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七月---天氣允許的晚上,將會是忙錄的

2021.07.05

今晚好忙......


北美洲與鵜鶘星雲以Sigma 70-200mm F2.8@ 135mm 拍攝中......

同時間一併拍了土星及木星:


2021.07.04

如果天氣好,兩台一起出動,一台拍星雲,一台拍行星:


2021.07.04

從前一晚十一點多拍攝今天凌晨十二點多,以 SharpCap 拍攝,木星拍了 12 段 45秒的影片,土星拍了 13 段 45秒的影片(其中一段剛好有雲飄過):


  • SharpCap 的設定除了將解析度改成 800X600 外,其他設定都使用預設的 Auto,所以錄製下來的影片 Frame rate 只有 30 幀,下次要改成更高偵數。
    註:Gain 不能設成 Auto ,要自定並提高一些,大概 80-100,才能讓曝光時間更短,這次的練習拍攝的曝光為 30ms ,所以最高當然只能是 30 fps。
  • 在 800X600 的解析度下,錄製 45 秒的影片,目標還不會跑出影像範圍。錄製完成後再一邊用手機的 SyncScan Pro 以最低速將目標再移回原位置,然後再開始拍攝下一段影片。

  • 夜晚風大,行星抖動地很厲害,所以要多拍幾段,有些影片才可能剛好風較小時拍攝的,用來進一步後製才比較有用。
  • 手動操作 Bosma 1900mm 的對焦實在有夠困難,因此如何能更精準地對焦,還需要多練習。下次還想接上 2X 巴羅鏡,相信對焦會更困難。
  • 分別把木星、土星各取一段影片上傳 YouTube,先睹為快:

註:在如此的倍率下,AZ-GTi 的同步追踪還算能接受。)

2021.07.03

看 meteoblue 的預測資料:


今晚要拍星雲大概沒望,或許還能看到木星及土星,就用來測試 ZWO ASI533MC-Pro + Bosma 1900mm 馬卡鏡的對焦(直焦攝影):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Bosma 1900mm 馬卡鏡
  • 巴羅鏡:Explore Scientific 2X & 5X 加倍鏡
  • 赤道儀:AZ-GTI星野赤道儀
  • 腳架:GITZO GK 2580TQR
  • 電源:飛樂 EBC-9037 15000 mAh 行動電源兩顆
  • 拍攝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根據ZWO ASI533MC Pro彩色冷冻天文相机深空摄影 – ZWO 苏州振旺光电 的說明有兩種連接方式:

  1. 透過 1.25” 的方式最方便,組件齊全,還可以先用 20mm 目鏡把目標行星移到視野中央後再換上相機重新對焦:



    • ASI533MC-Pro + Bosma 1900mm 馬卡鏡

    • ASI533MC-Pro +Explore Scientific 2X加倍鏡+ Bosma 1900mm 馬卡鏡

    • ASI533MC-Pro +Explore Scientific 5X加倍鏡+ Bosma 1900mm 馬卡鏡
  2. 後截距 55 mm 的解決方案:


    • 雖然 Bosma 1900mm 馬卡是兩吋的接口,但由於早些時候想說不會用到兩吋的配件,因此在鎖上兩吋轉 M42 筒時,螺絲鎖太緊,要卸下時把螺帽崩壞就拿不下來:

    • 所以即使有 M48 螺紋的 2 吋延長筒也無法安裝:

    • 要安裝上,得要去掉 16.5mm 的延長筒才能鎖上,這樣就不知能否對得上焦?就算可以,這個方式就無法加上 2X 巴羅鏡,所以還是先測試 1. 的方式,如果不行,再來考慮 2. 的方式連接。但得要先解決螺帽崩壞的問題,或許要買支約 4mm 可鑽金屬的鑽頭來處理。 

至於拍攝軟件大概就使用 ZWO 的 ASIStudio (SharpCap 還不熟,不好上手)。
---------------
  • 晚上九點多在室內以遠方大樓的燈光測試對焦(因為得開窗,不能開冷氣,搞得滿身大汗)。
  • 先以尋星鏡找好目標燈光,再用 20mm 目鏡把目標移到視野中央後再換上相機,微調即可對到焦,再加上 2X 巴羅鏡也是再微調就可以對到焦。
  • 等十一點過後,木星及土星升到較高位置且無雲時,就可以把器材扛上頂樓練習。
  • 測試使用 ASIStudio 錄製一小段影片,竟然無法播放,而且容易當掉,只好改用 SharpCap ,錄製了幾段影片都沒問題, ASIStudio 放棄使用。再來就要花點時間熟悉  SharpCap  的操作。
---------------

