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天文攝影控制筆電升級 Dell vostro 14-5480

2024年9月19日

由於把 Dell vostro 14-5480 原始出廠的 256G SSD 換成 512G,若只是用來跑 Windows 10(還不能升級 11 呢!)太浪費了,加上之前在 Mac mini 2011 安裝 Linux Mint 的經驗,老電腦有了 Linux 的加持,效能可以提升不少,再詢問了 ChapGPT ,安裝 Linux Mint 後,對於 Dell vostro 14-5480 內含的 NVIDIA GeForce 830M 驅動程式也沒問題,於是決定再安裝 Linux Mint 成為雙開機系統。

一開始太大意了,竟然把筆電裡的 Windows 10 給刪除了(這裡面可是有花了許多時間與心力設好的各項天文攝影軟體),512G 全部給了 Linux Mint !好在當初以 Clonezilla 做了整顆硬碟的影像檔備分在 NAS 裡,剛好可以來驗證還原後是否會有問題。

當初備份時大概不用一個小時,但是還原就慢得多,大概花了四個多小時:



確定還原後沒有問題!!! Clonezilla 的備份與還原是可以信賴的。

當初 512GB SSD 全部給了 C 槽,接下來分割硬碟空間:

  • 進入 Windows 10 的「磁碟管理」。
  • 右鍵點擊 C 槽,選擇「壓縮磁碟」來釋放空間,只剩最多約 200GB 可以給 Linux 安裝用。

因為硬碟分區表的問題,安裝時需要手動分區(初次做時就是「下一步」一直按下去才把硬碟裡的 windows 給刪掉),並自行指定空閒空間(就是前述壓縮出來未配置的 200G)作為 Linux 的 /(根分區)。

安裝完成後,按照 ChatGPT 的說明,Grub(Linux 的開機管理程式)應自動檢測到 Windows,從而實現雙開機。但實際並沒有,經過反反覆覆的測試才弄出來。總結一下,就是 Linux Mint 安裝好後,不要急著重新開機,先選擇「試用 Linux Mint」

  • 在安裝選項中,選擇「試用 Linux Mint」。

  • 在試用模式中打開終端並執行以下命令以安裝 Boot-Repair:

    sudo add-apt-repository ppa:yannubuntu/boot-repair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y boot-repair
    
  • 安裝完成後,啟動 Boot-Repair,選擇「推薦修復」(Recommended Repair)。
  • 完成後,重啟電腦,應該可以看到 Grub 開機選單。

接下來就是安裝一些常用軟件:



然後加入倉頡輸入法,這個部分不管 ChatGPT 或是 Gemini 教的方法都是錯的,還是自行 Google 看別人寫的文章才找出來:老灰鴨的筆記本: 【Linux】LinuxMint 20.3 安裝/設定中文輸入法

再來就是在 Linux Mint 上設置指紋掃描器以進行登入(dell vostro 14-5480 有指紋掃描器),結果不管 ChatGPT 或是 Gemini 教的方法都搞不定,而且就算搞定也只能登錄一根手指,這個部分就放棄了,反正也不影響使用。

當然,好不容易搞好的雙開機系統,再請出 Clonezilla 把整顆硬碟的影像檔備分到 NAS 。

2024年8月21日

心血來潮想到或許也可以使用 Clonezilla 把辛苦設定好的各項天文攝影軟體備份到 NAS 裡(之前也用過 Widows 內建的備份方式,覺得不好用,就砍掉重來,畢竟只是要保有這些設定,萬一那天需要回復,又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不用再來一遍。

問了 ChatGPT 可行,但需要有線網路,Wi-Fi 太難設定,好在五個 Port的 ASUS 路由器還剩一個,不用一個小時就做完 Clone + Check,這樣就放心多了:




然後又想到Luke 的休閒筆記: 老器材新用法:以 YAMAHA RX-V371 + Macmini 2011 + Kodi 打造家庭影音媒體中心 也可以順便做個完整備份,有 Clonezilla 實在方便,不用 20 分鐘就做好了:



