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莫妮卡工坊觀星之旅三

莫妮卡工坊觀星之旅

 緣起

本來預定每月上山拍攝梅西爾天體的計畫由於二月逢過年跳過,但因為悶太久了, 查中央氣象局的未來七天預報知道3/12 會是個好天氣,而且 3/13 起似乎又是不好的天氣,因此跟老天賭一賭(或者應該是跟中央氣象局的預報賭才對),決定 3/11 上山且告知民宿不再改期。

在 3/11 下午三點抵達籠罩在大霧中的民宿,偶而還會下起小雨。

01

這樣的情形,知道晚上沒有拍攝星雲的可能,就沒有如往常去全家買即食晚餐,改去民宿旁的伊拿谷晚餐。

濃霧一直沒有散去的跡象,只好拿出筆電打發時間,順便查查 中央氣象局衛星雲圖的動態趨勢,發現或許半夜會有機會拍攝,於是開啟 Stellarium ,熟練地找出或許凌晨四點左右可以有機會拍攝到銀河。

將手機閙鐘調到凌晨三點半,屆時起來若雲霧未散再繼續睡,因此晚上十一點便早早睡下。

凌晨三點半手機閙鐘叫起床,披上外套到戶外---滿天星!!!趕緊回房用冷水洗把臉,迅速著裝(重裝備,這時很冷),帶上事先已安裝好的器材(輕裝備的攝星儀及 Nikon AFS 17-35mm F2.8 + Sony A7R2 + 電子快門線)到民宿前方的空地拍攝。

第一次親眼目睹銀河,還以為是一片朦朧的雲,直到試拍一張才確定。 半夜三點半的起床,賭到了!

迅速對好極軸(以攝星儀的極軸望遠鏡),因為肉眼即可看到銀河,不怕找不到目標,以 17mm F2.8 的廣角來拍攝,先測試幾張不同 ISO 及不同曝光的效果,然後設定電子快門線拍 120 張打算做成銀河縮時影片,約四點開始拍攝,五點多時眼睛看出去天色還是暗的,但相機曝光25秒卻太亮了, 120 張沒拍完,只得收了器材。

回房整理器材後,再到戶外看一下,天色完全亮了,看到遠山有小規模的雲海慢慢浮上來,再把相機拿出來,腳架安好,設定好縮時,就放著讓相機去拍,然後回到暖暖的被裡窩一下,八點多起來,這時雲也散得差不多了,心滿意足收好器材去吃民宿老闆準備的蔬食早點。

只能說這次的運氣真好,在這個時節,半夜四點到五點多天亮前的銀河高度還夠(近地面台 14 的路燈實在太亮了),或許等七、八月時能夠有個天氣好的一整晚全部用來拍攝銀河縮時,從東升到西下,大概可以得到 2-3分鐘的縮時影片。

拍攝雲海時,使用購買的 SONY 相機縮時 app ,拍攝完畢後直接就可以得到縮時影片,但在拍縮時銀河時先試拍了幾張,發覺若不後製,銀河的成像會太平淡,思前想後,決定不用相機的縮時 app,改以電子快門線來定時拍攝 RAW 檔,從第一張的拍攝時間:上午4:38:47 到最後一張:上午5:28:25,共拍了 104 張。

拍縮時是不用赤道儀追踪的,所以不會用到Kenko 攝星儀,架在一般三腳架即可,在 17 mm 下,曝光 25秒在 1:1 稍為可以看到星星一點點拖線,製成縮時影片後不會看出來的。

倒是開始拍攝縮時前的試拍打開攝星儀的馬達同步追踪,嚐試拍了 60秒、73秒、 3分鐘、 5分21秒 四張預備用來後製,在 1:1 下,最多到 73 秒,星點沒有拖線,3分鐘、 5分21秒有拖線但不嚴重,但銀河的細節較多,尤其是 5分21秒這張使用 ISO 160 來拍攝,若用來後製,在雜訊可以容忍下,應該可以拉出更多的銀河細節。

至於 104張 RAW 檔的縮時影像要逐張後製,那要到何年何月啊!