註:如果上述兩種方式都無法對焦,最後還有一種方式:擴大攝影,只是目鏡因為擴大攝影筒的關係有所限制,品質較佳的 TMB 行星目鏡無法放入擴大攝影筒內,只有 Bosma 隨附的 10mm 、25mm PL 目鏡及另購的 Celestron 20mm Ultrawide 可以使用。

2021.07.02

今晚七點多時以口徑 13cm 的 Bosma  1900mm 馬卡搭配  Bosma  隨附的 10 mm PL鏡看金星,比起 Celestron 20mm Ultrawide + Explore Scientific 2X加倍鏡還差,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這樣的組合放大率 190 倍,大概就是極限,改使用 TMB  8 mm 行星目鏡超過 200 倍就不行了。

金星很亮,可能需要有減光的濾鏡才能看清盈虧現象吧,如果拍照就比較簡單了,縮短快門應該就可以了。

倒是在金星旁一顆星等 8.25 的星也能看到:


晚上十點上頂樓見東南方有大片雲,今晚要看木星及土星大概沒望了,只好回室內以遠方大樓的燈光來測試 ZWO ASI533MC-Pro + Sigma 70-200mm F2.8 的對焦:加了三片法蘭距墊片(原先加了雙窄帶濾鏡,導致曝光過長,很難對焦,只好拿掉,未來實際拍攝時安裝上時,對焦應該會稍有差別

  • 200mm 的對焦位置:

  • 135mm 的對焦位置:

  • 70mm 的對焦位置:

(註:由於準焦處並不在對焦行程的兩端,未來實際拍攝時仍有調整空間,所以墊片就維持三片。

測試完後時間來到十一點多,上頂樓抽根菸,天空的雲竟然都散掉了,於是把器材扛上來觀測木星及土星:
  • 使用 8mm 的 TMB 行星目鏡無法調出清晰的影像,應該是超出極限了。
  • 經過一番測試,使用 Celestron 20mm Ultrawide + Explore Scientific 2X加倍鏡還能得到清晰的影像,這應該就是到頂了(放大率不能超過 200 倍)。
看完已是凌晨十二點多,天空無雲,要是用來拍攝北美洲星雲應該是沒問題的,只是今晚實在累了......

2021.07.02

深夜使用口徑 13cm 的 Bosma  1900mm 馬卡搭配 2X 5X 巴羅鏡,固定使用  32 mm 目鏡。未使用加倍鏡放大率約 60 倍,目標太小了,所以觀測行星加倍鏡或短焦目鏡是必須使用的(下次再來改用短焦的 TMB 行星目鏡試試)。

使用 5X 巴羅鏡,放大率來到約 300 倍,幾乎無法對焦清楚(木星的環帶只隱約可見),應該是超過了望遠鏡的解析力。而且在這樣的高倍率下,稍為風吹目標就抖動地很厲害,甚至 AZ-GTi 的同步追踪,齒輪轉動造成的抖動也很明顯,所以 5X  巴羅鏡確定無法使用。

使用 2X 巴羅鏡,放大率來到約 120 倍,解析足夠,觀察木星時的木衛一很靠近木星,目視也能清楚分辨出來:附圖為 Stellarium 模擬


一樣以  2X 巴羅鏡觀察土星,除了土衛六及箭頭所指的恆星外,其他衛星是看不到的:附圖為 Stellarium 模擬

下次改用其他目鏡,測試可以接受的放大倍率可以達到多少?

2021.07.01

凌晨十二點多,天空有雲,木星及土星很明亮,雖偶而被雲遮住,還是可以使用輕便器材進行觀測。


沒有拍攝,只用目視,所以借由 Stellarium 來模擬觀看的結果,當然實際目視沒有模擬的那麼清楚。由於是模擬,也順便模擬使用口徑 13cm 的 Bosma 1900mm 做個比較,當然也一併模擬接了 ZWO ASI533MC-Pro 後的拍攝效果。