2024年8月12日

接收了一台 Ram 4GB 及 256GB SSD 的 Dell vostro 14-5480 筆電,電池膨脹要換,CMOS 電池沒電也需要換。想說 Lenovo 11 吋 小筆電也用好久了,就用來升級天文攝影的控制筆電,原以為windows 10 可以像 Mac 一樣,把使用者的所有資料轉移到新電腦中,雖然問了 ChapGPT 提供了幾個方式(不花錢的,要花錢的第三方軟體就不考慮了),但都達不到如同 Mac 的方式,無法把 Lenovo 11 吋小筆電安裝的程式及多年來的累積的經驗對這些程式的設定完整地轉移到 Dell vostro 14-5480, 要不是這些程式沒有 Mac 版,不然老早就放棄 Windows 了。

後來也使用 ChapGPT 建議的免費第三方軟體來把整個系統備份到 USB 隨身碟,然後以它開機再還原到新電腦,選擇了一個 ChapGPT 建議的 AOMEI Backupper Standard,花了不少時間把 Lenovo 11 吋 小筆電備份到 64G 的 USB 隨身碟中,再還原到 Dell 筆電,結果根本不行!!!浪費了不少時間,看來只能在 Dell 筆電上一個個程式重新安裝,想到就頭大,先暫時擱下來。

突然想到了有一台無法開機的 Mac mini 2012(可能是電源供應器壞了,也不值得再修了),當初是直接升級為 16G Ram(兩條 8G)及 512G SSD,或許可以拿來給 Dell 筆電用,於是詢問 ChapGPT 得到肯定的答覆。Dell 筆電記憶體只有單槽,最多就只能升級到一條 8G:


至於升級硬碟就麻煩多了,由於不想重灌 windows ,這次就使用 ChapGPT 建議的開源且免費的磁碟克隆和備份工具:Clonezilla ,把 Dell 筆電 Adata 256G SSD 裡的windows 系統整個備份起來,換了硬碟後再還原到新的 512G SSD:

Clonezilla 過程的畫面留個記錄:

進入 Bios 可以看到記憶體 8G,硬碟已升級為 512G:


上圖可以看到日期為出廠日:01/01/2009, 這是因為 CMOS 電池沒電了,在蝦皮找到帶線的 CR 1206 一顆 50元,由於線只有 5 cm不夠長,在不動鉻鐵下只好剪下舊的線來延長,用起來也沒問題:

同樣的,在蝦皮花了 1280 元買了一顆原廠電池(非公司貨喔 台灣DELL 不負責保固的 由我們保固3個月,筆電品牌商是不生產電池的,都會授權給協力廠商生產,只要授權廠商生產的電池在網路上都被稱為原廠,未授權生產的就稱為副廠 大廠通常由新普 順達 加百裕 代工 所以隨機電池不一定與另購電池同一家代工廠,如需公司貨建議到原廠服務中心購買 網路上不容易買到公司貨。以上為賣家的回覆,原來買個電池,學問這麼多),裝上後充電沒問題:

於此過程中,開著 Lenovo 小筆電,一邊把天文攝影需要用到的軟體一個個安裝好,每個器材的驅動程式也都要安裝,並對照小筆電裡的各項設定調整好,花了好幾天才完成(上圖中工作列右邊往左算 10 個都是天文攝影需要用到的,這還不包括看不到的各項器材的驅動程式)。

軟體都搞定這才發現硬碟容量怎麼還是 256G ?進入「磁碟管理」才知道有 250G 沒有用到,而使用「擴展系統分區」沒有用,因為中間卡著一個 868M 的分割區:


不太確定是幹什麼的,心一狠就刪了,這才能「擴展系統分區」:

偶然又發現這台筆電竟然還有 NVIDIA GeForce 830M:



安裝了驅動程式後:

