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Polar Scope Align Pro 的更新,改善人肉 GOTO 更方便的方式???

昨晚(2020.06.18)手機收到 Polar Scope Align Pro 的更新,看了一下更新的內容:
不管是偶而或很有興趣天攝影,強烈推薦購買的 app
Why not help out by rating or reviewing the new version! There are never popups inside the app to ask you (annoying!), which results to less reviews than other apps. Here's what's new:
- New experimental "Push To" functionality added to the Deep Space Object Database. Attach your phone to your non-GoTo telescope, select a target and the app will work as a digital finderscope / manual GoTo to help you aim at targets. There is a "star hop" option to make up for the low precision of your phone compass.
- Small refinements to the daytime alignment tool, including compass calibration status.
- The bubble in the bubble level tool stays in view even at excessive tilt.
- Give more time to the digital compass to wake (to stop the no true heading popup).
- Equatorial coordinate epoch conversion / precession calculator.
- Fixes and tweaks for the DSO Database tool, including select all/none buttons, slider for min. altitude filter.
- Corrected the center coordinates on the DSS image view info.
- Improved search bar contrast.
雖然是個實驗功能,但相對於前文「Kenko Skymemo S 攝星儀的應用:人肉GOTO的好辦法」那麼麻煩的使用方式,要是夠實用(找個時間測試看看),未來旅行不想帶著笨重的赤道儀及天文望遠鏡,輕裝的攝影裝備再加個 Kenko 攝星儀還能順便來個天文攝影。

*****************************

組裝好,找個時間天氣也可以的晚上來試試看(不帶筆電,不導星,純脆最輕的裝備,看能拍到怎樣的成品):

預備使用 Sony A7R2 +「美科MK-A7II Pro VG-C2EM手柄電池盒」+Zeiss Batis 135mm F2.8 拍攝天蠍座(魚骨板對焦心宿二),可以無線遙控快門、定時拍攝,取代有線電子快門線,更是方便。

前幾次在頂樓的拍攝風有點大,赤道儀加天文望遠鏡夠重,可不受影響,現在要用輕裝備就得考慮進來,所以這麼做:

查了 Stellarium 或許改拍「北美洲星雲」應該也不錯,可以用天津四來對焦後,馬上即可拍攝。

要裝上光害濾鏡(STC 內置型),ISO 640  光圈當然就 F2.8啦,曝光就得要測試了,可以使用 Historgram 來判斷,大概就曝光 30 秒(不導星下,135 mm的焦長看是否可以不拖線)。

試著想了一下,若以前面Nikon D610 + SharpStar 107 PH APO 天文望遠鏡(700mm F6.5 )在 ISO 400 曝光 90秒拍攝的影像後製處理仍可以得到不錯的結果,表示拍攝所在的天空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

假設長時間曝光不像底片那樣而是線性的變化(亦即光圈小一檔,要得到同樣的光量,曝光時間要加長一倍,反之亦然),所以 ISO 400 F6.5 曝光 90秒,改以 F2.8 ISO 640 拍攝,增大了 3 1/3 檔,因此曝光可以減為約 15-20 秒即可得到大約相同的光量。

所以要拍北美洲星雲可以嚐試將曝光在 15-20 秒間調整,以不拖線為準。
(這也是為何鏡頭光圈越大越好的原因之一)

********************

即知即行

********************
先在室內練習手動 GOTO 的操作步驟:(手機用橡皮筋綁在鏡頭遮光罩上)

今晚(2020.06.19)天氣還可以,九點多上頂樓試拍:
就以之前拍過的 M27 來試試這個功能效果如何?
1.先 GOTO 至織女星,肉眼也可見,很方便從相機螢幕檢視是否沒問題,然後拍下來。
2.GOTO 到  M27 ,在相機螢幕是看不出來的,拍下來,回室內上傳Astrometry.net 來確認是否沒問題?

真的沒問題!!!有用。
(註:135mm 比起 700mm 的視野廣多了,不太離譜的話應該不會有問題的,所以若是用焦長更的鏡頭來拍,要依此方法需要更細心、更有耐心地調整。)

所以十一點把簡單的輕裝器材拿上頂樓

1.開啟程式先以極軸鏡對準極軸,然後點選深空天體資料庫的圖示
2.點選 Show Data
3.輸入要拍攝的目標,本例為 NGC 7000,找到後再點選小三角形
4.先如黃箭頭把螢幕向上滑才能看到「Push To」並點選
5.最好是選 Hop From Star 會較準確
6.選擇目標附近的亮星,本例為天津四(Deneb)
7.調整(即手動 GOTO)十字線到中心點,大概相機螢幕可以看到它,再調整至相機螢幕中心,這時十字線不見得在中心點,但不用管它,點選Hop To Target 就對了。此時可把魚骨對焦板放上鏡頭精細對焦,對完後要記得拿下來。
8.點選 Confirm Hop
9.Confirm Hop 後會再出現調整十字線的畫面,這時是要 GOTO 到  NGC 7000 ,把十字線小心地調到中心點,就可以開始拍攝了。(相機螢幕是看不到 NGC 7000,只能相信程式的GOTO!)

