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 星期六

清境觀星園:M33及M74

M33:

M74:

與地球的距離為3200萬光年,自己的器材極限也就只能拍到這樣了。

前言

到海拔兩千多公尺的觀星園拍星系

觀星園住宿不便宜,但整體環境不錯,早餐很好,晚餐是兩人份的酸菜白肉火鍋 700 也不便宜。有專門拍星的地方,也有電源,但位置對於使用電子極軸鏡,非常依賴北極星的拍攝方法實在不佳。北極星處有不少電線,校正困難,最重要的是雖有WI-FI ,但訊號太弱,無法遙控,加上位置在兩千多公尺,太陽一下山就好冷,只得把原先可在室內遙控的步驟在低溫下完成,即使穿了防寒褲還是凍到兩條大腿抽筋(酸痛了三、四天),害我連隔天去詢問卡爾小鎮的想法都打消了。觀星園對自己應該是一期一會了

未上山前設想的拍攝流程(兩套器材)

  • 安裝及平衡(跟民宿借桌子及椅子,必要時也要借延長線
  • 下午約五點十分太陽下山,等天色暗到可以看到北極星時,開始極軸校正:先做好 Cem25P ,再將 PoleMaster 轉至 AZ-GTI
  • 由於 Nikon D610 + 61EDPH II 無法遙控,因此要在室外完成拍攝:
    • 一星校正時先將對焦位置設在 4765, 手動調整到差不多時,再執行自動對焦。
    • 開啟PHD2, 執行 Calibration,然後 Guide Assistent
    • 拍攝計畫:M31 拍攝至十點,然後拍攝 M45 至凌晨三點。
  • 回到室內,以 iPad Pro 遙控完成 ZWO ASI533MC-Pro + Sharpstar 107 PH APO 的拍攝:
    • 一星校正時先將對焦位置設在 23610, 手動調整到差不多時,再執行自動對焦。
    • 開啟PHD2, 執行 Calibration,然後 Guide Assistent
    • 拍攝計畫:M33 拍攝至九點,接下來拍攝 M74 至凌晨一點(高度已低,不適合拍下去),然後拍攝馬頭星雲(B33) 至凌晨四點。
  • 一切設定好且開始拍攝後,就可以去吃晚餐了。
  • 如果天氣一直不錯,吃完晚餐就可以先去休息,把閙鐘調到凌晨兩點半,起來後喝杯熱咖啡,於凌晨三點拍完 M45 後,以 iPad Pro 拍攝(Nikon D610 + 61EDPH II)的亮、暗平場,Nikon D610 效率較低,拍完平場後,大概馬頭星雲也拍完了,剛好可以拍攝(ZWO ASI533MC-Pro + Sharpstar 107 PH APO)的亮、暗平場。
  • 拍完所有平場,先將所有檔案備份到外接 SSD 裡,器材先不收,可以先去休息,等天亮,吃完早餐後再來收拾器材。
  • 隔天早上若風速不大,可以飛空拍機。
  • 12/08 約十一點退房,去卡爾小鎮了解狀況(那些營位可以看到北極星,價位如何?
  • 魯媽媽午餐,回家。
  • 如果天氣時好時壞,就要隨時盯著,視當時狀況,隨機應變。

拍攝時間:2021.12.07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Sharpstar 107 PH APO
  • 平場鏡或減焦鏡:1X 平場鏡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ZWO EAF
  • 濾鏡:無
  • 導星鏡:PENTAX Takumar 300MM f4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

  • 雖然有著想著很美的計畫,但總趕不上變化,Nikon D610 + 61EDPH II 這套的拍攝完全不行,只好放棄(包括未來不再考慮兩套器材的拍攝,所以天文改機的 Nikon D610 已找到可以接手的人才能物盡其用)。由於無法遙控,從下午五點半天黑後到七點,於低溫下把 ZWO ASI533MC-Pro + Sharpstar 107 PH APO 搞定,在民宿的服務人員三催四請下才去吃預先訂的酸菜白肉火鍋(晚餐時間到八點,服務人員也要休息,這是可以體諒的,但要不是因為 WI-FI 訊號太弱,不然就可在餐廳一邊吃火鍋一邊遙控,也就不會太趕)。
  • 自動對焦在 23132