而從這篇文章:How to Enable GPU Acceleration in Pixinsight | Telescope Live 去查到 GeForce 830M的分數為 5 分,比最低要求的 3.5 分還高一些:

加上一直都在 Mac 的環境下,始終與 CUDA 無緣,剛好就趁此機會來玩玩,於是也安裝了 CUDA ,等Luke 的休閒筆記: 目標:在昆陽停車場使用 Raspberry Pi 4 以 Kstar/ECOS 完成一次完整的拍攝流程 能拍攝到時,屆時再來安裝 Pixinsight。

開機時按 F12 執行 Diagnostics ,CPU 風扇出了問題:

在蝦皮找不到相同款式的風扇,好在淘寶還能找到,一對 CPU、GPU 的風扇 RMB 100,也不算貴,等到貨換上後,就是一台完善的筆電,雖然等級不是很高,對於當成天文攝影的控制筆電是綽綽有餘,話說它還有指紋登入呢!

2024.08.13 淘寶買的一對 CPU、GPU 風扇到貨換上後再執行 Diagnostics :

註:

賣家還附贈了起子、小刷子(清灰塵)、鍚箔紙封住散熱銅管與風扇接觸的地方(原廠出廠時都沒有)及用不到的一小包散熱膏。現在鍵盤上方(底下為散熱銅管)原先 RUN 一下就會發燙,現在長時間運行後也只是溫溫的,除了風扇能正常運作外,鍚箔紙封住散熱銅管與風扇接觸的地方防止漏風也提高了散熱效率吧!至於風扇的聲音也是不小,但只是與原廠差不多而已。


iPhone 15 Plus + Apple Watch S9 換成 Motorola Razr 50 Ultra + Amazfit GTR mini

2024年9月20日
Apple 的 AirDrop 實在好用,換成 Motorola Razr 50 Ultra 當然就不能使用了,不過也摸索出一個透過 Synology NAS 做為中介的取代方案(只限在家裡的區網內):
  • NAS 當然要安裝  Synology Driver 
  • 電腦端安裝 Synology Driver Client 並設定好同步的資料夾
  • Motorola Razr 50 Ultra 當然也要安裝  Synology Driver app 且已登入
  • Motorola Razr 50 Ultra 拍攝的照片或截圖可以開啟 Google 相簿(截圖竟然放在「收藏」裡面,好一陣子才發現的),選好照片,點選「共享」:

  • 選「Driver」:

  • 上傳檔案:

  • 檔案上傳 NAS 後,打開桌電就會同步進來,便可以在桌電做後續的處理

2024年9月12日


不是 iPhone 15 Plus + Apple Watch S9 不好用,只是對 iPhone 膩了,加上摺疊機(小摺才有興趣,大摺不考慮,還不如 iPhone 15 Plus 繼續用)的吸引力,最後在 9/1 入手了 Motorola Razr 50 Ultra ,之後再於蝦皮的 Amazfit 官方旗艦館買了福利品的 Amazfit GTR mini (價格是 Apple Watch S9 的零頭),會選上的原因是看上圓的錶面(也是對方型的 Apple Watch 膩了),等用個一年後, Motorola Razr 50 Ultra 若還頭好壯壯,再來換成 Garmin 的手錶。

以前就用過幾支 SONY 手機,對安卓系統還算熟悉,加上系統不斷的演進,與 iOS 也越來越像,所以很快就上手(但老實說,還是 iPhone 最容易使用),兩個星期用下來,Motorola Razr 50 Ultra 不會後悔(雖然手機店老闆還特別提醒這支以後二手沒價喔!),至於 Amazfit GTR mini 只能說堪用(網路上說的都誇大了,尤其是續航能力,但至少比 Watch S9 好多了,洗澡時拔下來充個電也就夠了),以它的價位還可以接受。若是要與 Watch S9 比,除了續航能力,其他還真是沒得比,就連它的錶盤商城,選來選去只買了一個 NT$62 元勉強還看得過去的錶盤,不要說與 Apple 官方的錶盤比,就連靜靜錶盤也比不上。