由於每張的拍攝條件全部相同,因此只要後製一張即可,把這些後製的步驟錄製下來成 Action 巨集,之後就可以批次處理套用到百多張的影像並轉成 TIF 影像。 這些轉好的百張 TIF 影像便可以 QuickTime 7 讀入並轉成影片檔---這才是最終的銀河縮時影片。

這次的拍攝可以算是熱身,等七、八月時再來個一整晚的銀河縮時拍攝。

 影像後製

把攝星儀同步追踪曝光 5 分 21秒的銀河影像後製處理,銀河的細節儘量拉出來,並使用遮罩的方式來避免同時強化地景的光害,最後把四千兩百萬畫素的影像縮成原來的四分之一。 (由於曝光超過五分鐘,地景中的樹木模糊地很嚴重,但這不重要。而攝星儀的追踪精度在五分鐘長時間曝光下,星星無可避免還是會拖線,但若不以 1:1 來查看倒是看不出來。)

03

接下來把攝星儀同步追踪曝光 1 分13秒的銀河影像以同樣的方法後製處理,使用遮罩的方式來避免同時強化地景的光害,再把四千兩百萬畫素的影像縮成原來的四分之一。這張影像可以看到地景裡台 14 路燈的光害有多嚴重。 (由於曝光只有一分多鐘,地景中的樹木還算清楚,而攝星儀的追踪精度在一分多鐘的曝光下,星星沒有拖線,即使 1:1 來查看也看不出來。)

04

    • 靠近影像正中央的亮星是木星
    • 從木星右上看過去,應該很容易找到心宿二
    • 左邊中央河鼓二就是牛郎星

.......

......「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後製過的銀河或許就是古人看到的樣子吧!

附上一張 Stellarium 模擬那張 1 分13秒的銀河影像(右下為影像的拍攝時間),方便比對。

02

右上角顯示拍攝的器材,紅色框就是 1 分13秒銀河影像的拍攝範圍。

左下角是拍攝地點:莫妮卡工坊民宿(使用 Google 地圖事先查好經緯度及海拔)。

17mm 廣角還是不夠廣,織女星沒有進入拍攝範圍,等七夕一定要納進來。

(註:5 分 21秒那張銀河影像,在左上角的亮星就是織女星,這是為了避開地面的光害把鏡頭仰角調高了一些因此才能納入)

 

器材

車上行李箱滿滿的器材都是重裝備的拍攝深空天體配備,只能繼續窩著。好在這次帶了輕裝備攝星儀。

      • TRIOPO捷寶 GX1127 碳纖維三節三腳架
      • Kenko 攝星儀(縮時不會用到)
      • SONY A7R2 +轉接環 +Nikon AF-S 17-35mm f/2.8D IF-ED
      • 副廠電子快門線
      • 拍攝數據: 17mm F2.8 、 ISO 2500、 曝光 25 秒

縮時影片製作過程

第一步:先使用 CameraRAW 修正鏡頭的 Vignetting (先把色溫設成 3750K,再將飽和及對比調到最大,方便修正,修好後再調回原設定值),並存成 TIF 方便後續批次處理。

第二步:以第一張影像來後製,並將過程錄製成 Action ,之後才能批次處理全部影像。主要是使用 Level 及 Curves 來將銀河的細節拉出來,並使用 Mask 避免地景的光害一起強化,去雜訊及銳利化。最後縮圖成 3840 X 2160 以供後續製作 4K 影片。

註:其實這種拍法,以 A7R2 的畫素要做成 8K 的縮時影片也是可以的,只是桌電為 2012 Mac Mini,剪輯 4K 已經很吃力了,8K 得等升級最新的2018 Mac Mini,再說 8K 的影片,要甚麼樣的電腦及螢幕才能播得動!)

第三步:後製好的序列影像讀入 Quicktime 7 製成影片

第四步:Motion 製作片頭,需要三支影片及一張背景影像(曝光 1 分13秒的銀河影像)

1. 莫妮卡工坊 + 之前拍的照片

2. 銀河縮時影片

3. 雲海縮時影片

第四步:以 Final Cut Pro剪輯及配樂( 片頭 + 銀河縮時 + 雲海縮時)

配樂:以 GarageBand 內附的素材

成品如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