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2021.09.29 pm 10:00~2021.09.30 am 02:00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107 PH APO
- 平場鏡或減焦鏡:1X 平場鏡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ZWO EAF
- 濾鏡: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
- 導星鏡:PENTAX Takumar 300MM f4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
- 在頂樓,於晚上十點前就把重裝備器材分三趟搬上來並組裝好等著大樓旁的大型廣告燈熄燈。
- 十點十四分終於熄燈,開始了今晚的拍攝,極軸的校正還算可以:
- 一切就緒,開啟 NINA 要以天津四做一星校正,Slew 過去,赤道儀沒有動作,檢查連接,都沒有問題,再點幾次 Slew 都沒反應,只好重來一遍(極軸已校正好,不必再做),關掉赤道儀,USB 線拔掉重新插上,再開啟 NINA,這次沒有問題了,一星校正順利完成。
- ZWO EAF 初始的對焦位置是上次的 23633,無法 Plate Solve,幾次手動移動位置到 23883 竟然能有很低的 HFR ,當然也能讓一星校正的 Plate Solve 順利完成,所以沒有再進一步執行自動對焦:
- 事先已查得 NGC7635 會在 22:45 過子午線:
- 已設定赤道儀會在過子午線 20 分鐘後翻轉,所以到 23:05 前這段時間剛好可以來做 PHD2 的初始校正(這組重裝備好久沒用了):
- Calibration :
- Guide Assistant:
- Sky Atlas 找到 NGC7635 ,先設定好拍攝計畫:Gain 101 單張曝光 180s 拍攝 50張 Dither ,預計約凌晨兩點結束。
- Slew 到 NGC7635 並 Plate Solve,終於在 23:15 第 1 張順利完成拍攝,拍攝來到第 10 張,把影像預覽 1:1 顯示,氣泡真的很明顯:
- 再看看 PHD2 的導星曲線,實在太漂亮了,起伏在 1” 內,非常平穩:
- 經過半小時後還是一樣漂亮(其實整個近三小時的拍攝過程都是這樣):
- 與前文:Luke 的休閒筆記: 氣泡星雲(NGC 7635)還是重拍象鼻星雲(IC 1396) 的拍攝比較分析後,這次的極軸校正沒有上次準,且由於重量加大很多,導致 Backlash 也更不理想,結果導星曲線卻是更完美,看來 PENTAX Takumar 300MM f4 做為導星鏡功不可沒,這讓我興起了配合 Sharpstar 61EDPH II 使用的 120 mm F4 導星鏡換成一支閒置的 200mm F4 導星鏡,或許就可以增加導星的精度。(不過得先要解決器材的平衡問題--嚐試了,無法解決,只好放棄這個想法)
- 差不多就在凌晨兩點順利結束了 50 張的拍攝(還沒被隔壁大樓擋到),接下來拍攝平場,一看不得了!污點好多,太久沒用,使用前也忘了先清潔。好在每次拍攝完都會再拍攝亮、暗平場,這些污點可以在後製時加以去除,不過事先清潔乾淨,以後還是別忘了:
後製
- 由於拍攝順利,拍攝完 50 張的影像大概是最後目標的高度已太低,SubframeSelector 權重分數太低篩掉一張,以 49張來後製疊圖:
- 後續的步驟如以往,沒什麼需要特別記錄。
至此,剛好把Luke 的休閒筆記: 秋高氣爽的九月,再來的天氣會比較好吧?! 九月份除需要上山才能拍攝的 M33、M74 外,其餘都拍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