  • 木星:C90 1250mm + 32mm 目鏡 + 5X 巴羅鏡


  • 木星:Bosma 1900mm + 32mm 目鏡 + 5X 巴羅鏡


  • 土星:C90 1250mm + 32mm 目鏡 + 5X 巴羅鏡(衛星實際的目視也只看到一顆土衛六


  • 土星:Bosma 1900mm + 32mm 目鏡 + 5X 巴羅鏡


ZWO ASI533MC-Pro + Bosma 1900mm 的拍攝模擬

  • 木星:ZWO ASI533MC-Pro + Bosma 1900mm 

  • 木星:ZWO ASI533MC-Pro + Bosma 1900mm + 2X 巴羅鏡

  • 木星:ZWO ASI533MC-Pro + Bosma 1900mm + 5X 巴羅鏡

  • 土星:ZWO ASI533MC-Pro + Bosma 1900mm 

  • 土星:ZWO ASI533MC-Pro + Bosma 1900mm + 2X 巴羅鏡

  • 土星:ZWO ASI533MC-Pro + Bosma 1900mm + 5X 巴羅鏡

註:看起來似乎加上 5X 巴羅鏡拍攝木星可以又大又清楚,但實際操作時還得視大氣的視寧度而定,若接 2X 巴羅鏡能拍攝到清楚的影像應該就算不錯了。

2021.06.30

晚上約七點時使用AZ-GTi(經緯儀模式),很快就能以手機定位金星並同步追踪。使用的是 1250mm 9公分口徑的馬卡鏡,以 32mm 目鏡,只能看到稍大的一個亮點(約放大 40 倍),加上 5X 巴羅鏡,也只是再大一點(放大約 200倍),盈虧現象仍然看不清楚。改成 2.5mm 目鏡(放大 500 倍),大概是超出了望遠鏡的解析能力,只能看到模糊的較大圓盤,怎麼調焦都調不清楚。下次再試試 1900mm 13公分口徑的馬卡鏡看能不能清楚些。

註:金星要拍攝,這個時節難度較高,因為等到天色暗時,金星大概也要下山了,能夠拍攝的時間大概只有二十幾分鐘,要安裝、定位、 對焦,然後拍攝,太緊迫了。

AZ-GTi 經緯儀模式的操作

  1. 在室內先以遠方大樓為目標,將主鏡的與尋星鏡的光軸調成一致
  2. 鏡筒需安裝在右側(面對北方),如圖:
  3. 以 Polar Scope Align Pro (或 iOS 的指南針 app)將鏡筒指向北方並調好水平

  4. AZ-GTi 不接電池盒(要用到 8 顆 AA 電池),改以飛樂 EBC-9037 15000 mAh 行動電源供應,簡單又方便。
  5. 開啟 AZ-GTi ,手機 Wi-Fi 連接後再開啟 SynScan Pro(可免費下載),選擇以經緯儀模式連接 

  6. 由於會使用尋星鏡來輔助定位,因此不用一星或二星校準,也不用極軸校正,選好行星,指向過去,雖然不會很準,但透過視野較大的尋星鏡將目標星調到十字線中央交點處,行星也會大致落在主鏡的視野內。使用這樣的方式,器材架設的位置不受限制,不需安放在看到北極星的地方,也不用顧慮週邊建築物擋到校正星,只要安放在能看到目標行星的最佳位置即可。

  7. 接下來就可以進行調焦。AZ-GTi 在經緯儀模式的同步追踪精度還算不錯,使用 1250mm 的馬卡鏡,目鏡為 32 mm ,把行星微調定位在視野中央,調好焦點後,幾乎仍停留在中央位置。再加上 5X 巴羅加倍鏡後,重新調焦後,目標雖有移動,但至少沒有跑出視野(未來若要使用 ZWO ASI533MC-Pro 加上 5X 巴羅加倍鏡,可能會需要極軸校正及二星校正)。

七月的目標:

  • 行星拍攝:使用 ZWO ASI533MC-Pro 冷凍相機
  • Sigma 70-200mm F2.8 + 冷凍相機重新啟用:由於之前使用 Nikon AFS 17-35mm 拍天蠍座時了解到法蘭距墊片可以解決對焦問題,因此冰起來的 Sigma 70-200mm F2.8 又可以拿出來使用,這樣一些廣域的星雲也能拍攝了。但因這支鏡頭各焦段(70 、135 、200 )的對焦點都不一樣,可能需要的墊片數目也會不同,這得事先測試出來。

    • 135mm
      • 北美洲與鵜鶘星雲(已完成)

      • 象鼻星雲

      • NGC 6960 Western Veil 西面紗星雲及 NGC 6992 Eastern Veil Nebula 東面紗星雲(已完成)

    • 200mm
      • 猫掌星雲

    • Sharpstar 107 PH APO
      • NGC 6888 Crescent Nebula 眉月星雲
      • M27
      • M16(創生之柱

      • C19 繭星雲

      • M17 Omega Nebula 天鵝星雲

    • 61EDPH II
      • M8 & M20
      • M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