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北美洲與鵜鶘星雲


(Sigma 70-200mm F2.8@ 135mm + ZWO ASI533MC-Pro冷凍相機拍攝;Gain 101,單張曝光五分鐘,-5℃,共拍了 30 張,總曝光時間 2.5 小時)


前言

一支底片時代的 Sigma 70-200mm F2.8 因為在 ZWO-Nikon-T2-II轉接環後方加了三片法蘭距墊片就能夠順利在無窮遠微調對焦(在對焦行程內,如下圖),如此便可將廣域的星雲拍攝下來,拓展了未來能夠拍攝更多的深空天體,尤其是在ZWO-Nikon-T2-II新尼康鏡頭轉接環– ZWO 蘇州振旺光電 裡面可以裝上兩吋的 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在市區的光害下,只要天氣好也能盡興拍攝,這次的北美洲與鵜鶘星雲能夠完整入鏡就是最佳例子,。


拍攝時間:2021.07.04 PM 11:00~2021.07.05 凌晨一點多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IGMA 70-200mm F2.8 APO DG HSM MARCO
  • 轉接環:ZWO-Nikon-T2-II轉接環 + 三片法蘭距墊片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魚骨對焦板
  • 濾鏡: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
  • 導星鏡:120mm f4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

  • 由於疫情,市區光害似乎減輕了,以電子極軸鏡來極軸校正變得很容易。
  • 先使用在室內以遠方大樓燈光找到的對焦位置,然後慢慢微調直到能將天津四做為一星校正星順利 Plate Solve 後,再以天津四以魚骨對焦板精細對焦。

  • 天氣一直不佳,總算等到個好天氣,這麼久沒有使用赤道儀及這支鏡頭拍攝,開啟 PHD2 後當然就先做 Calibration:


  • Guide Assistant:




  • 設定好 Gain 101,單張曝光300s,-5℃,24張,Dither 的拍攝計畫,約在晚上十一點多第一張影像拍攝完成:

  • PHD2 的導星曲線還不錯

  • 隨著時間的流逝,目標越升越高,NINA 偵測到的星數越來越多,而 HFR 很平穩代表鏡頭的焦點沒有跑掉,大氣也很穩定。

  • 很放心讓機器繼續拍攝下去,然後去操作另一支拍攝木星、土星的望遠鏡,於凌晨十二點多結束。
  • 回到室內遙控監看,在凌晨一點十七分結束 24 張的拍攝,本準備上頂樓拍攝亮、暗平場,但覺得天空不錯,目標高度很高,時間也沒太晚,於是再拍了六張,共 30 張後才把平場拍了,近凌晨兩點結束拍攝並拾收器材。

後製

  • 以亮、暗平場製作好 MasterFlat 後,Calibrate Lights、CosmeticCorrection、Debayer。任選一張影像開啟,然後以 ImageSolver 找出 SubframeSelector 需要的 Subframe Scale:

  • 30 張影像經 SubframeSelector 後的權重分數都在 60 以上,所以全部用來疊圖:

  • StarAlignment、LocalNormalization、ImageIntegration、DrizzleIntegration 順利完成。在 DynamicBackgroundExtraction 這次多了一個收穫,讓光害的除去更有效:
    1. 通常會先把 ImageIntegration 的影像於 DynamicBackgroundExtraction 時將取樣點設在影像邊邊上,Correction 設為 Division ,如果邊角的光害太嚴重,再使用 DynamicCrop 來裁掉:


    2. 接下來才使用 DBE 自動產生取樣點的方式除光害:


    3. 結果發現 1. 的方式可以把影像週邊的光害去除得不錯,但星雲的顏色不太對勁;2. 的方式星雲的顏色就順眼多了,但影像週邊的光害還蠻嚴重的。於是想到或許可以先做 2. 的方式,然後再以 1. 的方式再做一次,沒想到還真得到不錯的結果:


  • DBE 後的影像再經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SCNR 顏色校正,接下來於線性下進行 EZ Deconv 及 EZ Denoise,這是兩個非常費時的步驟,尤其是要找到最佳的參數往往要試許多次,而每一次都得很長的時間,因此經常 Evaluate 一次再略調一下參數就直接執行。這次的後製突然想到一個更有效率的方式:
    1. 先把原始影像做一份 Clone,然後把這個 Clone 影像以 DynamicCrop 成較小的影像


    2. 以這個較小的 Clone 影像在 EZ Deconv 可以好好調整參數 Evaluate 多次來找到最佳的參數值,就可以應用到原始的大圖影像:


    3. EZ Denoise 也可以如法泡製,可以省時又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 後續使用 EZ Soft Stretch 、LocalHistogramEqualization、CurvesTrans,最後再稍為 EZ Star Reduction 一點,就是本文最前面的影像。
同場加映的土星及木星各錄了十幾段影片,找時間以 lynkeos 進一步處理後再補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