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 星期四

拍攝海鷗星雲 IC 2177

像不像一隻海鷗呢?

底下是標註名稱的圖:

  • 本來是 1/12 就要拍了,由於當天實在太冷了,除了架設及極軸校正外,剩下的步驟得在家裡遙控。這是之前預想過的情況,早已在寫這篇文時:Luke 的休閒筆記: 冬天寒風中天文攝影的遙控拍攝:無線延伸篇,都先設定好了,也事先上頂樓測試再度確認過沒問題。
  • 1/12 白天到晚上九點前天氣一直不錯,因此決定十點上頂樓。
  • 等到十點上樓,天空都是雲,沒得玩了,雖然十二點再上頂樓時,看到雲已散了,但時間已晚且又冷,就算了。查看預報,1/13、1/14兩天會是好天氣,且又農曆月末,應該會不錯。
  • 原先是想要在 1/13 以 STC 光害濾鏡拍攝海鷗星雲,隔天再以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拍攝,然後再來合併疊圖(Luke 的休閒筆記: 寛窄帶濾鏡拍攝玫瑰星雲的合成),後來想想有點浪費難得的好天氣,因此改成都以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拍攝,1/13 拍攝海鷗星雲,1/14 拍攝猴頭星雲。

拍攝時間:2021-01-13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61EDPH II
  • 平場鏡或減焦鏡:0.82X 減焦鏡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ZWO EAF
  • 濾鏡: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
  • 導星鏡:120mm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 晚上九點上頂樓
  • 由於氣溫已回升,無法降到 -20℃拍攝,只好以-15℃拍攝。
  • 由於今晚不像 1/12 那麼冷,極軸校正完畢後,在頂樓繼續以參宿七一星校正及自動對焦

  • 開啟 Stellarium ,定位 IC 2177,然後調整構圖,點選構圖中心位置的紅色十字,白圈移到這裡,這樣 NINA 才能擷取這個座標。

  • 切換到 Nina 並點選 Framing

  • ①點選取得 Stellarium 座標圖示,即可取得在 Stellarium 裡調整好的構圖中心位置座標;②Slew 將望遠鏡指向這個座標;③ 點選 Imaging 後再以 Plate Solve 精確定位;④定位好後,再回到這個畫面,設定這個構圖中心位置的拍攝計畫。(註:在黃框裡取得的座標還要記下來,下次若有機會可以再拍這個位置的構圖,來累積曝光時間,或改以 STC 寬帶光害濾鏡拍攝。

  • 切換至 PHD2 :Calibration、Guide Assistant


  • 十點,天氣有點冷了,後續改以遙控監看即可。把 Negear 基地台接上飛樂 EBC-9037 15000 mAh 行動電源,放在頂樓訊號最強的地方,打開電源就可以使用了詳細說明都在這篇文裡:Luke 的休閒筆記: 冬天寒風中天文攝影的遙控拍攝:無線延伸篇)。
  • 十一點上樓安裝監控,才能錄下子午線翻轉的情形,同時在室內的 Mac mini 以 VNC 遙控的情形下以 QuickTime Player 錄下來,再以 Final Cut 剪輯在一起,更能看清子午線自動翻轉。稍為有點遺憾的是所用的為中低階的 iOptron Cem25P ,在子午線翻轉後的拍攝,前十分鐘拍攝的影像大概都得廢棄,因為 PHD2 還不能很平穩地導星之故。
  • 以 Stellarium 得知約在 23:30 時過子午線,而在 NINA 中設定過子午線 20分鐘後執行望遠鏡翻轉的動作,因此會約在 23:50 時執行。在 23:47 拍完第 25 張,要再繼續拍第 26 張會超過時間,因此 NINA 先停止拍攝、停止導星,然後倒計時 2:52 到 23:50 時才執行翻轉,如下的影片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赤道儀及望遠鏡是以小米攝影機紅外線夜視拍攝

  • 需注意開始拍攝時,在連接 ZWO ASI533MC-Pro 後,記得設定 Default Gain 高一點(例如 400),這樣翻轉後的 PlateSolve 才能確保不會失敗(之前就有設太小而失敗的例子)。
  • 雖然今晚沒有 1/12 那麼冷,但是在室內遙控及監控,還能一邊追劇,實在很享受。好玩的是正在追的這齣陸劇,劇中警察的辦案,到案發現場,第一件事就是查監控,似乎沒有監控會查不了案—-所以監控這玩意兒,就像刀有兩面刃:到處都有監控,壞人就不敢蠢蠢欲動;另一面是到處都有監控,四周隨時都被人盯著,這種感覺,相信每個人也不會喜歡的……

  • 因為有了網路,所以拍完第一張就可以上傳 Astrometry.net 解析,確定這樣的構圖沒有問題。

  • 1/14 凌晨兩點多,在拍完 52 張 Gain 101 曝光 300秒後,因為海鷗星雲高度來到 35度,有點低了(在室內,可以一併開啟 Stellarium 監看),原先設定拍攝 60 張的計畫就提前結束。

  • 最後再拍了亮、暗平場。

後製:

  • 果然在子午線翻轉後的第 26、27 張權重很低,第 19 張則是導星的突然不準造成的,扣掉 3 張後,剩 49 張來疊圖。

  • EZ Decon ,這一次產生的 PSF 大概是最圓的一次

  • 線性下先降噪一下

  • 色彩調整後,一起做個比較,Universal Combinations 有點強烈,還是 Dynamic Combinations 比較柔和,就用它繼續後製。

  • 已經非線性了,再降噪,並取得產生的 Mask 做為後續色彩飽和度的 Mask

  • 先來個 LocalHistogramEqualization

  • 色彩飽和度調整

  • 反差微微調一下

  • ICCProfileTransformation 後存成 JPG 就可以出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