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M64 黑眼星系(也稱為睡美人星系)

  • 我是覺得比較像「黑眼圈星系」,至於為什麼也稱為睡美人星系就不知道了。
  • 事先以 Stellarium 模擬(本來預備在 4/11 晚拍攝,還差點陶侃搬磗,晚上十點過後天氣不佳

  • 剛好農曆初一,又逮到一次機會拍了 M64 ,相機設在 -10℃,單張曝光兩分鐘,拍了 87 張,篩選後以 79 張疊圖後製。

拍攝時間:2021-04-12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107 PH APO
  • 平場鏡或減焦鏡:1X 平場鏡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ZWO EAF
  • 濾鏡:STC 寬帶光害濾鏡
  • 導星鏡:PENTAX Takumar 300MM f4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赤道儀單獨由一個 12 V變壓器提供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與後製

  • 自動對焦在 23725 的結果不是很滿意,自行再手動對焦在 23695
  • PHD2 的 Calibration 、 Guide Assistant 與之前拍攝 M104 的數據差不多



  • PHD2 的 MultiStar Guide ,導星不錯。

  • 由於事先以 Stellarium 模擬,得知拍攝時段 M64 的高度極高,在約 23:30 過子午線時的高度約為 87度,望遠鏡近乎垂直,幾乎撞到腳架。因為之前設定過子午線 20分鐘後才讓望遠鏡翻轉,亦即過子午線後,望遠鏡還會再轉約 5 度,很怕會碰到腳架,因此 23:30 後就上頂樓盯著,若會碰到,只得手動翻轉。

  • 至 23:50 望遠鏡順利自動翻轉,然後繼續拍攝。但翻轉前拍攝的三張(第 27 28 29)導星不佳,如下圖,就先刪除,猜測可能赤道儀轉到這個角度時,回差太嚴重,無法順利修正(再回想,似乎每次的拍攝都是這個時間點的影像有問題),這大概也是皮帶鬆弛造成的吧。

  • 設定拍攝 90 張 ,預定在凌晨 02:03 結束,但從第 80 張後,導星就不太穩了,可能導星區的 Seeing 變差了,從多星導星又變成單星,且 SNR 就 6~7 間,最後堅持到拍完第 87 張上頂樓提前結束,直接目視拍不好的影像就有 4 張直接刪掉,剩 83 張用來後製處理。
  • Blink 發現第 26 張星點有橢,似乎不太行,再來看看 SubframeSelector 給的權重分數以決定是否刪掉? 在 SubframeSelector 後,連同第 26 張共再刪掉不夠圓的 4 張,餘 79 張來疊圖後製。

  • DynamicBackgroundExtraction (這是 PixInsight 除光害特強的功能,是 PS 或 AP 無法相比的,光這一功能就值回票價)後,存成 32 Bits Tif 檔,想說拿到 Affinity Photo 轉成 Lab 模式,再把 L 存成 32 Bits Tif 檔,再進入 PixInsight 做 EZ Deonv,但轉存只能 16 Bits Tif,而且讀入 PixInsight 後有問題,只能打消這個想法。
  • 改成在 PixInsight 擷取 L 影像來做 EZ Deonv,原影像在線性下以 EZ Denoise 初步降噪,再以 LRGBCombination 合併,這樣既可強化細節,卻不會把色彩噪點一起強化。下圖左為做過 EZ Deonv,右為沒有 EZ Deonv,看得出差別嗎:

  • 以 STF+HistogramTransformation 線性化,同樣先擷取 L 影像,輕度降噪(或不做),再針對彩色影像降噪(較佳的作法應該是擷取 R G B 影像,分別降噪,有點懶,就不這麼做),再以 LRGBCombination 合併。
  • 於 PixInsight 後製完成,轉存 32位元的 Tif 檔送到 Affinity Photo 裡,將色彩模式轉換為 Lab 模式,然後針對 L Channel 做銳化(才不會影響到顏色),最後再轉成 sRGB 的色彩空間並存成 JPG 檔,就是文前的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