從 iPhone 15 Plus 移轉到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各個對應的 app 也沒甚麼問題,就是一些銀行的 app 要先解綁再重新綁定比較麻煩外,用了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反而因為有外螢幕,去全聯買東西更方便,直接外螢幕 Show 出全支付的條碼給店員掃就可以付錢了,去全家買包菸也是不用打開手機,直接在外螢幕打開 Google 錢包選一張信用卡就可以了(雖說之前 Apple Watch S9 不帶手機也能做到,而 Amazfit GTR mini 做不到,只能帶著手機,但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小巧輕便,也是攜帶方便。

目前唯一不便的是家居智能配件的控制,Motorola Razr 50 Ultra 無法控制 Homekit 設備(目前家裡有九盞 Homekit 燈泡,至於之前買的 Homekit 空調伴佀,只能算是繳了學費,全都收了),問了 ChatGPT,也不是不能解決:

問:手機已從 iPhone 15 Plus 換成 Motorola Razr 50 Ultra,現在唯一有問題的是家裡面原以 Apple Home 控制的一些 Homekit 配件無法控制了。家裡的智能配件有 Tuya、小米,目前使用 Home Assistant 接入 HomePod mini 控制中樞,若都是使用 iPhone 當然沒有問題,現在想問的是可以把 Homekit 配件反向接入 Home Assistant ,由 Home Assistant 主控,但仍不影響家中使用 iPhone 的的成員繼續使用 Apple Home,可以有這樣的方式嗎?

ChatGPT:

你可以將 HomeKit 配件反向接入 Home Assistant,讓 Home Assistant 成為主控平台,同時不影響其他使用 Apple Home 的家人繼續使用 iPhone 來控制智能設備。這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現:

  1. Home Assistant 中的 HomeKit Controller 集成功能

    • Home Assistant 提供一個名為 HomeKit Controller 的集成功能,允許 HomeKit 配件被 Home Assistant 控制,而不需要 Apple 產品作為中樞設備。這樣,你可以在 Home Assistant 中完全控制 HomeKit 配件。
  2. HomeKit Integration in Home Assistant

    • 如果你希望 Home Assistant 成為主控平台,但仍允許 iPhone 用戶通過 Apple Home 使用 HomeKit 配件,你可以使用 Home Assistant 中的 HomeKit Integration 功能。這會將 Home Assistant 中的設備暴露給 HomeKit,讓它們繼續在 Apple Home 裡可用。這樣,無論是你使用 Android 還是家中成員使用 iPhone,都可以控制同樣的智能設備。
  3. 保持 HomePod mini 作為 HomeKit 中樞

    • 當 HomePod mini 作為 HomeKit 中樞時,它可以繼續保持與 Apple Home 的聯繫,這樣家中的 iPhone 用戶依然可以通過 Apple Home 控制設備,而你可以通過 Home Assistant 控制全部設備,包括 HomeKit 和非 HomeKit 設備。
  4. Tuya 和小米設備整合

    • 如果你的 Tuya 和小米設備已經在 Home Assistant 中整合好,那麼你可以在 Home Assistant 中將它們通過 HomeKit Integration 暴露給 Apple Home,使得家中的 iPhone 使用者仍然可以無縫地控制這些設備。

通過這些方法,你可以用 Motorola Razr 50 Ultra 通過 Home Assistant 控制家庭的智能配件,同時保留 Apple Home 的功能供家人使用。

問:所以我現有已配對的九盞 Homekit 燈泡一定要先移除才能加入 HomeKit Integration ,不然我的 Motorola Razr 就無法控制它們

ChatGPT:

「HomeKit Bridge」無法將已經配對到 Apple Home 的 HomeKit 配件直接反向帶回 Home Assistant。這是因為 HomeKit Bridge 主要功能是將非 HomeKit 設備暴露給 Apple Home,而不能將已經配對的 HomeKit 設備再重新導入到 Home Assistant 中控制。

如果你希望控制已經配對到 Apple Home 的 HomeKit 設備(例如燈泡),但不希望重新配對,你目前的選項主要有以下幾個:

1. 使用 Home Assistant 的 HomeKit Controller(但需要重新配對)

  • HomeKit Controller 是 Home Assistant 用來接管 HomeKit 設備的集成,但它要求這些設備尚未配對到其他 HomeKit 中樞(例如 HomePod mini),如果設備已經配對,則需要先將其從 Apple Home 中移除,然後重新通過 HomeKit Controller 配對到 Home Assistant。
  • 雖然這會涉及到重新配對過程,但之後你可以在 Home Assistant 中完全控制這些設備,並通過 HomeKit Integration 再次暴露給 Apple Home,這樣 Android 和 iOS 設備都可以控制這些設備。

2. Home Assistant 的 HomeKit Integration(Apple Home 用戶無需移除設備)

  • 如果你希望 Home Assistant 和 Apple Home 共享設備控制權,可以使用 HomeKit Integration。這個方式需要你首先將設備配對到 Home Assistant(通過 HomeKit Controller),然後使用 HomeKit Integration 將這些設備重新暴露給 Apple Home 供 iPhone 和其他 Apple 設備使用。

3. 使用 Android 支援的應用程序控制 HomeKit 設備

  • 如果不想重新配對或者更改現有設定,並且想在 Motorola Razr 上控制 HomeKit 設備,你可以使用第三方應用,如 HomeHabit,它支持從 Home Assistant 中提取設備信息,並通過手機進行控制。但這需要 Home Assistant 已整合所有設備。

結論:

目前,已經配對到 Apple Home 的 HomeKit 設備無法直接通過 HomeKit Bridge 反向導入 Home Assistant。如果你需要 Android 控制這些設備,最理想的方法是使用 HomeKit Controller 重新配對這些設備到 Home Assistant,然後通過 HomeKit Integration 將它們暴露給 Apple Home。這樣,你的燈泡可以同時被 Home Assistant 和 Apple Home 控制,讓家裡的 iPhone 和 Motorola Razr 都能正常使用。

看起來要讓這九盞 Homekit 燈泡讓 Motorola Razr 控制它們,不是簡單地解除配對再重新與 Home Assistant 配對,之前在「家庭」已設好的自動化也都不能用了,需要重設,想想也麻煩,那天想不開再來搞搞看。目前反正還有 HomePod mini ,用嘴巴喊 Hey Siri 一樣也能控制。


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老器材新用法:以 YAMAHA RX-V371 + Macmini 2011 + Kodi 打造家庭影音媒體中心

2024年9月18日
研究了許久,手機端的 Official Kodi Remote app 雖然可以把歌曲一首首加入佇列( iPhone 才行,Android 不行),久了,還是蠻累的,最後的解決辦法是到 Mac mini 2018 上,在 YouTube 附加元件選擇一個播放選單,按滑鼠右鍵,從選單中選擇「全部播放」,這樣就能把選單中的所有歌曲自動加入佇列並自動播放,還能選隨機播放。(本來 Mac mini 2018 安裝好 Linux + Kodi 後就拔掉鍵盤及滑鼠,現在只好滑鼠常掛著了
  • YouTube Music 有許多不錯現成的播放選單,不能直接儲到媒體庫,YouTube 附加元件會看不到,需要另外儲存到自設的播放選單才可以。

