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日記
2018.11.02
HP ENVY Ultrabook 重生記
一台 Core-i5 1.7GHz 8G Ram 有著速度超慢 500G 硬碟的舊筆電,用來遙控與連接赤道儀的 Lenovo ideapad120S 小筆電,實在受不了超慢的開機速度,決定換成從 Macmini 換下來的美光 250G SSD。
開始的做法是只想單純地把 Windows10 系統轉移到 SSD 上,Google 後,先使用 renee becca ,結果下載安裝後執行,系統移轉的功能要 $$$ 註冊,而在這個連結說明英文官網有送免費序號,等了兩天沒收到---解除安裝!!!
再 Google ,去 XXCLONE 下載了免費版,安裝執行說過期了,嚐試把系統日期往前調到 2005 年也沒用---解除安裝!!!
再 Google ,去 EasyUS 下載 Todo Backup ,花了 29個小時轉移不到 20G 的 Windows 10 系統(網頁說明免費版有提供移轉操作系統到SSD,這才很有耐心地等待),完成後,無法以外接 USB 的方式開機(Bios 嚐試了各種調整都無效),只好狠下心來找到這支影片:How to install SSD in HP Envy 6 | Hard Drive replacement ,把完成系統移轉的 SSD 裝到筆電上,還是無法開機---解除安裝!!! 其實也去下載了Macrium Reflect ,有了 Todo Backup 這種經歷,連安裝都不想了。
既然 SSD 已裝上筆電,決定乾脆來個全新的 Windows10 安裝,找到這篇文章,並在這裡下載了 Windows 10 ISO 檔,64G 隨身碟插上 Mac mini 做好後拿去舊筆電,還是無法以外接 USB的方式開機!(Bios 設定沒問題,筆電電源按下後,立刻再按下 F9 便會出現要從硬碟或外接 USB開機的選單)
實在沒辦法了,只好以「Windows 10 媒體建立工具」來製作開機安裝 USB,在緩慢地下載過程中(還要重新下載Windows 10 ISO 檔) ,就在 Mac 上 Google 一下,竟然找到這篇:How to create a Windows 10 installer USB drive from a Mac ,只要使用先前已下載的 Windows 10 ISO 檔,利用 Boot Camp 不到 20 分鐘就可以完成內含 Windows10 的開機隨身碟。等 「Windows 10 媒體建立工具」來製作的開機 USB 完成後(怕萬一 Boot Camp 製作的開機 USB又不能開機時還可用),就以這支Boot Camp 製作的開機 USB 插入舊筆電---按下電源--迅速按下 F9,選擇以外接 USB 開機,然後--半小時就有了全新的 Windows 10 安裝在 SSD上。(安裝時不用輸入序號,產品識別碼會自動輸入,Windows 10 也自動啟用。)
開機、關機的那種速度,實在太爽了。現在如果再來一次,大概一小時就能搞定。
換下來的舊硬碟分割區太多,有些竟然還無法刪掉(EFI、Recovery 等),只好使用HDD Low Level Format tool 來處理,再重新格式化才能得到一顆完整的 500 G 外接硬碟。
2018.10.29
趁玉兔颱風的回馬槍還未到,看今晚天空無雲,雖月亮仍很亮,練習使用 Miracast 的方式來遙控另一台連接赤道儀的筆電。(秋天了,深夜的頂樓還真有點涼,剛好可以躲在無風的樓梯間遙控,未來上清境時就可用到這種方式)
器材:Sony A7s + STC 光害濾鏡+Sigma 150-600mm@600mm;導星:Pentax Takuma 300mm F4 + QHY CCD; Mount : iOptron Cem25P。一星校正時目標星為五車二,並以它使用魚骨板來對焦。(這次練習就沒拍暗場及平場)
這次練習犯下兩個小錯誤,但天文攝影,每個小細節都影響鉅大:
3 張 ISO 64 曝光 12 分鐘 30 秒及 1 張 曝光 20 分鐘的 M 31 影像,經 DSS 疊圖及 Affinity Photo 影像處理的影像:
3 張 ISO 50 曝光 10 分鐘,經 DSS 疊圖及 Affinity Photo 影像處理的 M 42 影像(亮核部分使用以 Astrotortill 定位時曝光 20 秒 ISO 1600 的影像來合成):
2018.10.23
今晚天空無雲,只是月亮太亮,怕太晚雲又升起,六點多就上頂樓練習,看看導星的精度是否能夠提高,至於光害的影響就不管了。
先在家裡把 XYZ 三軸的平衡調好(當然要用上 DIY 的偏心重錘),做好記號,分解器材再搬上頂樓組合,基本校正完成後約八點開始拍攝,到八點五十分時,織女星被升降機機房擋到才停止,總共拍攝 12 張 ISO 800 曝光 3分30秒的影像,再拍攝 5 張暗場影像、39 張平場影像,進 DSS 疊圖處理後,並以 Affinity Photo 影像處理,得到相當於總曝光時間 42 分鐘的織女星影像。(Sony A7s + STC 光害濾鏡+Sigma 150-600mm@600mm;導星:Pentax Takuma 300mm F4 + QHY CCD; Mount : iOptron Cem25P)
1. 以電子極軸鏡校正極軸。
2.以織女星為目標做「一星校正」,順便就以織女星為目標,使用魚骨板來對焦(下圖左:電腦螢幕截圖)、(下圖右:拍攝下來的影像)。
3. ISO 800 曝光 3分30秒拍攝下來的 12 張原始影像如下圖,如果不經由疊圖及影像處理是沒辦法看的。
4. 在近一小時的拍攝,導星過程中的曲線算是不錯,應付 3分30秒的曝光足夠了,以下各圖即是這段時間的過程。 (註:雖說 PHD 2 可以記住前一次 Calibration ,實際使用時,每次的導星最好還是做一下 Calibration 較佳,尤其是拍攝的天區與前次不同時。)
這次的練習雖然時間不長,但成果讓我頗具信心,應該可以找個時間再上清境拍攝,屆時希望老天能夠賞臉,讓我能夠順利完成拍攝。
2018.10.12
偏心重錘最終版:
2018.10.11
又是突然的靈感,趁五金店還未關店,趕緊去買了下圖最左邊的水管零件:
2018.12.09 補充:
上圖中從左邊數過來的第三個金屬蓋太老舊,使用幾次便碎掉,五金行找不到,只能用重錘頂住螺拴才能固定,但就無法隨意調整位置,使得調整平衡時無法達到隨意平衡。
在頂樓抽菸,也會東想西想,突然想到一條沒在用的蓮蓬頭水管,兩頭的蓋子或許可以。趕緊下樓試試,結果沒錯,可用。
現在偏心重錘的位置可以任意調整,平衡更精確地達到隨意平衡。
與 Kenko 攝星儀用的重錘桿及重錘組合後如下圖:
總算可以擺脫醜醜的水龍頭組件。雖然重錘有點重(1 Kg),測試後仍可以達成平衡,拆卸攜帶也方便。
2018.10.11
之前利用一些水管零件調整重心偏移(醜且拆卸不方便),確定有效後,上淘寶欲買偏心重錘,結果唯一有賣的賣場竟然下架了。
只好自行 DIY,關鍵就在一只水管三通,如下圖(買了兩只,照片中的這只無螺紋,裝上重錘桿的有螺紋 NT$ 28,因此才可以把水龍頭鎖上)
裝上重錘桿的這只三通內有卡筍,利用雕刻刀削去一些,再以鎯頭敲進重錘桿,就可以把水龍頭拴上。要達到 XYZ 三軸平衡,除了前面文章已提過的平衡步驟外,現在需要再加一道:
確定 X 、Y 已調好平衡後,在離合器全部鬆開的情形轉動鏡筒及重錘到零位,若裝置會轉動,就可以旋轉這個自製的「水龍頭偏心重錘」直到整個裝置不再轉動,這樣就差不多接近全平衡了,雖然還是很醜,至少拆卸方便。如下影片:
2018.10.09
考慮未來有可能也把 Sony A7s 拿去天文改機,因此今天就下重手清理 CMOS 感測器(應該說只是清理感測器前的低通濾鏡,天文改機時反正也會換掉)。
當然也是要先查一下如何清潔 CMOS 的步驟 ,然後就預備了如下的工具:(後來發現吹氣球真如網路說明一樣,越吹越髒,最後改以小楷毛筆來清灰塵。)
本來還輕柔地刮拭 CMOS ,沒效果,多年的頑垢只能下重手用力刮擦,來回多次後總算稍有成效:
在光圈 F22 還是看得到污點,F16 不特別注意就不容易看到,F11 就幾乎看不到了。
