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暴雨後的東、西面紗星雲一起入鏡

( Gain 101; -5℃ ; 300s X 26 )

面紗星雲(Veil Nebula):包括東面紗星雲(照片上方)及西面紗星雲(照片下方)

  • 東面紗:最明亮的區域是NGC 6992,向南延伸進入遠處較暗的NGC 6995(兩者合稱為”網狀星雲”)和IC 1340
  • 西面紗:包括NGC 6960”女巫的掃把”或”上帝的手指”)、花邊星雲(Lacework Nebula)、”纖維狀星雲”(Filamentary Nebula)。
    以上截錄自維基百科:面紗星雲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前言

下午一陣暴雨,即使頂樓還積水中,難得天空無雲,加上下過雨,空氣洗乾淨了,透明度更適合拍攝星雲,還是把器材搬上頂樓開拍。

跟女王借來 iPhone 12 Pro Max 才能拍成這樣

拍攝時間:2021.07.13 PM 11:00~2021.07.14 凌晨三點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IGMA 70-200mm F2.8 @135mm
  • 轉接環:ZWO-Nikon-T2-II轉接環 + 三片法蘭距墊片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魚骨對焦板
  • 濾鏡: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
  • 導星鏡:120mm f4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

  • 晚上十一點多才決定開拍,器材搬上頂樓並把接線弄好後,快速地極軸校正,然後以牛郎星一星校正完畢。因為上次拍攝後沒有動到鏡頭的對焦環,且試拍後的影像 HFR 為 2.47 ,沒什麼問題沒有重新對焦就直接開拍了。
  • 延長線必須避過積水處,在拍攝第一張的過程中不小心碰到而短暫斷電,好在馬上恢復後還能繼續開拍,而第一張就稍為差一點。
  • 預定會在凌晨 1:43 左右執行子午線翻轉,但等拍完第 18 張,時間來到 凌晨 1:40

  • NINA 沒有動作,仍繼續拍攝第 19 張,就知道目標在北方過子午線時不會自動子午線翻轉

  • 因此趕快上頂樓手動操作筆電,等拍完第 19 張後中斷拍攝,讓 PHD2 停止導星,然後以 Framing 之前從 Stellarium 已取得的的座標再次 Slew 過去,赤道儀翻轉並指向目標,再做 Plate Solve 成功後開始導星。

  • 由於第一張可能不能用,拍攝計畫從原先的 24 張再增加到 27,預定會在凌晨兩點半拍完,之後再上頂樓拍亮、暗平場。

後製

  • 第 1 張果然在 SubframeSelector 時經過權重的計算分數最低,雖然超過 60 ,還是決定去掉,最後以 26 張來疊圖。

  • 後製的過程就按照前文:Luke 的休閒筆記: 北美洲與鵜鶘星雲 的方式,利用剛學會的兩個技巧,成像品質及效率都提高了,只有為了凸顯面紗星雲,縮星的 iterations 從 3 提高至 4。

  • 底下是縮星前後的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