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很舊的書:
出版者:華聯出版社(大概已不存在了吧!)
編著者:寓農(應該是筆名,這本是翻譯自原文書名:Light Technique for Photography,沒有原著者名。google了一下,查不到寓農是何許人也,其好像也翻譯了一些書。至於原文書也找不到相關的資料。)
出版日期:民國七十年十月
買了之後好長一段時間根本沒看,直到最近這幾年斷斷續續看了兩三遍,但始終沒有好好地吸收,現在刻意地以自己認為是重點的部分輸入,一些書中的圖實在太過簡略,所以重新在網上尋找,一些就只好自己畫了,希望藉此機會能將此書的內容吸收消化。
由於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其中的內容關於一些老舊的產品就會略過,如果可能再加上一些自己的心得補上。
目錄
第1章 光的特性和在攝影中的應用
- 相機很易受光的影響,在表現物體的形象上出現誤差。
- 我們對平面的照片中深度和距離的感覺是從畫面中其他有關的對應點而獲得的,主要的因素便是光影變化所形成的立體感。
- 就一個點光源來說,照射到物體上的照明度與光源和物體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所以光的強度隨距離的變化比主觀想像的要大得多。(尤其是使用閃光燈時最為明顯)
- 吸光力極強的表面需要更多的光線才能看見它或將它拍攝下來。
- 若物體並非完全將光通過,則可以在光源與我們之間看見它。
- 當我們需要將相機前的光亮物體與它周圍的景物明顯分開的時候,例如拍一枚硬幣,要讓它顯得亮一些,而周圍希望不被看見,那就需要將背景襯以黑色而且表面粗糙的物體,使之將光全部吸收,而硬幣的反射良好,所以便能顯得特別突出。(拍攝範例)
- 如果在酒杯上照明,射到酒杯的光大部份能通過,可是有一部分在內部反射,僅在邊緣上呈現。若杯子是有色的,有些光就通不過,而是在表面漫射和在杯內散射。若杯子表面是粗糙像毛玻璃一般,那麼,大部分的光便會漫射和在杯內散射。(拍攝範例)
- 直接從透明的燈泡發出的光線強烈,方向一定,產生的陰影輪廓分明。從磨砂的燈泡發出的光會大量漫射,產生的陰影輪廓模糊。乳白的燈泡發出的光最為柔和,可能無陰影產生。
- 由於玻璃會將大部份與法線成56度角的光線偏振(如圖),所以在拍攝時可以調整角度以避開反光,或是偏光鏡加以濾掉。
底下的照片是去福山植物園時所拍攝,第一張未用偏光鏡,第二張使用,第三張拍池中魚,當然使用了偏光鏡。
可以進一步深入了解的連結:
在網上找了一些相關的資料:
偏振鏡又稱“偏光鏡”,是一種常用濾鏡,在彩色和黑白攝影中常用來消除或減弱非金屬表面的強反光,從而消除或減弱非金屬表面的強反光,從面消除或減輕光斑,還可用來拍攝玻璃後面的物品,或表現強反光處的物體的質感。在一些特殊攝影中,偏振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了解偏振鏡的結構。偏振鏡呈灰色,由鏡片主體和一個與其相連並可旋轉的後座框兩部分組成。偏振鏡的鏡片主體由極細的水晶玻璃組成光柵。旋轉時,偏振鏡的光柵將那些不與它平行的偏振光線阻擋住。因此,偏振鏡能夠控製和記錄在膠片上的與它平行反射光(此反射光為偏振光)的數量。實際上,這就是偏振鏡能夠消除或減弱非金屬表面反光的道理。
我們在翻拍片和資料時,常常會碰到由於被攝紙張表面反光,使圖片和資料的某些部位曝光不正確。表現在擴印出一照片中的這些部位偏淡,降低了清晰程度和色彩飽和度。如用裝有偏振鏡的鏡頭去對準圖片拍攝,轉動偏振鏡片對光,不但原有的反光消失,而且飽和度也增加了。需要提醒的是使用偏振鏡要做相應的曝光補償。
當我們在拍攝金屬小工藝品、手表、錢幣時,金屬表面也常有反光。偏振鏡對金屬表面也常有反光,偏振鏡對金屬反光無能為力,要消除這些反光又該用何辦法?我們知道,自然光經過金屬表面反射後,仍然為非偏振光;而自然光經過非金屬表面反射後卻是偏振光。基於這個原理,我們可以用白紙、白色有機玻璃、白塑料板等非金屬作為反光材料,將自然光或燈光(燈光也不是偏振光)反射至金屬表面,再用其表面的反射光作為金屬物品的照明光,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偏振光來消除這些金屬表面的反射光,從而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摘自《中國攝影報》
- 利用漫射來使拍攝的主體顯得柔和(利用牆或天花板來進行漫射)。增大光的亮度使主體明暗清楚(可利用鏡子的反射來加強),可增強反差。(拍攝範例)
第2章 人造光源
- 攝影中對所攝物體周圍光的掌握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 考慮了底片速度、光圈、快門後,那麼到底需要多少的光量呢?一般情况需要兩個光源:主光源對主體照明與造型;另一個則用來照射主光源所形成的陰影,以調整反差。也可以使用第三個光源用來照亮背景或製造主體的邊緣光。如果只能有一個光源時,最好搭配一個反光板來調整陰影部分。