2024年9月11日

手機從 iPhone 15 Plus 換成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後,一些 app 的設定最後也來到 Android 版的 Official Kodi Remote,晚上得個空將其設定好,順便再 Run 一下  Kodi 的 YouTube 附加元件,還是不行,接著測試 WOL(網路喚醒),可以讓 Mac mini 2011 進入睡眠但無法叫醒,試了幾次都一樣,只好把當成時鐘的  iPhone 8 拿來測試( iPhone 15 Plus 女王接收了), WOL 睡眠或喚醒都沒問題,再試了一下  Kodi 的 YouTube 附加元件,竟然可以用了!!!而且透過 HDMI 的輸出到 YAMAHA RX-V371 聲音清晰厚實,不像之前用流媒體播放器透過 AirPlay 那樣有氣無力,除了手機端(使用 YouTube Music)的音量調到最大,YAMAHA RX-V371 這邊的音量調到 32 dB 才能驅動超重低音喇叭,而現在使用 Kodi 的 YouTube 附加元件播同樣的影片,YAMAHA RX-V371 這邊的音量調到 42 dB,手機端 Official Kodi Remote 的音量控制在約 50% 左右,就能驅動超重低音喇叭,音量不能再大,不然鄰居要來敲門了。
不曉得是否因為訂閱 YouTube Premium 的關係,現在 Kodi 的 YouTube 附加元件又可以用了,只是 Android 版的 Official Kodi Remote 問題不少,除了只能睡眠不能喚醒外,最重要的佇列功能沒有作用,這樣要播放一整天的背景音樂就沒辦法了,好在 iPhone 8 的 Official Kodi Remote 都沒問題。

2024年8月26日

設定好在 Kodi 的 YouTube 後,能夠播放自己帳號裡的播放選單,快快樂樂用了一個星期,沒有動到任何設定的情況下,今天突然就不能播了,點選播放選單,可以看到已設的選單,欲在進入某個選單時(任一個都一樣),就會出現錯誤訊息,試了各種辦法都不行(即使訂閱了 YouTube 也一樣),只好放棄,再把 wifi音频播放器dlna网络流媒体音乐盒蓝牙airplay音频接收器光纤-淘宝网 拿過來使用,使用YouTube 或 Spotify  串流播放,當成一整天的背景音樂播放,至於 Macmini 2011 + Kodi 只好用在播放 NAS 影音專用。
註:Kodi 雖然有 AirPlay 的服務,但電視關掉的情形下,播放音樂約 5-10 鐘就會中斷,無法解決,只好放棄 Kodi 來串流音樂

2024年8月17日

前言

本來只是想把老舊的 Qnap TS-212 升級為四硬碟的 NAS 而已,為了物盡其用,利用閒置許久的外接硬碟加上淘寶買四盤位準系統天鋇 WTR-PRO ,要以花最少的錢來達成:Luke 的休閒筆記: 到底要升級那款 NAS呢?,沒想到這一陣子搞下來,一步一步變成打造出一個家庭影音媒體中心:


都是老舊的設備,但 YAMAHA RX-V371 卻讓人驚訝,雖然只有 5.1 ,對於老舊的公寓鋪設磁磚的客廳,夠用了。在設置的過程中它竟然還能跟得上時代的進步,無縫接軌。

Macmini 2011 (8G Ram 512G SSD)則是在Mac OS X 無法升級後,系統整個換成 Linux Mint 後,的確效能增加不少,但受限於硬體規格,無法流𣈱播放 4K 影片,加上掛在牆上當成裝飾品的 Vizio 電視也只有 1080P ,在不換電腦、電視下,播放 4K 影片只能放棄。(註:接線方式是 Macmini 2011 的 HDMI output 到 YAMAHA RX-V371 的四個 HDMI 之一,一個 HDMI output 到電視