初時設定曝光 15 秒,會拖線,改 10 秒也一樣,最後到 3.2秒還是......

這才想起是不是 SteadShot 忘了關,關閉後,3.2 秒就沒問題了。剛開始設定曝光 10 秒,拍了 6 張就中斷,想想,為了保險起見,改設為曝光為 8 秒來拍攝  NGC 7000,最後總共拍了 286 張的影像( 6 張 10秒,280張 8 秒),並拍了 31 張暗場,十二半點就結束了。(這種方式當然無法 Dither ,所以需要拍暗場

四千兩百萬畫素的 A7R2 RAW檔很大,這麼多的影像要拷到電腦得花個二十幾分鐘(相機 USB 連線),所以先拷貝一張並轉成 JPG 上傳Astrometry.net 來確認:
原圖較大,Tag 的文字很小,所以把 Tag 後影像只裁剪藍色框的部分:

事後再以曝光 15 秒試拍一張,發現也不會拖線,未來就可以用這個設定了

總共拍了 286 張 Lights 及 31 張 Darks 後製是非常......漫長的過程......

初時以 6 張 10秒、280張 8 秒一起疊圖,在 SubframeSelector 時曝光 10 秒的影像獲得權重較高的分數,因此選了其中之一為參照影像,或許是改拍曝光 8 秒時動到器材,在 StarAlignment 就過不了關。



刪掉 6 張 10秒的影像,改以280張 8 秒重新  SubframeSelector ,刪了十幾張,想說也不少了, StarAlignment 過關了,但還有 42 張是失敗的:

因為知道 LocalNormalization 很耗時間,先跳過,直接進行ImageIntegration process 疊圖,過程中頻頻出現錯誤:
最後還是過不了關:

只好重新從 SubframeSelector  開始再來一遍,這次刪了較多權重低的影像:

並選了新的參照影像:

StarAlignment 花了半小時過關了,還是有 22 張影像失敗:

接下來是花了兩個半小時的 LocalNormalization :
再花一個半小時才完成 ImageIntegration process 疊圖 (因為 A7R2 的畫素夠高,不用再 Drizzle 了

接下來開始後製.......

先 DynamicBackgroundExtraction 看影像長得甚麼樣?
很明顯拍攝當晚的天氣狀況不佳,meteoblue 其實預測是有超過 80% 的高雲(hazy but with few cirrus),所以才會得到這樣的影像,但是到底值不值得後製呢?先上傳 Astrometry.net 看看結果:

雖然知道最後的成品一定很糟,但這篇文章裡提到後製 M57 時,需要轉到 PhotoShop 進行大概四次的 Level 及四次的 Enhance Star,總是比較麻煩,這才想到 PixInsight 不就有 HistogramTransfermation(Level)及 CurvesTransformation ,也可以做同樣的事,不用轉檔來、轉檔去,全部在  PixInsight 裡完成,於是就以後製這張 NGC7000 為例,記錄下來整個後製過程。

來看看最後能夠得怎樣的影像......

將疊圖好的影像不先 DBE 先做  Level 及 Enhance Star,以 NGC7000 為例,先以滑鼠左鍵點選天津四並按住,顯示它目前的 RGB 值( 1 就是在 PS 的 255,表示爆掉了)

HistogramTransfermation 分別針對 R、G、B 調整黑點的小三角形,移到「山腳」下(可以放大才看得更清楚,比起在 PS 下使用放大螢幕的方式更好用



第一次 Level 的調整,天津四的 RGB 值只增加了一點點:

接下來使用 CurvesTransformation,但要先製作好一個 Enhance Star 的 Instance 方便每次的套用,底下是步驟:(注意紅框裡的數值,手動輸入較方便)







依如下步驟製作  Enhance Star 的 Instance (記得要存檔喔!
滑鼠左鍵點選左下角的小三角並按住拖曳到桌面放掉就有一個 Instance 在桌,右鍵點選這個 Instance 重新命名:




Enhance Star 的 Instance 完成!!現在可以滑鼠左鍵點選左下角的小三角並按住拖曳到 NGC7000 影像裡放掉,即可套用第一次 Curves,天津四的 RGB 值增加了不少:
重覆前面的 HistogramTransfermation
再一次 Enhance Star,天津四的 RGB 值還沒爆掉:
重覆前面的 HistogramTransfermation
再一次 Enhance Star,天津四的 RGB 值快要爆掉了,只能做到這裡了:

DynamicBackgroundExtraction
使用預設的取樣點,結果不是很滿意

自行再增加一些取樣點

比較之後,較多取樣點(左)比預設(右)較佳,就用它來進行後續的處理: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




SCNR(這次的調整看得出變化)




100 % 比例來看,天津四底下可以看到一些不是很明顯的紅色星雲,除了天氣不好的影響外,這大概是因為 A7R2 沒有天文改機的關係吧!改天有機會拍攝就用改過機的 Nikon D610 來看看成果會如何?

