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早些時候的練習

拍攝時間:2020.11.16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61EDPH II
  • 平場鏡或減焦鏡: 1X 平場鏡
  • 赤道儀: AZ-GTI星野赤道儀
  • 對焦:ZWO EAF
  • 濾鏡: 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
  • 導星鏡:120mm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 GITZO GK 2580TQR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過程及後製

  • Auto Focus 對焦在 1782

  • PHD2 導星數據



  • 先以 -5℃ 拍 M45,之後以 -10℃ 拍攝馬頭星雲。


  • 疊圖後,經 DBE ,馬頭星雲還不錯,但 M45 是星團,使用[[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 這種窄帶濾鏡,藍色的雲氣幾乎都看不到,所以就簡單後製便出圖。
    Gain 101 -5℃ 單張曝光 180秒,共拍了 28張
  • 拍了亮暗平場後,看天空還不錯,繼續馬頭星雲
  •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 必須在線性下做,在 TGVDenoise 後做的話,會出現太多的噪點,似乎在 Deconv 後做的結果還可以,之後再做 TGVDenoise ,可能是較佳的順序。
  • EZ Stretch 後再來執行 universal_combinations (因為 PCC 後可以多帶出一些藍綠色
  • 接下來分離出 L RGB 後,分別執行 EZ Stretch,然後再執行 Oiii 的合成
  • 現在可以執行 universal_combinations
  • 再執行 LRGBCombination 讓影像再亮一些,結果又產生了許多噪點,尤其是彩色的,還得再 TGVDenoise ,但是得出的結果噪訊還是太多了。
  • 改從最初只做過 PCC 的影像開始,先 EZ Stretch ,再來降噪
  • 可以調整 Smooth 小一點,再加強降噪的強度,Local Support 的 L 做為 Mask ,也要用HistogramTransformation 加強對比。
  • 結果還是使用 EZ Denoise 簡單又比自己做的來得好,連 universal_combinations 後的影像降噪後都變得不錯了,雖然顯得較暗,但顏色不錯,尤其是火焰星雲的部分,不會編紅。就用它繼續進行後續的步驟。
  • 調整色彩飽和度及反差對比後,馬頭星雲完成
    Gain 101 -10℃ 單張曝光 300秒,共拍了 10張

結論

  • ZWO ASI533MC-Pro + Sharpstar 61EDPH II + 1X 平場鏡對焦位置 1782
  • Sharpstar 61EDPH II(焦長 335mm F5.5) + 1X 平場鏡,接 ZWO ASI533MC-Pro 後焦長換算需再乘 2.7 ,所以相當於約 905mm 。從周邊的星點成像來看是可以接受的,畢竟 ZWO ASI533MC-Pro 只是一吋的感測器

拍攝時間:2020.11.17

拍攝器材

  • 相機:Nikon D610(天文改機)
  • 望遠鏡: Sharpstar 61EDPH II
  • 平場鏡或減焦鏡:1X 平場鏡
  • 赤道儀:AZ-GTI星野赤道儀
  • 對焦:ZWO EAF
  • 濾鏡: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
  • 導星鏡:120mm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 GITZO GK 2580TQR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筆電:HP ENVY Ultrabook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過程及後製

  • 導星數據




  • iPad Pro 調到最亮都無法拍亮平場,因此連暗平場也沒拍。
  • 使用 1X 平場鏡拍了16 張 ISO 400 曝光 300秒的 M45,後製時覺得邊角實在不行,放棄後製。





  • 在拍M42 及馬頭星雲時,才發現 1X 平場鏡的周邊,彗星像差太厲害,中途換成 0.82X 減焦鏡才可以。
  • 只拍了兩張,無法疊圖。

  • 使用美科手把以雙電池拍攝,一顆用完後能自動轉到第二顆。
  • 下次使用同樣的裝備時,不用再考慮 D610 的天文 iso ,大概可以使用 1600 或 3200 來拍攝,不然會無法拍攝平場。
  • ISO 400 曝光 300秒,拍了 15 張,4 張權重不佳扣除,以 11 張疊圖後製

  • 以 universal_combinations 的影像做 PCC 前後幾乎沒有甚麼差別
  • 從跑步者星雲來看,明顯 universal_combinations 產生的影像較清晰,所以就用它來進一步後製。
  • 可惜沒有辦法拍攝平場,不然就可以除去那些礙眼的大污點
  • 使用 D610 拍攝後的降噪,不要使用 EZ Denoise ,要直接接使用 TGVDenoise 以 LAB 的模式,針對明度及色彩分別設定降噪,因為 D610 的彩色噪點較多。
  • 後製完成的成品