其實打造這個家庭影音媒體中心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一個不成功的虛擬機。在淘寶買的四盤位準系統天鋇 WTR-PRO 能夠播放 4K 影片(甚至還能三屏),想說如果能像之前開一個虛擬機安裝 Home Assistant 一樣,就把 Raspberry Pi 4 空出來變成天文攝影專用,是否也能再裝個 Linux + Kodi 虛擬機,然後就可以拿掉 Macmini 2011 ,把天鋇 WTR-PRO 移到 YAMAHA RX-V371 旁邊,老舊的 Vizio 42 吋 1080P 就可以升級 4K 電視了,但在數天的心神耗費後,最終在問了文心一言後才知道虛擬機不行:大多数虚拟化解决方案并不支持将虚拟机的图形输出直接映射到物理HDMI端口。」 現在 Virtual Machine Manager 多了一個虛擬機:

灌的是 Ubuntu 24.04 LTS,好不容易安裝好,捨不得刪掉,先留著,搞不好那天還會用到:

所以 4K 電視不用買了!!

2024.08.19 補註:
後來想到,好像可以在天鋇 WTR-PRO 先裝 Windows + Kodi,然後再開虛擬機裝 Synology NAS ,這樣或許就可以把 WTR-PRO 接音響及電視,利用 Windows + Kodi 播放 NAS 裡的影音檔。可惜 NAS 已裝好運作好一陣子了,裡面已裝了 4T多的資料及花了不少心血的設定,要重新來過應該是不可能了。

本來在買了 wifi音频播放器dlna网络流媒体音乐盒蓝牙airplay音频接收器光纤-淘宝网 後應該就可以了,支援 AirPlay 可以將 Soptify 串流給 YAMAHA RX-V371 播放;也有 DLNA ,也可以播放 NAS 裡的音樂,為了影片的播放,詢問了 ChatGPT 才知道了 Kodi,幾天下來總算搞定,而原先預備淘汰掉 ONIX A120 MKII + 多買的流媒體播放器及一對 SONY Speaker 就轉移到書房裡,專門用來播放 Spotify 用。(註: Spotify 也可以串流到 Kodi 播放,但始終搞不定電視關掉後,播放不到半小時就會中斷,電視打開才能再重播放。只聽音樂,電視不需要打開,浪費電。直到解決了 YouTube 附加元件在 Kodi 能夠登入及執行後,播放 YouTube 的音樂影片不會中斷,這個問題才算解決。

現在這個 YAMAHA RX-V371 + Macmini 2011 + Kodi 打造的家庭影音媒體中心:

  1. Rega Planet CD Player 播放原版 CD
  2. YAMAHA RX V371 是收音擴大機,內含 Tuner ,接上社區的數位電視共同天線,訊號竟然非常好,懶得再動其他器材時,當成背景音樂,這個最方便,聽電台嘛!就是廣告多了點,雖然 Kodi 也有世界各國的電台附加元件,但聽有廣告的 FM 電台才有 Local 的感覺 XD
  3. Kodi :在解決了 YouTube On Kodi 後(這個最難搞定,後面會把心得筆記下來)及網路喚醒後,這個影音中心才算完備(只是符合個人的需求,每個人的需求不同,但 Kodi 豐富的附加元件應該可以滿足各種不同需求

    • 用手機遙控(下載免費的 Official Kodi app),可以播放及管理 NAS 裡的音樂、相片、影片,還能在不用時讓 Macmini 2011 待機及喚醒(需要有線網路才能網路喚醒) 。
    • 可以開啟 AirPlay 服務,Spotify 也能串流到 YAMAHA RX-V371 播放(Kodi 的 AirPlay 服務有說明對於 iOS 9 以上的iPhone 只能串流音樂,影片不行
    • YouTube On Kodi :設定過程非常複雜,一旦成功後,以 Gmail 帳號登入,即能把平常在電腦、手機、平板看 YouTube 轉移過來,且可透過 Official Kodi app 來遙控。大部分時間用來播放音樂影片(可先加入播放選單)當成背景音樂,電視關掉也不會中斷,偷偷地小聲說:沒有廣告
    • 以上的需求對自己而言就夠了,至於追劇看影片,安裝附加元件也能達成,這個部分就要各顯神通,自己就不費神去搞了,一個 YouTube 其實都看不完了。

