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in 101 單張曝光 600秒X30 -15℃
拍攝時間:2021-01-28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61EDPH II
- 平場鏡或減焦鏡: 1X 平場鏡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ZWO EAF
- 濾鏡: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
- 導星鏡:120mm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
- 今晚滿月,風有點大(每隔一段時間還得上頂樓巡一下,看看小筆電有無被風吹掉),有點冷,所以快速極軸校正後就回到室內遙控:
- 一星校正(參宿七)
- 自動對焦位置在 1124
- Sky Atlas 定位 IC 443
- 然後以 Framing Assistant 把水母星雲移到影像中心,接著 Plate Solve,設定拍攝計畫,Gain 101 單張曝光 600 秒,Dither ,拍攝 35 張,預定在凌晨一點四十四分結束。由於還不夠冷,相機無法降到 -20℃,只得以 -15℃ 拍攝。
- 看第一張的情形似乎在 Multi-Star Guide 還可以。
- PHD2 之前做過 Calibration 及 Guide Assistant ,沒有再做,直接導星後便開始拍攝。這次曝光改為 1 秒,因為今晚風不小,需要更快修正。
- 經過差不多一個小時的導星,RMS Error 差不多 0.30~0.4(後續有變大的趨勢,但都還低於 0.5),星點都還夠圓,倒是因為用的是 1X平場鏡(並未針對 61EDPH II 優化),所以四周邊角的星點有些橢圓,至少沒有影響到中央部分,還能接受。
- 可能由於水母星雲高度越來越高(同時月亮也越來越高),RMS Error 變成大於 0.4,SNR 也變得有點小,因此把曝光改為 2 秒,一段時間後 RMS Error 就降到 0.4 以下,且 Target 落點幾乎落在 1" 內,大概使用這支 120mm 導星鏡,曝光 2 秒是最佳的設定。
- 21:44 過子午線,22:04 前上頂樓檢視是否順利子午線翻轉?由於 61EDPH II 較短,卡到線材的機率很少,當然順利完成。
- 子午線翻轉後的導星曲線,可以看出再無懸念,這支 120mm 導星鏡,曝光 2 秒是最佳的設定。
- 翻轉後拍攝的第一張,星點沒有問題。
- 到拍攝翻轉後的第二張時,RMS Error 來到 0.21 ,Target 落點幾乎落在 1" 內(或許是因為此時重錘在西方的關係?)
- 拍攝到24 張後,由於月亮高度比水母星雲高,光害影響越來越大,NINA 偵測到的星數急速下降,即使導星還不錯,還是等拍完第 30 張後提前結束。
- 能夠在寒風中遙控,天文攝影不再那麼辛苦,縱觀今晚的拍攝,從晚上七點半至凌晨一點二十分共拍了 30 張,累積總曝光時間五小時,包括器材的架設、電子極軸鏡的極軸校正、亮暗平場的拍攝,加起來在頂樓寒風中的作業時間大概半小時多一點,其他步驟包括監看都在室內遙控完成,比起 2018 年初學時,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啊!
後製
- 雖然提前結束,但拍了 30 張,SubframeSelector 一張都不刪,剛好湊足累積總曝光時間五小時
- DrizzleIntegration 後,由於月亮光害的影響,加上使用 1X 平場鏡,影像四周邊角的星點都變形了,所以將其裁掉
- 這次的 EZ Decon 有點不同,不像以前直接對彩色的影像直接作用,改從彩色影像抽出明度(L),對其進行 Deconvolution
- 然後再以 LRGBCombination 結合回去原彩色影像
- 除了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也一併做了Universal Combinations 及Dynamic Combinations,經過降噪後的比較,PCC 後保留的色彩及細節較豐富,就用它來繼續後製
- 不經意發現 Universal Combinations 及Dynamic Combinations 過程中的 Ha (也就是從彩色影像擷取出的 R Channel)拿來做成 Mask 應該很適合(當然也需要 HistogramTransformation 過水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