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8日 星期一

挑戰梅西爾星表 M1 蟹狀星雲

2021-02-07 的拍攝

  • 昨晚以 Bosma 1900mm 馬卡鏡挑戰 M1--- 慘不忍睹,還餵了一晚上的蚊子。
  • 今晚以自己熟悉的 Sharpstar 107 PH APO+ZWO ASI533MC-Pro 焦長 1175mm 的組合繼續挑戰,第一張曝光十分鐘影像截圖,還不錯,只要沒有雲的話,可以拍到凌晨十二點半。

  • 因為 M1 位置接近天頂,現在只擔心相機會撞到腳架,雖有遙控監看,得不時上樓盯著,等約八點四十幾分時子午線翻轉沒問題後,危機才能解除。
  • 八點半緊張的時刻即將到來,準時上樓盯著(這是翻轉前

  • 這是翻轉後

  • 連 ZWO EAF 也快撞到了

  • 這是特寫,可以看到有多接近

  • 終於到了子午線翻轉的時刻

  • 望遠鏡開始自動翻轉,因為導星鏡的除霧帶有點短,翻轉時需要在現場跟著移桌子讓線材不會卡到或脫落。
  • 成功翻轉後,NINA 送出指令給 PHD2 開始導星,然後會等一分鐘後才開始下一張的拍攝。

  • 翻轉後拍攝第一張(今晚的第 8 張),也很成功,繼續監看到約凌晨十二四十分(可能提前,怕又被隔壁大樓擋到

  • 在室內以 VNC 遠程監看,同時也以 Stellarium 查看 M1 的高度:

  • 拍攝計畫設為 31 張,到了拍第 30 張時,從歷史記錄裡可看出有三~五張的 HFR 較高且偵測的星數也較少,可能無法疊圖:

  • 12:34 這時切換到 PHD2時,發覺隔壁大樓已入鏡了:

  • 12:36 才經過兩分鐘導星已被遮住,看來第 30 張是拍不成了,只能上樓拍平場並收拾器材,結束今晚的拍攝。

  • 整個過程還算順利,應該可以得到大約四小時的總曝光時間,只是針對 M1 這麼小又暗的天體,疊圖後製後不曉得會是怎樣?天氣預報未來幾天不會很好,不然還可以再多幾晚來累積更多的曝光時間。
  • 初步簡單後製,後製完應該會不錯,不用再拍也可以。

2021-02-06 的拍攝

  • 考慮再三後決定加改裝後的 STC Clip Filter Astro MS 光害濾鏡來拍攝 M1。雖然 Bosma 馬卡鏡只有 F15 的光圈,不加光害濾鏡在市區拍攝應該是不行的,這樣的方式對焦的後截距應該就沒問題,目前先求能拍到。至於改成加 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第一個可能的問題會是對焦的後截距要處理,再者 F15 的小光圈,想要得到還可以的訊噪比,還不曉得曝多長,如果超出 iOptron Cem25P 的導星精度(目前由於皮帶已鬆弛,導星精度無法再提升),可能就更困難,拍攝多張或許能解決吧。
  • 搞不定裝上以 PENTAX Takumar 300MM f4 做為導星鏡的平衡,最後是以輕量的 120mm 導星鏡才行。
  • 想說天氣還不錯,晚上上頂樓把對焦搞定,說不定還能拍攝。然後依據ZWO ASI533MC-Pro 原廠說明的後截距55mm解決方案來對焦。

  • 九點多上樓,器材安裝、極軸校正,大概半小時就搞定,接下來一星校正及對焦。換了新器材,所以先讓PHD2 做 Calibration 及 Guide Assistant,做完還不到十點。



  • 想說 Bosma 馬卡鏡只有小小的 F15 光圈,對焦當然天狼星是首選。由於對焦行程頗長,測完整個行程花了不少時間,但依 ZWO 的接法完全看不到星點出現,只有四個非常明顯的超大污點。
  • 顯然是後截距的問題,試著拿掉延長筒,只留下 11 mm 接環,再把全部對焦行程走一遍。氣溫回暖,頂樓的蚊子多了,在蚊子圍攻下,到了近十一點快放棄時,突然有肥大的星點出現了,接下來輕輕地轉動對焦環慢慢對焦讓星點變細,直到 NINA 偵測出 #Stars 超過 6 個以上才能 Plate Solve 解析成功,終於將天狼星放到視野中心,把魚骨對焦板放上望遠鏡,慢慢微調,到十一點七分算是對焦得差不多。


  • 通常一兩分鐘就搞定的目標定位:Sky Atlas 找到 M1→Slew→Plate Solve ,這次也出問題,往常把 Gain 設在 400,曝光大概 2-7 秒就能成功,使用這支鏡子,曝光 12 秒,不行(無法解析時會花較長時間後才出現訊息說失敗),15 秒也不行,20秒一樣,最後把曝光設為 30 秒,總算解析成功,時間來到近十二點。

  • 設定好 Gain 101 曝光 120秒 40張的拍攝計畫,終於在 23:54 拍完第 1 張,M1幾乎不可見,倒是四個超大污點非常清楚,然後回到室內遙控。

  • 拍到第 12 張,椅子還沒坐熱,切換到 PHD2 ,可以看到隔壁大樓頂的避雷針已入鏡了,也只能上樓收拾器材。


  • 在頂樓,等拍完第 13 張才結束拍攝。單張曝光只有 120秒 (之前拍 M95 動不動就八十幾張),疊圖後製大概也看不到什麼,不過還是拍了 30 張亮平場及 50 張暗平場,想來見識一下平場對於 「去污能力」 有多厲害?!是否能除去那四個超大污點?
  • 做好的 MasterFlat 長這樣:

  • 13 張,能夠用來疊圖的只有 6 張,也就是總曝光時間只有 12 分鐘。

  • 簡單後製, 影像中央 M1 隱隱若現。但也可以見識到拍了平場的威力, 「去污能力」 超強!!!四顆超大污點完全無跡可尋,6 張用來疊圖的影像裡的污點全部去得乾乾淨淨。重要的是去除後不影響原影像,只會讓人認為是使用非常乾淨的相機及望遠鏡拍的。

  • 上傳 Astrometry.net 解析並標註名稱,也確實拍到了。

  • 結論是這支馬卡鏡就看行星專屬了。

2021-02-04
  •  蟹狀星雲產生於公元1054年一次明亮的超新星爆發。當時古代中國和阿拉伯的天文學家記錄了這一天文現象:天關客星(詳見維基百科:SN 1054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歸功於中國古代和阿拉伯的天文學家在1054年的觀測記錄,蟹狀星雲成為第一個被確認與超新星爆發有關的天體。
  • 距離地球約6,300光年,其直徑約為13光年。

拍攝挑戰

  • 這個時節在晚上七點的高度就超過 60˚,以雙窄帶濾鏡可以拍攝一整晚得到足夠的曝光時間,但是以現有 Sharpstar 107 PH APO+ZWO ASI533MC-Pro 換算後焦長 1175mm 的組合,也只能得到小小的影像,即使再 Drizzle 放大四倍後還是很小。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以 M1 所在的高度在過子午線時達到 88˚,以 Sharpstar  107 PH APO+ZWO ASI533MC-Pro+ 1X平場鏡及對焦後伸出的總長會打到三腳架!!!

  • 如若改用手上一支便宜的馬卡鏡(Bosma 1900mm 口徑 13 公分 F15),接上 ZWO ASI533MC-Pro 後換算的焦長相當於 3230 mm,那就夠了,只是畫質不用奢望:

  • 也不是沒使用過這支馬卡鏡拍星雲:Luke 的休閒筆記: 莫妮卡工坊觀星之旅四,當時是配合全幅 Nikon D610,所以焦長就是1900mm,以 200mm F4 的導星鏡來 Guide。

  • 在清境山上沒用光害濾鏡,F15 細小的光圈勉強還能拍到(當時的心態是拍到就好,現在的要求是要更多的細節),若加上雙窄帶濾鏡在市區拍攝,單張曝光長度不就要十分鐘以上,但配上 ZWO ASI533MC-Pro 的焦長 3230 mm,使用 PENTAX Takumar 300MM f4 當導星鏡,能夠有長曝五分鐘的精度那就要偷笑了。

拍攝難度

1. 濾鏡的安裝

  • 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不像使用 Sharpstar 107 PH APO 或61EDPH II 可以安裝在平場鏡或減焦鏡裡。而又由於2019年4月前往清境拍攝時,把鎖住轉換套筒的螺絲擰斷了,現在鎖在望遠鏡上是 2 吋的 M42 套筒,無法換成 2 吋延長筒(前端可鎖上兩寸濾鏡),ZWO ASI533MC-Pro是可以直接以 M42 鎖上,但就無法上 2 吋的雙窄帶濾鏡。
  • 倒也不是沒辦法解決,可以 M42 ⇒ T2-Ai 轉接環⇒ZWO-Nikon-T2-Ⅱ 二代升級款轉接環(內可安裝2 吋的雙窄帶濾鏡)⇒ZWO ASI533MC-Pro,只是這樣的接法不曉得能否合焦?況且接上雙窄帶濾鏡後需要較長的曝光時間,能否達到要求還是問題。
  • 一個變通的方法是使用改裝後的 STC Clip Filter Astro MS 內置型光害濾鏡 forSONY,放在 ZWO ASI533MC-Pro 感測器前方轉接環內,可以直接安裝上馬卡鏡,合焦應該沒有問題,但在市區使用顧慮就比較多了:
    • 頂樓旁的兩座大型廣告燈十點熄掉前的拍攝曝光不能太長,或許可以曝光 120秒。
    • 頂樓旁的兩座大型廣告燈十點熄掉後的拍攝曝光可以長一點,或許可以曝光 180秒。
    • 在 NINA 裡可以設定在上述時段的兩個拍攝計畫,相機溫度設在 -10℃ (這兩個曝光時間才有事先拍好的暗場
  • 以上兩種方案需要找時間分別測試。

2. 平衡

  • iOptron Cem25P 有承重 12.6 Kg 的實力,這是不用擔心,倒是加了導星鏡的平衡會是問題:這是因為 Bosma 馬卡鏡尋星鏡位置在側邊,這使得裝上導星鏡後很難達成平衡。曾經試著做過這樣的平衡,那時是用 SIGMA 150-600mm F5~F6.3 APO DG HSM MARCO,如今若也要使用,在 600mm F6.3 的光圈,要讓 QHY5L-II-M以曝光 1 秒來導星大概會有困難。改成現用的 PENTAX Takumar 300MM f4 是沒問題,但平衡可能較難克服。

  • 現在又碰上一個問題,上圖能夠鎖上Bosma 馬卡鏡的鳩尾座,一根固定螺絲也擰斷了,只剩一根,不曉得能否固定?

3. 對焦

  • 在焦長 3230 mm下對於焦點的準確要求更高,一整晚的拍攝,還不曉得這支便宜的馬卡鏡會不會跑焦?當然需要實拍後才能知道。

4. 導星

  • 先測試現用的 QHY5L-II-M + PENTAX Takumar 300MM f4是否能合乎要求的導星精度。如果這個組合無法達成平衡,那就只能使用底下的組合。
  • 若上述組合不夠再來測試 QHY5L-II-M+ SIGMA 150-600mm F5~F6.3 APO DG HSM MARCO 的組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