2018.10.08
晚間上頂樓測試新的平衡方式對導星的影響。
本在風比較小的角落,但看不到北極星,大致對了一下極軸(手機指南針及赤道儀的仰角刻度環),誤差太大,PHD 2 連 Calibration 都過不了,只好移到看得北極星的位置,以電子極軸鏡校正後,PHD2 順利 Calibration ,如下圖:
接下來執行「導星小幫手」:
時間已近晚上十一點,就以 M45 為目標來測試,使用 AstroTortilla 順利地把 M 45 放到影像中心(須要設定如下圖紅圈所示,先以 SONY A7s 拍攝一張影像再由 AstroTortilla 讀取解析並修正鏡頭的指向)
這次導星的曲線滿意多了,最初十幾分鐘稍有一些起伏:
最後十幾分鐘,線型就非常穩定,要不是時不時一些雲飄過拍攝的天區,結果應該更好。十二點多,雲層越積越密,只好結束收工。
今晚總共拍攝了 3 張 3mins 30s、3 張 5mins 30s 及 2 張 10mins,主要是看導星的成效(而且天空狀況也不佳,有薄雲的情形, M 45 的淡藍色雲氣無法拍攝下來),也就沒拍攝暗場、偏壓、平場。如下表,在 1:1 下截取的影像比較, 10mins 的曝光,星點已呈蛋形,大概是曝光的極限了。
進 DSS 疊圖後,再以 Affinity Photo 處理,如下圖:
CMOS 感測器實在太髒了,不清不行!!!
2018.10.07
iOptron Cem25P 的全平衡實在很難搞定,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也只能做到如影片這樣而已。
在牧夫看到的說明才興起做這個平衡練習。內容是這些:「平時做目視觀測時候一般都只調節xy兩個軸,即重錘-望遠鏡以及望遠鏡前後兩端的重量平衡。但是作為一個三維體系,望遠鏡存在左右兩半的z軸平衡,這種平衡在望遠鏡呈對稱結構時可以忽略不計,但有時候反射鏡抱箍旋轉,CAA旋轉等會破壞這個平衡,z軸的不平衡表現在xy軸平衡調節時是不易被察覺的,因為在赤經/赤緯單軸旋轉90度都是z軸平衡的特殊條件,即你在調整xy軸平衡的時候,即使z不平衡它也不會表現出來。而在望遠鏡指向一個非90度旋轉角的位置,z的不平衡會表現在xy方向上的不平衡,只有當xyz三軸都完全平衡以後,即使不扣死赤道儀,望遠鏡應該能在任何一點指向上靜止下來。 現在常用的z軸調節方法就是給望遠鏡上再額外綁一個可以左右偏移的重錘,以此來調節z軸的平衡。我猜lz所說的偏心重錘就是設計一個重心不在赤經軸上的錘子,通過錘子對望遠鏡鏡身的轉角來調節z。」
搞這個平衡練習主要是為了看能不能提高導星的精度。
天文攝影牽涉的學問實在真多啊!
2018.10.05
Nikon D610 寄出天文改機,交期約需六週,這段期間 Sony A7s 先抵著用。
可以加上手把使用雙電池(測試過無法使用假電池),大概一整晚的拍攝應該夠用了。 以轉接環接上 Sigma 150-600mm ,測試 ISO 12800 曝光三分半鐘,發現轉接環在與相機及與鏡頭連接處都會漏光(下圖左),只好以膠帶多圈纏繞封住,同樣三分半鐘的曝光,不再有漏光的現象(下圖右)。
今晚七、八點時看天空不錯,完全無雲,加上衛星雲圖看到台灣周圍也都無雲,十一點把器材搬上頂樓,架好開始校正極軸,北極星初時可見,還沒調整好就被雲遮掉,抬頭望向天空,從南天布滿的雲已擴展到北邊,看看應該是沒有散掉的跡象,只好再度陶侃搬磚把器材搬下樓。
2018.10.04
天文攝影的最後一哩路---天文改機
讓 Hα 能通過,不然,曝再久都看不到像別人拍的那麼漂亮的照片。
已將 Nikon D610 寄出天文改機,交期約需六週。期待收到後拍出的成品能讓人驚艷。
目前只好先以 Sony 相機湊合著用。
2018.10.03
心有不甘,續戰。(下午約四點半抵達卓蘭)
這張背景夕陽的器材照大概就是今天最大的收穫。
專注於極軸校正、對焦、一星校正、導星曲線平穩,等一切都搞定,不知不覺間抬頭一看,天空又布滿了雲,果然如我之前所料。再等了約半小時,雲沒有散去的跡象,只好收工。
特別的心得:陶侃搬磚是越搬越遠了......
