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用畢上頂樓抽根菸,看到黃昏景色不錯,雲層儀態萬千,值得記錄下來(未來還可以用來做背景與其他風景照合成),於是下樓拿了SONY A7R2 及 最佳機身蓋:FE 20mm F1.8G (含偏光鏡),拍了幾張:
由於SONY A7R2 有著四千兩百萬的高畫素,對於使用 FE 20mm F1.8G 這種超廣鏡頭,有許多礙眼的招牌及大樓一定會含括進來,所以都必須裁剪及後製,因此在拍攝時就使用了「減法」的概念,確定某個方位角度是想要的構圖畫面。
雖然手持,但相機設定顯示水平輔助,調整好水平才拍攝(超廣鏡頭只要稍有傾斜即會產生透視變形,還得透視校正),上面三張在 PS只做了三個步驟:
- 裁切,只留下拍攝時使用「減法」概念的構圖部分,也不用校正透視變形。
- 增加一個 Black & White 調整圖層,然後 Blend 選 Luminosity ,就可以調出想要的色彩。
- 增加一個 Curves 調整圖層來得到最佳反差對比。
晚上七點多時都會固定到附近小學操場走個約一小時,把 Apple Watch(降價後官網三期零利率最便宜的S3) 活動記錄的每日 Routine(活動 500大卡、運動 30 分、站立 12小時及 Stepsapp 設定的一萬步)達成,不然游泳圈會越來越大。
到了小學開啟 Strava 來記錄,先慢走 1 公里(Warmup),然後快走 1 公里,再慢走 1 公里(Cooling down),然後再做幾個肌肉拉伸動作(以往常閃到腰,自固定做這些動作後,幾乎不再發生過),再繼續走操場,於四個目標達到後才回家。
走著走著,看看原先天空的雲逐漸地散去,回家後先看看衛星雲圖,再看看 meteoblue 的 Astronomical seeing ,似乎今晚可以拍攝。
開啟 Stellarium ,受限於大樓旁的廣告燈於 10 點 25 分才會熄掉(廣告燈亮著無法看到北極星,沒辦法校正極軸),再加上校正極軸、一星校正、對焦及定位拍攝目標,大概晚上十一點前可以開始拍攝。所以尋找的目標於晚上十一點時高度不能太低(至少大於 35度),不能拍沒多久就要過子午線。
是找到幾個目標,但始終以梅西爾星表為目標,所以設定今晚的目標為 M16。
(本預定運動後要去全聯買麵粉,準備今晚做個英式瑪芬,當作明天的早餐,看來是沒有時間了。)
決定之後便開始組裝平衡器材,半小時即完成。
開啟 APT 設定拍攝計畫:M16 ISO 400 45 張 90秒的影像,並更改 Dither 的 Setting up 從 30秒改為 15 秒(上次拍 M27 時由於 Dither 較長,時間拖得有點晚,這次縮短,看看是否會雜訊仍可以消除,若能得與之前 M27 一樣的畫質,未來就可以這樣的設定來拍攝)。
十點把器材搬上頂樓,重新組裝,接線全部接好
等了幾分鐘廣告燈熄滅,便開始了忙碌的前置作業。
極軸校正後開啟赤道儀
執行 PHD2 ,再開啟 APT
以織女星來一星校正及對焦:
GoTo 到織女星並拍攝(ISO 1600 5s JPG 未一星校正),織女星不在相機視野內。
Pointcraft ->Blind Solve
對焦:FocusAid -> AutoFocus Aid (前次為 23623 這次經過 6 Steps 對焦在 23605,肉眼實在看不出有何差別)
定位 M16:
約十點四十幾分正式拍攝......
