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M20 三裂星雲及 M8 礁湖星雲


後製完 M20 三裂星雲及 M8 礁湖星雲,拍攝的影像檔要歸檔時看到了 2019 六月在清境拍的原始檔,用的是較差的器材(天文改機過的 Nikon D610 + Sigma 150-600mm @ 600mm ),單張曝光 3 分鐘,共拍了 13 張,那時的技術也較差,但經過同樣的後製卻能得到更好的成品,特別明顯的是 M20 藍色的雲氣:


所以上山拍攝才是王道啊!就是太麻煩了,尤其是好不容易上山了,卻又因為天氣而槓龜。

拍攝時間:2022.07.21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61EDPH II
  • 平場鏡或減焦鏡:0.82X 減焦鏡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ZWO EAF
  • 濾鏡: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
  • 導星鏡:200mm F4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

久未拍攝,有點生疏。

  • 晚上九點多看天空無雲,查了 meteoblue 似乎也可以,於是開啟 Stellarium 找到可以拍攝的目標:M20 三裂星雲及 M8 礁湖星雲
  • 花了半個小時組裝器材,由於久未拍攝,先在室內把接線接好測試一遍,確認無誤再分三趟搬上頂樓。
  • 由於定位 M20 或 M8 無法同時入鏡,因此先在室內以 NINA 的 Framing 調整,然後存成拍攝計畫檔。
  • 使用電子極軸鏡可以說是駕輕就熟,兩三分鐘即可精確對準。
  • 以織女星做一星校正並順利自動對焦在 4725
  • Load 事先做好的拍攝計畫檔並開始拍攝,兩三分鐘後發現 PHD2 導星曲線不佳,這才想起要先做 Calibration 及 Guiding Assistant :



  • 這一折騰下來,搞到晚上 10:45 才完成第一張的拍攝:

  • 以單張 300 秒的拍攝似乎還不錯,這些是過程中的截圖:



  • 開始拍攝後就回到室內遙控,使用雙螢幕,一個顯示 VNC 的遙控畫面,一個顯示 Stellarium。計畫預定拍攝 36 張,但從 Stellarium 可以知道是不可能的,目標高度接近 30 度時會被升降機房擋到,因此在拍完 19 張後提前結束:

  • 上頂樓拍完亮、暗平場並收拾器材,不到凌晨一點就結束這次的拍攝。

後製

  • 單張曝光 5 分鐘,共拍了 19 張,近一個半小時的總曝光時間。要疊圖前還得先處理過亮、暗平場,然後再經過如下的後製處理才能出圖:

  • 同樣的步驟,再處理 2019年六月清境拍攝的影像,最大的不同是在做 EZ Decon 時,Decon Iterations 及 PixelMath iterations 經過多次的 Evaluate 後都調到 1 才覺得還可以,而在市區頂樓則是 Decon Iterations = 65 PixelMath iterations = 12 ,意味著在山上大概可以不用 Decon:

註:

2022.07.22 晚上九點多看天空無雲,以 Stellarium 找到未拍攝過的 M17 ω 星雲,於是再把器材搬上頂樓,極軸對好,以織女星做一星校正,ZWO EAF 先移到前一晚的 4725 位置,然後自動對焦,對了幾次—-失敗!改成手動調整,怎麼越對越差,抬頭一看天空—-滿天雲,只能再次陶侃搬磚,乖乖地把這篇文章寫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