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2018.12.04 第三次前往在清境的莫妮卡工坊民宿,總算沒有槓龜。下午三點多到,四點開始架設,拍攝到隔天凌晨四點才收工。
規劃
使用 Stellarium 擬定拍攝計畫,沿用之前「清境綠邑田園民宿觀星之旅」的規畫,並首次增加了 46P/Wirtanen 彗星的拍攝。
PM:6:30—07:30 M31 仙女座大星系
PM:7:30—9:00 46P/Wirtanen彗星
PM:9:00—10:00 M45 昴宿星團
PM:10:00—00:00 M42
PM:00:00—01:30 馬頭星雲
PM:01:30—03:30 玫瑰星雲
註:由於沒有再精算拍攝時間,導致拍攝仙女座大星系與馬頭星雲時過子午線,赤道儀因 Meridian flip 翻轉而中斷拍攝。
器材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重錘延長桿、2 Kg 重錘、控制手柄及 Statfi 無線網路Adapter(沒用上)、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還有DIY的偏心重錘。
- 拍攝器材:Nikon D610 (天文改機)+ + SIGMA 150-600mm F5-6.3 DG OS HSM C版
- 導星 CCD 及 導星鏡:QHY5L-II-M黑白高靈敏度導星CCD 、200mm F4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HP ENVY Ultrabook(遙控或備用)
- 電源:【飛樂 Discover】 汽柴油兩用 15000 mAh 救車行動電源兩顆、赤道儀與筆電的變壓器及一條 15 公尺長的捲筒式延長線
- 其他配件:魚骨對焦板、除霧帶兩條(一條拍攝主鏡用,一條導星鏡用)、電子快門線 For Nikon
過程
山上溼氣重,加熱除霧帶是必帶的,一條 15 公尺長的捲筒式延長線接民宿的市電,提供赤道儀、筆電、兩條除霧帶的電力。
2018.11.04下午三點半抵達民宿後,器材搬下並組裝,腳架大致朝向北方,平衡當然是確實做好(有了 DIY 的偏心重錘當然是沒問題的)。
接下來就是等天黑,夕照順便拍攝下來。
北極星出現後即可使用電子極軸鏡將極軸精準校正。
有了之前「清境綠邑田園民宿觀星之旅」的經驗,接下來的拍攝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定位到每個目標後都會做一次 Calibration、「導星小幫手」後開始 Guiding,並讓導星 RUN 個十分鐘以上。
一些 PHD 2 導星數據:
民宿這裡晚上的溫度沒有預期的低,帶去預備遙控的「HP ENVY Ultrabook」沒有用上,直接在室外操空 Lenovo 小筆電,下次再上山可能就需要了。
後製
按照事前規畫的拍攝流程,每一個目標都拍攝成功。拍攝時由 BackyardNikon 控制 PHD2 做 Dithering 拍攝,因此沒有拍攝暗場,回家再利用 iPad Pro (下載一支免費的 app : Color Softbox 來模擬燈箱)拍攝 50 張平場及 50 張偏壓影像。經 DSS 疊圖後再以 PhotoShop 與 Affinity Photo 影像處理。(PS 的 Smart Sharpen較佳,但 Affinity Photo 的除噪簡單易用效果又好)
M31 仙女座大星系
天文改機的 Nikon D610 就是不一樣,這次同樣以 Sigma 150-600mm @ 600mm 來拍攝仙女座大星系,沒有截剪的情形下,仙女座大星系幾乎佔滿整個畫面。
疊圖及拍攝數據:
46P/Wirtanen彗星
拍攝彗星是新的嚐試,一開始就碰到問題:Stellarium 找不到 46P/Wirtanen ,當然還是請出 Google,這個連結(英文)說明如何加入 46P/Wirtanen 的軌道數據,這樣之後才能以 AstroTortilla 定位。
至於 DSS 的彗星疊圖,花了不少時間測試,最後還是不得不求助 Google ,在這個連結(英文)也有詳細說明。
(註:操作上重要的注意事項:選取彗核時,先以滑鼠滾輪放大影像,然後按住 Shift 鍵移動選取游標,才能精確選到彗核。)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 Light 影像要按時間排列(平常的疊圖都是在偵測星點後找出分數最高的,並以它為基準影像,這在疊彗星時就不能用)。
也嚐試過依這個討論串(英文)的方法,但成品不是很滿意。
總算得到一張還可以的影像,影像處理也與以往不同,因為影像中紅色雜訊不少,嚐試新的用法來去除:
最後才得出底下照片:
可與事前 Stellarium 的模擬做比對:
疊圖及拍攝數據:
M45 昴宿星團
這次的結果很滿意。
疊圖及拍攝數據:
M42 獵戶座大星雲
天文改機後拍攝的獵戶座大星雲與跑步者星雲就是不一樣。
疊圖及拍攝數據:
馬頭星雲
這樣的馬頭星雲及火焰星雲才漂亮。(全畫面,無裁剪,可以放大觀看。因為要當 FB 封面,得更挑剔一些,後製多花了些心思。)
疊圖及拍攝數據:
玫瑰星雲
玫瑰星雲 (也稱為科德韋爾49 )是一個大的球形電離氫區(外觀呈現圓形),位置在麒麟座,距離地球約5,000光年,測量得到的直徑大約是130光年。來自年輕恆星的輻射激發星雲中的原子,使得這個星雲成為我們看見的發射星雲。估計星雲的質量大約是10,000太陽質量。攝影很容易拍攝到玫瑰星雲,而這也是唯一能記錄紅色的方法,肉眼是看不出顏色的。(截錄自維基百科)
疊圖及拍攝數據:
預計下次上山拍攝 M33 及 M74
M 74 相當具有挑戰性,暗又小,怕 600mm 的焦長不太夠力,改成 1250mm 的 C90,但它光圈只有 F14,這意味著曝光時間得要長一些,若仍是 3 分鐘,意味著導星精度得提高一倍以上。另外一個變通的方式,縮短曝光時間為 1分半,但拍攝張數加倍以累積曝光時間,這樣要累積兩小時,得要拍 80 張,再加上 Dithering 的時間,至少得花兩個半小時以上。
所以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在重新排列組合,變成底下的樣子:多一支尋星鏡校正時比較方便。加了閃光燈???那是為了平衡用。導星鏡改成 Pentax 300mm F4 看能不能提高導星精度。
淘寶訂購的「美科mk-D610 手柄 MB-D14電池盒」到貨測試無問題,雙電池的電力應該足敷一整晚的拍攝需求,無奈上圖的組合因 Celestron C90 的鳩尾板太短導致無法平衡,只得減輕相機的重量而拿掉手柄電池盒。好在還有 B方案:早些年購買 Nikon D100 時不曉得為何也一起購買的 Nikon EH-5,閒置多年,還一度進了垃圾桶差點回收。這次淘寶集運時再加訂了一只 Nikon EH-5B 原廠假電池,藉由民宿提供的市電,便可以提供相機足夠的電力,也不會增加相機的重量。
新組合在上山前當然等天氣好時上頂樓先練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