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日記
2018.12.09
2018.120.4-05清境莫妮卡工坊民宿觀星之旅回來後,把輕裝備 Kenko Sky Memo S再組裝起來,配上電子極軸鏡,使用 Sony A7RII(加了 STC 光害濾鏡)+ Zeiss Batis 135mm F2.8 輕易地搬上頂樓。極軸校正後,使用 120mm 的輕型導星鏡,在 135 mm 的焦長下,曝光一分鐘沒有拖線,未來使用這樣的裝備來拍銀河,當是毫無懸念。
底下是由 30 張 ISO 160 + 5 張暗場,經 Sequator 快速疊圖及 Affinity Photo處理後的影像:
(註:DSS 4.1.1 版無法疊 Sony A7RII 的 RAW 檔,需要先轉成 DNG 檔才行。)
因為 Kenko Sky Memo S 只有赤經馬達,所以赤緯是無法修正,因此極軸的仰角必須很精確,這也是為何使用電子極軸鏡的原因(但 Kenko Sky Memo S 的仰角微動雲台微調仰角的精度無法達到電子極軸鏡的要求,誤差不小,在但 200mm 以下的焦長應該足可應付,尤其若要用廣角拍銀河,甚至單張曝光五分鐘以上也沒問題才對)。
導星的成果尚可接受:
給自己的備忘:組裝及注意事項
關於仰角微動雲台微調仰角的調整:
有兩個地方可以調整旋鈕的鬆緊度:
上圖左可以鉗子夾一鐵片來調整:
注意事項:
- 操作上有點 Tricky,上圖右的旋鈕不可調太緊,否則調整鈕會有空轉情形,也不能太鬆,否則追踪時會晃動。
- 要在上好所有拍攝器材的情形調整微調鬆緊鈕。
至此,可以結束「觀測日記」的記錄,未來還是會上社區頂樓練習,但不再記錄,只有上山拍攝,有成果才寫。
2018.12.03
之前在清境綠邑民宿的拍攝經驗,對於如何解決兩條除霧帶(一為 12 V,一為 5 V)的供電問題而困擾,終於在想到解決的方案:
- 上山拍攝時一定得帶 15公尺的延長線接民宿的市電。
- 找到了一顆閒置的 Seagate 外接硬碟變壓器,剛好可接12 V 除霧帶。
- 5 V 除霧帶隨便用一顆手機的充電變壓器即可。
至於 Nikon 假電池的供電,測試了多款變壓器及行動電源,不是開不了相機,不然就是按一次快門即當,只有汽車行動電源的供電最穩,相機不會當,可以順利連續拍攝。另外也在淘寶下訂了一只便宜的「美科mk-D610 手柄 MB-D14電池盒」(rmb 170),只要它能無間斷雙電池供電即可,這樣一整晚的應該夠用(假電池能不用,還是儘量不用,用來當備用方案)。至於其他功能用不上,因此找個最便宜的。
2018.12.02
天文改機的 Nikon D610 試機:
在市區頂樓就能拍到的馬頭星雲及火焰星雲,這是在以前不敢想像的。
這是拍了 15 張(13張可用) ISO 640 每張曝光 3 分鐘的影像經 DSS 疊圖,再經 Affinity Photo 後製的成品,其實後製後的原圖如下,上圖是裁到剩中間的部分。
今晚也拍了獵戶座星雲,分別以曝光時間 25秒拍了 20張(疊圖後相當於 8.3 分)(下圖左)及曝光時間 3 分鐘拍了 4 張(疊圖後相當於 12 分)(下圖右)。
(註:原預備拍 15 張 3 分鐘的影像,但拍了 4 張後獵戶座星雲剛好過子午線,赤道儀重新翻轉望遠鏡。由於這個動作只好中斷拍攝,重新再開始後改拍馬頭星雲。)
仔細檢細這兩張影像,可以發覺曝光時間越長,細節越多(上圖右在中間偏左的跑步者星雲還隱約可見,上圖左則幾乎看不到,這是因為累積的曝光時間不夠)。
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在市區拍攝,曝光時間越長雖可得到更多的細節,但受到光害的影響也越嚴重,後製的影像處理也更難。解決之道就是短時間的曝光以減輕光害的影響,並以拍攝大量影像來累積曝光時間。
(註:會在頂樓使用較長的曝光時間主要是練習導星的精度能夠到何種程度。)
上上之策還是到高海拔光害小的清境拍攝。
大致上的拍攝流程:
平衡 -> 極軸校正(電子極軸鏡)-> 一星校正 -> 以一星校正的目標對焦 -> 以 Stellarium Scope + Stellarium 控制赤道儀指向拍攝目標 -> 以 Astrotortilla 精準定位拍攝目標 -> 開啟 PHD 2 (依序做 Calibration、Guide Assistant、Guiding 約十分鐘) -> 開啟 BackyardNikon 拍攝(在 PHD2 Guiding 最初十分鐘時設定好拍攝計畫)
今晚是以以天狼星對焦,不用魚骨板,只以 BackyardNikon 的 FWHM 方式:
對好焦後再以 Astrotortilla 精準定位拍攝目標,這時出了問題: Astrotortilla 會驅動 BackyardNikon 拍攝一張影像,藉由解析這張影像來定位,拍攝的影像如下圖:
看到這樣的影像實在嚇壞了,難道是赤道儀有問題,打開 PHD2 ,Guiding 的曲線沒有問題。會不會是平衡沒做好,停止全部動作然後重新平衡,再做一次流程,到了 Astrotortilla 定位拍攝的影像還是一樣。懷疑會不會是 StarFi 無線連接器出了問題,換成 RS232 連接線,還是一樣可怕的影像。難道是相機經天文改機後出了問題,但等等,前一天接 Bosma 馬卡鏡時也沒問題啊!百思不得其解,停止全部動作,帶上頭燈,仔細檢查所有器材,最後總算找出原因: Sigma 150-600mm 的防手震開關是在 ON 狀態(之前沒有問題是因為都用轉接環接 SONY 相機,即使 ON 也不會有動作,這才沒注意到,等接了 Nikon D610 就開始作動,才會拍出另人心驚的影像。)
從九點半上頂樓,就因為這開關的緣故,到近十二點把鏡頭的防手震開關切到 OFF 才開始今晚的拍攝流程。
PHD 2 的 Calibration 還可以:
Guide Assistant 的結果也不差(這次的極軸調得還蠻準的)
設定 BackyardNikon 以 Dither 拍攝,它會與 PHD 2 溝通。因為拍攝過程使用了Dither ,加上也只是練習,沒有再拍攝暗場、平場及偏壓影像,疊出來的圖似乎雜訊不怎麼明顯。
2018.12.01
到目前為止,前面的過程可以說都是練習,現在不用東想西想了。
常態的天文攝影裝備已定,順便做下各種記號,方便上山拍攝時能夠快速安裝,也是給自己一個備忘。
2018.11.29
今晚好天氣,約九點半左上頂樓,練習「終極重裝備」及天文改機後的 Nikon D 610,至凌晨一點才下樓。只拍一個目標: M42 獵戶座大星雲。
使用 BackyardNikon 以 FWHM 的方式以天狼星(一星校正時的目標星)手動對焦,在 5X 及 HD 下精細調焦後,再放上魚骨板拍攝一張影像(LiveView 不容易看清)看看這種以 FWHM 的方式調焦成果如何---似乎不錯,未來魚骨板可以收起來,或者以 SONY 相機拍攝時再來使用。
一些導星數據,也不算太差,總共拍了 20 張 30秒、15 張 1分 30秒、15 張 3分鐘的影像。除了30秒的影像,另兩種都是以 Dither拍攝。
15 張 1分 30秒及15 張 3分鐘的影像在平常使用的疊圖軟體 DSS 無法疊成功(因為導星精度不夠,除了主鏡 1900mm 焦長太長之故,總重也超過了 PHD 2 作者所說的要在赤道儀廠商宣稱承重範圍的一半以內),最後找到一支台灣人寫的疊圖軟體:Sequator 才勉強疊成,再將三張影像(30秒、1分 30秒、 3分鐘疊出的影像)合成如下的圖。
結論:
- 口徑 13 公分 焦長 1900mm 的馬卡鏡還是行星攝影及目視用。(等明年五月行星季再拿出來)
- 焦長 1900mm ,即使用 600mm 的導星鏡也超過了這台赤道儀的極限,只得換回之前在清境綠邑民宿拍攝時的裝備:Sigma 150-600mm @ 600mm 當成主鏡。
- 馬卡鏡(折反鏡)拍攝的影像比起Sigma 150-600mm(算是折射鏡)不夠銳利。
2018.11.27
總算,天文改機的 Nikon D610 回來了,趕快測試:
- 接上 Sigma 50mm F1.4 ,自動對焦沒問題,拍下的影像果然偏紅。
- 接上 Sigma 70-200mm F2.8 並與 NB 連線,開啟 BackyardNikon 測試對焦與假電池的使用:
2018.11.21
按捺不住,今晚雖視相不佳但無雲,分四趟把「終極重裝備」搬上頂樓練習。
晚上九點到十二點,有了電子極軸鏡、Astrotortilla ,極軸校正及目標定位都能輕易達成,以馬頭星雲為目標,拍了 5 張 ISO 800 曝光三分半的影像,經疊圖後慘不忍睹。
由於焦長 1900mm 的 Bosma 馬卡鏡光圈只有 F14.6 太小,再加上又放了 STC 光害濾鏡,設定 A7s ISO 6400 快門 25秒,加上魚骨板,在 LiveView 下實在無法精細地對焦,只得拍一張,看成像再微調,不行再調,直到.......沒有耐心為止,底下是調焦的過程,最後一張算是最好的:
拿掉魚骨板後拍出的影像如下,還是不太行:
下次練習拿掉 STC 光害濾鏡,看看是否可以順利在 LiveView 下順利對焦。 如果還是不行,只得等天文改機的 Nikon D610 回來後,使用 BackyardNikon 的 FWHM 方式。
Sigma 150-600mm F5~F6.3 @600mm 用來當成導星鏡似乎沒問題,但由於光圈只有 F6.3,因此 QHYCCD 得設成 Binning =2,可以得到不錯的 Calibration :
雖然導星過程不比「清境綠邑田園民宿觀星之旅」時差,但由於 Bosma 馬卡鏡焦長 1900mm 實在太長了,這樣的導星精度還是不夠,才會得到一張疊圖後慘不忍睹的影像。
經由以上的分析後大概有以下幾點需要改進:
- 重新組合後再平衡,有點沒耐心,平衡稍有點失準,想說沒闗係,但最後結果似乎影響很大,下次練習要更有耐心、更精細地調整。事後在家裡的練習,發覺連鏡頭蓋的有無都嚴重影響平衡,似乎裝備越重,對平衡越敏感。
- 穩固似乎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兩節的腳架第二節原放了一半,下次練習時要全部收起。
- 由於整個裝備實在夠重,下壓後將腳架撐得太開,使得配件盤鎖緊後仍無法頂住三隻腳,於是加了兩個墊片,總算可以牢靠地頂住,讓整個裝備更加穩固。
- 器材的固定也是很重要,各個螺絲務必拴緊。
- 無法精確對焦,下次練習拿掉 STC 光害濾鏡看是否能改善。
2018.11.15
終於要挑戰「終極重裝備」!!!
這次「清境綠邑田園民宿觀星之旅」拍攝的順利,使得野心更大了,等天文改機的 Nikon D610 回來後,下次再上山拍照的設備預定這樣:
- 拍攝主鏡:口徑 13公分、焦長 1900mm 的 Bosma 馬卡鏡 。
- 導星鏡:Sigma 150-600mm F5~F6.3 @600mm (1900mm 的馬卡鏡做為拍攝主鏡,Pentax 300mm 大概就不適合做為導星鏡了)
焦長 1900mm 的 Bosma 馬卡鏡光圈只有 F14.6 ,需要更長時間的曝光,要拍攝深空天體可能得有超過曝光五分鐘以上的能耐才行吧!這樣的組合重量應該沒有問題( iOptron Cem 25p 不含重錘可以承重 12.6 公斤),而導星的精度要能曝光超過五分鐘以上,這就很有挑戰性!
這樣的裝備(還沒算 Nikon D610),iOptron Cem 25p 隨附的 4.7 Kg 重錘已無法平衡,好在先前在淘寶集運時就添購重錘延長桿及一顆 2 Kg 的重錘,都裝上後才能順利平衡。
目前需要練習的是這樣的裝備是否導星還能有足夠的精度?(PHD 2 作者曾說過要有好的導星精度,廠商宣稱的承重範圍得打個五折,而 iOptron Cem 25p 不含重錘可以承重 12.6 公斤,打五折後剩 6.3 公斤,而這樣的裝備大概介於 8~9 公斤間,不曉得是否會過重?)
備忘:Pentax 300mm 做為導星鏡時的焦點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