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日 星期二

雙目標拍攝計畫(一):拍攝後的檢討

拍攝檢討

  • 心血來潮想到 iOptron Cem25P 的 Controller Cable( short straight wired 6P6C cable)一端的接頭有點問題(插上後不會有「卡」的聲音),雖然仍然可用,覺得未來總有可能形成問題。或許可以使用 StarFi 無線連接器附的兩條 Cable 中的一條,這樣就不怕未來沒有可替換的線材。


  • 今晚大氣較優,極軸校正得不錯,綠色框不會跳來跳去。


  • 先拍 Lower’s Nebula ,以畢宿五(aldebaran)一星校正


  • 以上次對焦位置 23586為啟始位置,自動對焦後在 23583


  • 以 Framing Assistant 檢視後,略為調整使其居中,然後設定 Gain 101 單張曝光 600秒 -10℃ 的拍攝 23 張至約十一點結束的計畫。


  • 正得意自己怎麼去想到換線材這個辦法,沒想到都是同樣的 6P6C 線材,換上後還實際以手柄操作確認沒問題,才讓它實際上陣。等到實際拍攝,導星曲線實在很完美。


  • 頭兩張的影像還可以,後面就不行了,明明導星很優,得到的確是拖線的影像。猜想或許是線材不夠好,在精密的導星追踪,線材送出的訊號不夠穩定,赤道儀無法跟上,所以才會導星曲明明很完美,但得到的影像確不佳。


  • 可以看出從拍完第 7 張後,換上原來的線材,HFR 就降下來,偵測到的星數也是急遽增加。天文攝影一點小小的誤差都不能有,小小的錯誤很容易就放大顯現出來。


  • 第 13 張疊影刪掉,可能是更改導星曝光時間,從 2 秒改為 1 秒的關係。


  • 第 16 張為子午線翻轉後拍的第一張,很不錯,所以休息時間改為 60 秒是正確的作法,只是多了一分鐘,總比浪費一張是十分鐘來得划算。

  • 本想改為曝光五分鐘,看到第 16張拍得不錯,就用十分鐘繼續拍下去吧!

  • 第 17 張更好,或許這樣的器材應該還是有曝十分鐘的實力吧!

  • 拍完 23 張,已先去掉疊影的第 13 張,以 22 張在 SubframeSelector 還又刪掉了 8 張


  • 等到 StarAlignment 時又有一張失敗,最後剩下 13 張可以用來疊圖後製。


  • ImageIntegration 後得到還不錯的影像。沒有進一步後製,因為後面兩天看預報還會有好天氣,可以再多拍一些來累積曝光時間。


  • 大概在這樣的焦長(691X2.7 = 1866mm),使用這樣的中低階器材,最多只能曝光 300 秒,要曝到 600 秒,失敗率太高了。

  • 拍完 Lower’s Nebula 的亮、暗平場,在十一點多時換上STC Clip Filter Astro MS 光害濾鏡,改拍美杜莎星雲。

  • 以南河三(Procyon)重新一星校正


  • 因為換了濾鏡需要重新對焦,自動對焦後仍在 23583,HFR 2.34


  • 覺得這樣的星點有點肥大,再手動調整至 23456,HFR 降到 2.29,這樣應該可以了。深夜了,溫度較低,因此設定 -15℃ Gain 101 單張曝光 120秒拍攝 75 張的計畫。


  • 曝光 120秒拍攝完全沒問題,可以看到 HFR 很穩定。


  • 從上圖也可看出越往後的影像由於月亮已升至較高的位置,光害的影響較明顯,偵測到的星數越來越少,而美杜莎星雲的高度也越來越低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在拍完 72 張後提前結束。

  • 拍完亮、暗平場後結束了這次雙目標的拍攝。

  • 後製時這 72 張都可以用來疊圖


  • ImageIntegration 後得到還不錯的影像,確認使用 STC 寬帶濾鏡這樣的方式於深夜(沒有廣告燈的影響)沒問題,就可以用來拍攝星系,而這兩天似乎還會有好天氣,預備再來拍攝 M95、M96、M101。


結論:

  • 使用 PENTAX Takumar 300MM f4 做為導星鏡時,QHY5L-II-M 的曝光 1 秒可以得到最佳的導星精度。
  • 未來使用 Sharpstar 107 PH APO+ZWO ASI533MC-Pro 拍攝時還是以曝光 300秒較可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