YouTube On Kodi 設定

過程實在複雜,搞了幾天才搞定,癈話不多說,直接開始:

  1. 先按照這篇文章:如何取得 Youtube API 金鑰 | 不只是工程師 - Teddy 取得 Youtube API 金鑰 (原先以為有 API 金鑰就可以了,試了無數次都不行,差點都要放棄了
  2. 不要離開 Google Cloud Console 頁面,再按篇這篇文章(英文):How to Install YouTube Kodi Add-on? Here Is a Guide! - MiniTool,建立 OAuth 用戶端:

  3. 如果能按照上述的步驟就能搞定,那難度還不算高。當然還是不行的,經過多次嚐試,也是幾乎都快要放棄才再試出來。需要在建立的應用程式(這個例子的名稱是 kodiyoutubeaddon,可以自己訂),增加測試使用者,如下圖,就輸入自己完整的 Gmail 即可(目前只加了一個,應該也可以輸入所有家庭成員的 Gmail ,@後面的也要輸入

  4. 再按篇這篇文章(英文):How to Install YouTube Kodi Add-on? Here Is a Guide! - MiniTool的步驟 23. 24. 輸入 API Key, API ID, and API Secret (由於 Macmini 2011 灌了 Linux Mint,不支援 Wayland ,無法 Copy/Paste ,輸入這些實在痛苦,輸入完眼睛都花了

  5. 如果再繼續按文章的步驟 26.—33. ,登入時需要輸入兩次 authorization code ,第一次輸完後沒問題,第二個 authorization code 輸入後才會有問題。自己就是卡在這裡,試了無數次,又去檢查三個令人眼花瞭亂的 API Key, API ID, and API Secret 到底有沒有輸入錯誤。而文章步驟 34. 又找不到,又是一次放棄的念頭產生。後來才想到是不是在自己建立的專案要加個測試使用者,報著試試看的心情加了一個自己的 Gmail 帳號(如步驟 3. 的圖),加了後重覆前述文章的步驟 26.—33 還是不行,又試了無數次,這才想到在 Kodi 加個使用者:

  6. 增加的使用者就是在 Google 創建的專案裡增加的測試使用者(Gmail @後面不用輸入)。(註:看到畫面選單有個「切換使用者」,應該是加入多個使用者後可以任意切換到不同使用者的YouTube 頻道,擁有不同的專屬播放選單、訂閱頻道,只是手機沒法做這樣的切換。當然,要多個使用者,也必須在Google 創建的專案裡增加多個測試使用者。
  7. 使用者加入後,再次去執行文章的步驟 26.—33, 兩次的 authorization code 驗證就能成功:

  8. 英文文章的步驟 23. 如果不懂如何進入設定畫面,可以在附加元件找到安裝的 YouTube,用滑鼠右鍵在上面點選,從選單選「系統設定」:

  9. 「系統設定」要在專家模式(點選紅圈,會在基本、標準、進階、專家模式切換)下才能做更細的調整:


  10. 現在可以用手機安裝的 Official Kodi Remote(一定要是這個名稱,其他都不是) app 來播放了。聽累了也可以按手機的電源圖示,選「待機」(選「休眠」不行),Mac mini 2011 的休眠燈開始閃爍,系統進入待機。再按電源圖示選網路喚醒,怎麼就叫不醒呢?
  11. 問了 ChatGPT 確認 Mac mini 2011 支援網路喚醒,按照所教的啟用 magic packet 模式的 WoL ,結果還是無法叫醒。 ChatGPT 沒有教的,自己試出來的,要能夠喚醒 Mac mini 2011 ,必須在手機的「修改Kodi服务器」輸入 Mac mini 2011 的 MAC Address :

  12. 再附上一些 Kodi 設定讓 YouTube 附加元件播放音樂影片時,關掉電視播放不會中斷:

  13. 在 YouTube 播放的影片進入設定選單,選「音訊設定」:

  14. 選「允許直通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