自動化的 DynamicPSF 無法產生 PSF 影像(參數調過也沒用)

這樣是不是就不能 Deconvolution 呢?還是可以的,不過,還是要先做一個 StarMask

使用 StarMask 做的不太滿意,這次改用 LocalHistogramEqualization:
套用前

套用後

與 StarMask 做的做個比較:
星點邊緣不夠滑順,再用 Convolution 調整:



以ScreenTransferFunction+HistogramTransfermation 進一步調整
這個 Mask 至此算是比較滿意了,可以進行 Deconvolution:




ScreenTransferFunction+HistogramTransfermation (Linear Stretching  to Non-linear)

處理到這裡時,剛好來到日蝕時間,使用之前買天文望遠鏡(馬卡鏡)附的巴德膜到頂樓看日偏蝕:

TGVDenoise:

LocalHistogramEqualization:



最後再做 MultiscaleMedianTransform



轉存 TIF 32 Bits 送到 PS 進一步色調的調整(就是增加一個 Black & White 調整圖層,然後 Blend 選 Luminosity ,就可以調出想要的色彩):

上傳 Astrometry.net 加註名稱:

檢討:

  • 這支 app 針對像 Kenko 這種沒有 GOTO 的攝星儀是非常棒的利器。有個原因也是因為會上攝星儀的鏡頭通常焦長不會太長(承重限制),所以視野較廣,目標容易拍到。
  • 在這種不佳的天氣下後製後還能得到這樣的成品已經算不錯了,而且又因此學到了新後製方法。
  • 器材用的是四千兩百萬畫素的SONY A7R2 ,拍攝的影像太多(曝光時間短,只好以張數來累積),即使用的是 2018 i7 的 Mac Mini + 32G Ram 還是負擔很重,除了處理時間拖得很長,SSD 外接硬碟容量也是個問題(本機不可能的!!!),還剩六百多 G 的外接 SSD,前置作業還沒做完容量就不夠,導致需要在處理一個階段後,把中間過程的檔案刪掉。
  • 這次使用了價格非常昂貴的Zeiss 定焦 APO 135mm F2.8 鏡頭,只要對好焦,星點超完美的,用來拍像北美洲星雲這類廣域的天體最適合了,只可惜無法轉接到已天文改機的 Nikon D610上(法蘭距問題),又捨不得把 SONY A7R2 拿去改機,當然也捨不得把 Nikon Z6 拿去改的。或許下次就改接也有 APO 的 Sigma 70-200mm F2.8 吧!還記得生平的第一張 M42 就是這樣的器材配備拍出來的。
2020.06.22

看了 Metroblue 的預測,明知道高空有薄雲,還真的就嚐試以天文改機的 Nikon D610 + 轉接環 + Carl Zeiss  Sonnar 150mm F4 (哈蘇)再度拍 NGC7000

反正器材也輕,很容易就拿上頂樓。依然不帶筆電,不導星,配上副廠的電子快門線:

  • ISO 400 曝光 20秒,拍了 85 張,不用一個小時就結束了。
  • 實在受不了 Nikon D610 的 LiveView,加上魚骨對焦板根本無法對焦,拿掉後勉強放大到最大比例,將織女星調到最小(原先以天津四,不夠亮,很難調),對焦行程較長,最後得到正確的對焦點竟在鏡頭上的 15m 處:
  • 先試拍一張檢查星點看對焦是否準確?是否拖線?都無誤後才開始拍攝。
  • 方形的副廠遮光罩,用橡皮筋把手機固定在上面實在方便。
  • 本想有機會上山或許可以試試天文改機的 D610 拍銀河能得怎樣的影像?再想一想,還是算了,能夠上山的機會只會用來拍深空天體。
先傳一張到 Astrometry.net 解析,確認拍到目標再後製:

沒問題!開始後製。畫素是 A7R2 的一半,加上拍攝張數少了許多,前置作業很輕鬆。

SubframeSelector 再過濾掉超過 30 %的影像(沒辦法,高空有飄動的薄雲),以 58 張疊圖:

看到 DynamicBackgroundExtraction 後的結果:

決定這張影像做完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 就好了,後面步驟不用做了。然後上傳 Astrometry.net 加上 Tag :

少了文字的干擾,影像看起來「別有一番朦朧美的夜空」,有著若隱若現的「鵜鶘星雲」,這是沒有天文改機的 A7R2 無法拍到的:

結論:

要拍深空天體(星雲、星系)天文改機是最基本的要求,我用的是最簡單的改機後的 OSC(本人到此為止) ,想更進一步的還可改成單色加濾鏡輪。有錢沒地方花,還可以改用冷凍 CCD......一般相機就拍拍銀河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