( 註:還是有點特別的:今晚忽然領會到使用魚骨板對焦找亮星,甚至一星校正、三星校正需要將目標星移入視野中心(通常都用短焦的照明十字線目鏡),AstroTortilla 正是最佳利器,真要配服自己竟然想到這招。當然前提是初始的零位調整不要太離譜,不然赤道儀 GOTO 到校正星後,超出了AstroTortilla的定位範圍,不過 AstroTortilla 也是可以調整到更大的搜尋範圍,只是運算時間就要長一些。)
2018.10.02
早早就先用 Stellarium 計畫 10/03 前往卓蘭無光害的山上果園拍攝 M 31:
到了 10/01 看了天氣預報,若 10/03 才去卓蘭,有點不太保險,因為 10/04 的天氣不好,說不定 10/03 也會影響到,所以決定今天就去。
下午四點抵達。
三腳架調好水平,安裝上赤道儀,相機與導星鏡組裝好並安上赤道儀,然後校正鏡頭、導星鏡與極軸望遠鏡的光軸一致。所有連接線與電源先接好,這時下午五點十幾分,離 17:41 的日落還有半小時。
日落,天空還是很亮,倒是落日餘暈很美,正所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下午六點,金星已可見於西方天空,慢慢地木星、火星也可看到,然後土星也看到了。
這時可以使用電子極軸鏡來校正極軸。沒有光害的地方就是好,很快就順利校正,校正的精度似乎比在頂樓還好。
接下來做「一星校正」,沒有換上目鏡,直接使用導星 CCD 並在電腦螢幕配合手柄調整 。選擇織女星做為目標,調好後,啟動 Stellarium 指揮赤道儀把鏡頭指向今晚的目標:還是 M31 仙女座大星系,接下來使用 AstroTortilla 定位,這次約 36 秒就定位好,比在頂樓快了 1 秒。
啟動 BackyardNikon 開始拍攝,才拍了一張,突然想起忘了對焦,只好再把鏡頭重新指向織女星,精細調焦後再轉回 M 31,準備拍攝。
拍攝計畫預定:
- 曝光 1 分鐘 ISO 640 30張 Dither
- 曝光 5 分鐘 ISO 640 24張 Dither
大概要到晚間十一點半才能結束。
啟動 PHD2 準備導星,先做 Calibration,然後利用「導星小幫手」Run 約五分鐘,找出最佳參數。
導星開始,初時仍不夠穩定,Run 約十分鐘後,等曲率平穩後才讓 BackyardNikon 啟動拍攝計畫。 這時約晚間七點半。
每隔半小時檢查導星狀及拍攝情形(山上風大,筆電放腳架還被吹倒,只得放地上),其他時間窩在車裡。
九點再去檢查, BackyardNikon 竟然已停止拍攝,再啟動好幾次都不行。想說會不會是因為用假電池增加續航力才出問題,換上原廠的電池還是一樣,另一顆也一樣。第一次碰到相機出狀況,搞了十幾分鐘,最後只得放棄拍攝,連暗場也無法一併拍攝。
收完器材,發動車子回家,這時晚上十點。 總共只拍到27張一分鐘的影像。
回家停好車,心情蠻沮喪地,有點心灰意冷,東西都留在車上就直接去市場買了魯味配威士忌。 酒足飯飽後,心情有點好了,才到地下室車子裡把相機帶上來試試:換原廠電池,還是不行。是不是加了內置型光害濾鏡的關係,拿掉,還是一樣。看來真是得回原廠維修了。
又是突然靈機一閃,看看相機的操作手冊,找到錯誤訊號 Err 的說明:
然後「按下快門」---啊啦!問題就解決了---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只是「按下快門」就能解決的問題,竟然搞到中途放棄,也實在太搞笑了!!!
相機問題既已排除,接下來把相機拿到陽台(室外溫度較低,或許較接近山上的溫度)拍攝暗場影像及 Bias,再拍攝平場影像, 然後便與昨晚拍攝的 27 張(26 張可用)疊圖及 Affinity Photo 的影像處理,就是這張圖,總曝光時間相當於 26 分鐘,疊出來的結果沒有比在頂樓拍攝的好。倒是因為光害少,拍到的星星數不可勝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