設定拍 45 張 90秒的影像,加上 Dither 的時間,會在 12 點 47 分結束,但因在 12 點 39 分 M16會過子午線(望遠鏡會翻轉,需要再重新定位,而最擔心的是因為望遠鏡的翻轉會卡到連接線)因此在拍完第 41 張後就結束拍攝。
如下圖,在左側的 Status 顯示拍攝計畫何時結束(00:47)、筆電剩餘電力、相機剩餘電力等,還有一個顯示何時 M16 會過子午線(00:39),因為截圖時間是 00:21,所以交替顯示還剩 17m(17分鐘)。
再附上導星的過程:
由於第 1 張影像曝光時把電子極軸鏡的蓋子裝回去,雖然很小心,但似乎還是動到了,星點有點模糊,大概不能用,所以 41 張的影像大概能有 40 張可用,這樣累積的總曝光就來到一小時。
拍攝實況(手機隨手拍)
拍攝過程中也不必守著,還可以下樓倒垃圾、洗澡洗頭,梳洗完畢後,頭髮也不必吹乾,倒一杯威士忌上到頂樓,在夏日微風下,頭髮自然就乾了。
習習涼風下,市區是不可能滿天星(若在清境山上,才能滿天星斗,更能體會宇宙的浩瀚,在市區,即使近午夜,喧囂的車聲及閃爍的霓虹燈不會讓人產生那樣的思緒),但至少織女、牛郎、天津四很清楚,木星、土星也升到稍為抬頭即可看到的高度,往南邊看,心宿二也很清楚,只是無法看到天蠍的全貌。
這樣的一個夏日夜晚在頂樓,比在冷氣房舒服多了。
現在的技術已經很熟練,只要給我個好天氣,大概都可以拍攝成功。(查了一下氣象預報,或許今晚 06.16 還有機會,器材就先不收起來。)
前置作業(pre-processing of images):
ImageCalibration 只套用 Master SuperbiasCosmeticCorrection
Debayer
SubframeSelector 將 Nikon D610 + SharpStar 107 PH APO 計算得到的參數順便建立 Instances 方便以後取用,下次使用時只要 Add Files 即可。
權重公式:記錄在這裡方便取用
(15*(1-(FWHM-FWHMMin)/(FWHMMax-FWHMMin)) + 15*(1-(Eccentricity-EccentricityMin)/(EccentricityMax-EccentricityMin)) + 20*(SNRWeight-SNRWeightMin)/(SNRWeightMax-SNRWeightMin))+50下次只要拷貝後貼到 Weighting 視窗裡即可
這次拍了 41 張,原先以為第 1 張可能不能用,結果計算後權重還蠻高的,反而是第 19、40 這兩張特別低(猜想可能曝光時剛好有薄雲通過),只好剔除,以總共 39 張影像來疊圖。
第 2 張的權重最高,以它做為 StarAlignment 的參照影像。
StarAlignment
LocalNormalization
ImageIntegration process
DrizzleIntegration
把光害濾鏡邊框的部分裁掉
DBE 後發現竟然有不少污點,好在沒有壓在 M16 上。由於 2X Drizzle 過,再多裁了一些,將有明顯污點的部分裁掉也沒關係。
只是沒有 DBE 過的影像是看不到污點在那裡,這時可以用 DynamicCrop 來框選 DBE 後的影像,就能很清楚看到污點的位置而避開,然後存成 Instances 把框選參數記錄下來。
針對未 DBE 的影像以剛存好的 DynamicCrop Instances 打開就有了正確的框選範圍
(註:為何如此麻煩?DBE 後的影像直接 Crop 不就可以了。其實懶一點也是可以的,使用麻煩的方式是因為不同 Crop 範圍的影像,在 DBE 取樣時就會不同,當然造成的結果也會不一樣,如果差不多就用簡單的方式即可。)
我使用較麻煩的方式來做 DBE: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會順便 BackgroundNeutralization)
PCC 前:
PCC 後:
因為M 16 影像構造複雜,Mask製作較難,於是先把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 處理過的影像非線性化(STF)然後存成 Tif 送到 PS 後製先出圖。
進一步查了 M16 的相關資料,才發覺拍了不得了的目標,閱讀維基百科的鷹星雲資料,有著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著名的「創生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
將自己拍的 M16 只取影像中間一小部分 100%放大
然後與網路找到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拍的 M16 做個比較
最後再看看 Nikon D610 + SharpStar 107 PH APO 拍攝的影像經過 2X Drizzle 後與網路找到的哈伯太空望遠鏡拍的「創生之柱」做個大小比例的比較:
(淡藍色框就是著名的「創生之柱」,
黃色框是老鷹星雲內的恆星尖塔影像)
DynamicPSF
使用自動產生 PSF影像 的 PSF image creator script (快速又方便)
經過一段時間後,在寫這篇文章時,找到了更佳的後製方法,花了不少時間調參數處理,總算後製完畢,先來個與哈伯太空望遠鏡拍的(左)與自己在都市的頂樓拍攝後製(右)並排做個比較:
底下是經 Drizzle 再裁剪後的全圖:
這樣,還需要大費周章地上山去拍照嗎?
*******************************
底下為操作過程的截圖,只是做個記錄,詳細解釋在這篇文章裡已有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