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歷經三晚拍攝的風車星系(M33)

Gain 101 90sX227 -5℃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61EDPH II
  • 平場鏡或減焦鏡:0.82X 減焦鏡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ZWO EAF
  • 濾鏡:STC 寬帶光害濾鏡
  • 導星鏡:200mm F4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時間:2021.10.01 pm 10:00~2021.10.02 am 02:00

  • 59 張

拍攝時間:2021.10.02 pm 10:00~2021.10.03 am 01:00

  • 47 張

以上兩天的拍攝情形詳見Luke 的休閒筆記: 測試器材,誤打誤撞,順便拍了仙女座大星系(M31)及風車星系(M33)

拍攝時間:2021.10.05 pm 10:00~2021.10.06 am 02:10

拍攝

  • 因為同樣的器材之前 PHD2 已做過 Calibration 、 Guide Assistant ,因此在做完極軸校正、一星校正後,設定拍攝 150張,預計凌晨兩點多結束:

  • 焦點維持前一次拍攝的位置:4825

  • 看到 PHD2 的導星曲線實在太完美了,還以為是因為 200mm F4導星鏡前面的練習把對焦調得很準的關係:

  • 等到拍完 5 張 Dither 後出了問題,拉不回原來的導星(兩次,浪費了 10張的時間),才發覺 PHD2 可能選到壞點當成導星,拍攝到影像長這樣:

  • 下圖才是正常的樣子:

  • Dither 後也能順利拉回來:

  •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導星 CCD 的價格還真是一分錢一分貨。QHY5L-II-M 在做過一次 Dark Libray 後,常使用,卻不曾碰過上述的問題。而 T7C(即 ZWO ASI120MC)已知道是個便宜貨,所以兩天前的練習特別還再次做了 Dark Libray ,沒想到才兩天就多出新的壞點,還被 PHD2 選成導星,好在因為用了 Dither 才發現問題,不然一整晚的拍攝都得癈掉了。得到的經驗是每次要以 T7C 為導星 CCD 時,必須先做 Dark Libray !(更新資訊)
  • 由於 M33 在北天球,NINA 不會自動子午線翻轉,因此十二點三十四過子午線的二十分鐘後,停止拍攝計畫,重新再執行拍攝計畫,赤道儀會先翻轉再 Slew 到 M33,就可以繼續拍攝下去:

  • 從整晚拍攝的 HFR History 可以看出來,除了有問題的前十張,之後的 HFR 都很穩定:

  • 時間來到凌晨兩點多,也拍了一百多張,於是上頂樓提前結束並拍攝亮、暗平場:

(更新資訊)

  • 或許應該使用 Use Bed-pixel Map,導星就不會選錯(之前都未做過

  • 先建立起來,可能得測試幾次才能知道有沒有用。

後製

  • 這次 M33 的拍攝花了三個晚上那麼多的時間(單張曝光 90秒,三晚累計拍了 227 張用來疊圖,累積的總曝光近六個小時),所以後製當然也值得更細緻地處理,除了 EZ Decon 外,後續的步驟不再使用 EZ Suite。經歷了複雜而繁瑣的步驟,雖然得還算可以的影像,但結論還是上山拍攝才是王道。
  • 今晚拍攝了 135 張,先刪掉前 10 張選錯導星的影像,餘 125 張經 SubframeSelector 權重計算後再刪掉 4 張:

  • 結合前兩次的拍攝:59 + 47 + 121 共 227 張用來疊圖後製:

  • StarAlignment 227 張都成功,可以全部用來疊圖:

  • 由於張數太多,做個 LocalNormalization 要近半小時:

  • ImageIntegration 要十七分鐘:

  • DrizzleIntegration 更是花了四十分鐘才做完:

  • DynamicBackgroundExtraction 去掉大部分的光害。
  • 在線性下先初步做 EZ Decon 及 EZ Denoise,然後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 及 SCNR
  • 使用 ScreenTransferFunction + HistogramTransformation 非線性化:

  • 以 Starnet 製作 Star_Mask 及一個只含星系的影像(包含花花綠綠光害的背景,需要進一步處理):

  • 把上述的去掉星星的星系影像 Clone 一份,然後 Undo StarNet 回到原影像:

  • 以 ATrousWaveletTransform 精細地提取星系:

  • 擷取這個只含星系影像的明度(L)做為只含星雲的 Mask:

  • 只含星系的 Mask 影像再做 HistogramTransformation 去掉在背景裡的雜訊:

  • 以 PixelMath 把上述兩個 Mask 加起來產生一個只含星點與星系的 Mask,方便後續對背景降噪:

  • 使用 Nebula_Mask 以 CurvesTrans 增加星系的飽和度:

  • 反轉 Mask,再以 CurvesTrans 降低背景的飽和度,這樣才不會有花花綠綠的背景:

  • 去掉 Mask ,再以 CurvesTrans 調整影像的反差。
  • 再使用 Nebula_Mask :

  • 以 LocalHistogramEqualization 進一步強化星系的反差對比:

  • 以 ColorSaturation 增加星系裡藍綠部分的飽和度:

  • TGVDenoise 降噪:先做三個不同區域的 Preview 方便調整參數,擷取 L 做為 Local Support

    • 調整前:

    • 調整後:

    • 調整前:

    • 調整後:

  • 降噪後的影像必定會變得模糊些,使用 UnsharpMask 來增加銳利度的效果不佳,高階一點的做法是使用 MultiscaleMedianTransform 來增加細節:


    • 調整前:

    • 調整後:

  • 最後再 ICCProfileTransformation 就可以上傳網路。
  • 結論

  • 要在頂樓拍到還可以的星系實在不簡單,看來 M74 還是留到有機會上山時再來拍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