  • PHD2


  • 按照事先的預想設定拍攝計畫:M33、M74 及馬頭星雲,想早點休息卻睡不著,因為無法監看加上極軸校正不佳,所以導星應該也不理想,加上馬頭星雲拍過好幾次了,於是在凌晨一點提前結束拍攝(只拍了M33、M74)並收拾器材,這才放心去好好睡一覺。
  • 這次的拍攝不是很順利,所以觀星園這裡大概就只會去這麼一次。未來上山還是去我早些時候常去的莫妮卡民宿,雖然只有 1500 公尺左右,光害也少。
  • 拍攝的 M33 及 M74 一直不敢面對,沒有心情後製,直到去了趟知本回來後,醜媳婦總得見公婆,硬著頭皮後製,沒想到成品還可以。

後製

M33 三角座星系(風車星系):

  • Gain 101 、溫度 -20℃、單張曝光五分鐘,共拍了 21 張,以 Blink 就淘汰了 9 張。
  • 經過 SubframeSelector 的權重分數計算後再刪掉 2 張,可用來疊圖後製的影像只剩 10 張,所以總累積曝光只有 50 分鐘。雖然可用張數不多,但畢竟是在山上,沒有使用光害濾鏡下拍攝,成品雖不滿意,還是比市區頂樓使用光害濾鏡來得好(原先還擔心搞不好都無法後製呢)。

  • 在線性下 EZ Decon 銳化

  • EZ Denoise 降噪

  • EZ Stretch 的非線性用不慣,還是自己手動以 ScreenTransferFunction + HistogramTransformation 調整最快。

  • 擷取明度(L)再以 HistogramTransformation 調整,當成 Mask

  • 以這個 Mask 就可以使用 LocalHistogramEqualization

  • 稍為縮星一點

  • 因為縮星過了,再重新做 Mask

  • 這樣就可以此 Mask ,使用 CurvesTrans 來調整飽和度、反差

  • 後製過程難免強化了一些噪點,再以 EZ Denoise 的預設值降點噪,做個 UnsharpMask 及 ICCProfileTransformation 就可以出圖。

M74 幻影星系:

  • Gain 101 、溫度 -20℃、單張曝光三分鐘,拍攝 53 張,經過 SubframeSelector 的權重分數計算後刪掉 3張,剩 50 張可用來疊圖後製,所以總累積曝光時間剛好是兩個半小時
  • 後製時才發覺沒有這個時間長度的暗場影像,需要補拍,但由於平地溫度高,冷凍相機的降溫有限,號稱可降 35℃,在山上要降到 -20℃ 沒問題,在平地雖然剛好有冷氣團,勉強開到最大功率也才降到零下 17℃,應該能夠湊合著用。後來在 NAS 裡發現自己以前也拍過,只是平常很少拍 3 分鐘曝光,因此3 分鐘的暗場影像沒有先做好 MasterDark,雖然 NAS 裡只有 19 張暗場影像(製作 MasterDark ,通常拍攝至少 50 張),不在山上,無法降到 -20℃,所以 19 張暗場影像勉強拿來用了。
  • 使用 Sharpstar 107 PH APO + 一吋 CMOS 的ZWO ASI533MC-Pro 焦長相當於 1866mm 還是只能拍到小小的 M74,因此在 DrizzleIntegration 後為了減少後製時間,大範圍地裁掉沒有影響的部分。

  • 在做 EZ Decon 時,有些星點沒有遮到,需要自行增加(藍框),遮星點的部分也需要加大(紅框)

  • 原先以為與 M33 同一晚拍攝, EZ Decon 的參數也一樣,結果太過了,幾番調整才算可以接受(猜想或許是單張曝光時間不同,或是累積的曝光時間也不一樣的關係吧

  • 調整前後的比較:

  • 後續的處理與 M33 相同。

心得

  • 上山拍攝會有後遺症,大概會有一陣子不想在市區的社區頂樓拍攝了。山上累積不到一小時曝光的 M33 就比頂樓累積三晚的成果還要好。
  • 但話說回來,除了星系不好使用光害濾鏡外,星雲類的深空天體還是可以使用雙窄帶濾鏡在社區頂樓拍攝--畢竟太方便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