結論

  • 接 1X平場鏡的對焦位置在 1342

  • 接 0.82X減焦鏡的對焦位置在 4996

  • Sharpstar 61EDPH II+ 1X 平場鏡,接 ZWO ASI533MC-Pro 周邊的星點成像來看是可以接受的,接全幅的 Nikon D610 就不行,未來就不考慮這樣的組合。

拍攝時間:2020-11-18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61EDPH II
  • 平場鏡或減焦鏡:0.82X 減焦鏡
  • 赤道儀:AZ-GTI星野赤道儀
  • 對焦:ZWO EAF
  • 濾鏡:STC 寬帶光害濾鏡
  • 導星鏡:120mm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 GITZO GK 2580TQR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過程

這次的成果最豐碩(晚上八點多至凌晨兩點多,由於改用了寬帶光害濾鏡,色彩較豐富,但受光害影響也較大,所以單張曝光時間設為 120秒,但累積的總曝光都較之拍前的目標長

  • 八點上頂樓,到九點多才算正式開拍 NGC 253(因為器材旁剛好有隔壁的冷氣室外機,而當天較熱,受到震動的影響,一直 Guiding 失敗,直到冷氣關了,才能正常開拍。
  • 對焦位置 5188

  • 導星數據:



  • 拍到隔天凌晨兩點多,三點前收好器材下樓。本想十點多才上樓的,因為大樓旁朝北有大型廣告燈,十點熄燈;朝東也有大型廣告燈且靠近器材拍攝位置,十一點才會熄掉。但查了八點時 NGC 253 在西南方,所以可以少掉直接面對光害(改用了寬帶光害濾鏡,色彩較豐富,但受光害影響也較大)。
  • 近十一點拍 M42 ,看看寬帶光害濾鏡下拍出的結果,到了十二點半臨時改拍玫瑰星雲。
  • 截至這次的拍攝,慢慢可以感受到,拍到目標不是問題,接下來可以進入下一階段—構圖除了拍到,還要以想要的構圖拍下來

NINA 的 Frame Assistant

  • 輔助構圖:例如要將 馬頭星雲與 M42 一起入鏡,很有幫助。可先找到 M42 ,然後移動到想要的位置,以此來 Plate Solve 

  • 可以使用滑鼠滾輪來放大縮小

  • 也可以使用 Stellarium 先構圖好,再取得此構圖的位置進行 Plate Solve ,這個方式可以用在 SkyAtlas 找不到目標時使用。
  • 定位之後,可以先拍攝試樣,然後旋轉相機到想要的角度(減焦鏡提供旋轉的功能,而 107 PH 鏡筒本身即有這樣的功能),沒有 Rotator ,只好用這種手動的方式

後製

玉夫座星系也稱為銀幣、銀元星系、NGC 253

  • 共拍了 35 張,權重扣除 2 張,以 33 張疊圖後製

  • 由於拍攝時的高度較低,受大氣及光害的影響較大,所以後製的成像不是很好

M42

  • 共拍了 30 張,權重扣除 1 張,以 29 張疊圖後製

  • 由於使用了STC 光害濾鏡,亮星的光暈還是很明顯

玫瑰星雲

  • 共拍了 50 張,權重扣除 2 張,以 48 張疊圖後製

  • 拍的張數較多,累積的總曝光時間夠長,不輸早前以 Nikon D610 + Sigma 150-600mm 在清境拍的,現在以輕量級配備組合,在市區的頂樓就能拍攝到如此影像,算是滿意的成品。

拍攝時間:2020-11-26

拍攝器材:

  • 相機:Nikon D610(天文改機)
  • 望遠鏡:SIGMA 70-200mm F2.8 APO DG HSM MARCO
  • 平場鏡或減焦鏡:無
  • 赤道儀: AZ-GTI星野赤道儀
  • 對焦:魚骨對焦板

  • 濾鏡:STC Clip Filter Astro MS 內置型光害濾鏡
  • 導星鏡:120mm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GITZO GK 2580TQR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飛樂 EBC-9037 15000 mAh 行動電源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使用了開始天文攝影的器材(Nikon D610+SIGMA 70-200mm F2.8),那時用的是 Kenko 攝星儀,沒有導星、沒有電子極軸鏡、沒有光害濾鏡,利用 D610 的 LCD 螢幕在 LiveView 下對焦,單張曝光只能 60 秒太長,星點就會拖線,以 PHD2 的漂移法花了近兩小時校正極軸),然後很辛苦地在寒風中拍下了生平第一張的天文影像。

而今已非吳下阿蒙,導星、電子極軸鏡、光害濾鏡,魚骨對焦板來輔助,能夠單張曝光 120 秒 ISO 200 順利地拍了 45 張來疊圖後製。雖然用了光害濾鏡,但市區的光害實在太嚴重,後製的成品只能這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