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將截取出來的部分製作成 640X480 的序列影像)
- 先開一個配合影片解析度的 Project 檔:
- 再把影片 Import:
- 把影片拉到 Timeline:
- 點選 Crop:
- 縮小檢視比例方便 Crop:
- 4K 的 3840X2160 要轉為 640X480 並只截取行星的部分,需要先算一下:
- 然後依次手動輸入(這樣才會精準):
- 移動截取框讓行星位在中央,然後按 Done,等電腦運算完畢再進行下一步驟:
- 點選 Project 圖示(變成黃框):
- 然後在點選右邊的 Modify ,如下圖,在 Video 處選 「Custom」手動輸入 640X480 再按 OK:
- 轉換成解析度 640X480 的影片,100%下檢視,木星變大了:
- 現在將這支改變解析度後的影片輸出成序列影像:
- 1:47 的影片輸出後產生 3237 張 640X480 的木星影像用來進 PixInsight 進一步的後製:
受限於器材(口徑 13 公分,焦長 1900 mm 的馬卡)及大氣視寧度,以 4K 30P錄製的影片經過 PixInsight 後製,也只能得到這樣的成果,(原始大小):
另外也後製了以 1080P 120 Frames 拍攝的木星(原始大小):
以 4K 30P錄製的土星影片經過 PixInsight 後製,也只能得到這樣的成果:
也不可能為了拍攝行星再去添購大口徑的牛頓式望遠鏡---調校太麻煩,今年只想試試新的 SharpStar 107 PH APO 天文望遠鏡焦距 700mm + 5X 巴羅 = 3500mm 來拍拍木星、土星或火星,看看效果比起 1900 mm 的馬卡有何差別而已,志不在此,之後還是繼續拍深空天體,儘量補齊梅西爾星表。
查 meteoblue 的 Astronomical seeing,找個 Clouds、Seeing、Bad Layers 能有較佳數據的日子時再來拍木星、土星,甚至火星:
詳細後製步驟
與後製月亮的步驟一樣,先從使用 FFTRegistration 開始:
選一張 Reference Image 再將影像加入( Reference Image 那張不必加 ):
三千多張影像只須兩分鐘就處理完成(因為影像小很多)
影像這麼小,降噪就略過了,直接 LocalHistogramEqualization:
ColorSaturation:
最後再 ICCProfile Transformation 就出圖了。
1080P 120 Frames 拍攝的木星及4K 30P錄製的土星影片,後製過程大同小異。
1080P 120 Frames 拍攝的木星及4K 30P錄製的土星影片,後製過程大同小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