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