- 使用閃光燈,因為無法用眼去判斷和調整效果,要調整只能憑計算(現在使用Sekonic L-518測光表的閃燈測定功能就不需要那麼麻煩地計算了)。只有攝影棚的閃燈其燈頭處有一個獨立的造型燈泡,在拍攝前可先它發出的光來觀察效果。(我所買的Nikon SB-80DX就有一個這樣類似的功能,留待第3章再詳細介紹Nikon SB-80DX。)
- 一般閃光燈都用在單燈攝影(機頂),但如果加上一些連接線或無線同步觸發器就可以實現多燈攝影。再配合一些支架及反光傘,那麼一個簡易的家庭攝影棚就可以組成了,詳細在第3章說明。
- 室內燈光可以用在景深不太大、不需要大面積照明的情形下使用,但是因為要縮短曝光時間,所以需要讓主體靠近燈光,結果是陰影區大而深,主體造型強烈,反差也大。如果用來配合從窗口射進的陽光拍攝,那麼室燈光便可以用來加強主體陰影部分的亮度以減少反差,但因為色溫相差太大,最好是用來做黑白攝影。當然,如果使用閃光燈來補光,彩色攝影也就沒問題。
- 如果可以使用兩個閃燈,一個可以直接照射當做主光源,另一個可以照射牆壁或天花板來間接照射,期使主體的反差達到最佳。
第3章 閃光燈的應用
- 閃光燈對底片的曝光有四個影響因素:底片速度、閃光燈的GN值、燈與主體的距離及所用的光圈大小。
底下以自己擁有的三只閃光燈來說明:
- 銀燕BY-18:如圖:
- 1996年前往大陸探親時,在成都所購。(因為帶去的一只閃光燈壞了)當時是用來搭配Pentax K1000。這只閃燈只有全手動,意思只有M模式。現在這只燈用來與同步快門線搭配哈蘇500C/M還蠻不錯的。
- 使用M模式的拍攝步驟:
- 相機的ASA值調整到底片的ASA值。
- 查表找出閃燈與主體的距離相應的光圈。
- 按光圈大小(視需要的景深而調整光圈,但小光圈還得看閃燈的出力夠不夠)調整閃燈與主體的距離(閃燈的GN值不高就只能調距離了)或調整光圈來配合拍攝距離(注意,不要超出了閃燈的出力範圍)。
- 使用M模式的拍攝步驟:
- 當底片速度固定後,要保證能夠得到正確曝光的方法只有兩項:一個是調整光圈使與主體反射回來的光量配合;二是改變燈與主體的距離以調整到達主體的光量。(也可以調整閃燈的出力,但這只燈與Nikon SB-22s都沒有這個功能,只有Nikon SB-80DX才有。)而這些都需要計算,通常閃燈都會附有計算表,其中標明了在不同底片ASA值時,不同距離所該選的光圈,所以在使用上較不方便。這才有了A模式的出現,在閃光燈上多了一個感測器來控制發出的光量(如圖:Nikon SB-22s)。閃光時,朝向主體的感測器能測量反射回來的光量,當光量已足夠配合所選定的光圈時,便自動切斷電路,如此底片就可以得到正確的曝光。
- A模式也會有問題,因為感測器收到的光不只從主體反射回來的光,還包括周圍所有光源的光,如果要拍攝的主體很暗,而周圍景物又很亮,則感測器收到整個場景的光認為足夠時而切斷電路,它是不可能顧及到主體是暗的,所以結果便是主體曝光不足。
- 在A模式下,光圈越大,距離越近,閃光的時間就越短(發出的光量越少)。
- 1996年前往大陸探親時,在成都所購。(因為帶去的一只閃光燈壞了)當時是用來搭配Pentax K1000。這只閃燈只有全手動,意思只有M模式。現在這只燈用來與同步快門線搭配哈蘇500C/M還蠻不錯的。
- Nikon SB-22s:如上圖
這只閃燈是與我的第一台數位相機 Nikon Coolpix 950搭配購買,有M、A、TTL模式。現在也是用M及A模式搭配哈蘇500C/M使用。當然也可以M、A模式與Pentax K1000及 *istDs搭配。與 Nikon D100及 F100則可以TTL模式使用。通常我會搭配 SC-17(如圖,閃燈延長線,在Y拍購買的二手貨)做離機拍攝(機頂直打拍攝人像通常不好看)。 - Nikon SB-80DX:如圖
與Nikon D100搭配購買的,GN值更大,還有造型燈,功能更多,搭配D100可實現DTTL,讓曝光更正確。 - 無線閃燈觸發器:如圖,感應的是光強度的突然變化,所以能在任何光源下,甚至在陽光下也可以受到另一閃光燈的閃光所感應而觸發。
- 反光傘、支架、閃燈座:如圖:
音響喇叭架改裝的
需要買這些配件
裝上反光傘後
同上,拍攝時並同時觸發其上的無線閃燈觸發器
這是買了哈蘇500C/M後,陸續又再添購的一些配備,準備來組合成家庭簡易攝影棚,這些在前文已有述及。
- 三燈應用的方式:
- 以拍攝證件照的佈光為例:右邊的反光傘放在靠近相機的位置,閃光燈的高度應放在比主體眼睛高30公分處,距離主體約1.2公尺左右(因為越靠近主體,投向主體的光就越寬,影像也就越柔和。反光傘離主體越遠,光線投射範圍越窄,影像就越硬。)另一把傘按主光源45度的方向放置在側面,背景燈則放在主體背後(不可進入畫面),可以使得背景十分乾淨,實際在拍攝時,因為BY-18離背景很近,所以我在其上包上三張對折的衛生紙以使光線減弱及更柔和。這樣的三燈佈光可以拍出柔嫩光潔的臉部,對於一般人像大概就不用再修片了。
- 在實際的拍攝練習,由於找不到模特兒,所以便以自拍的方式來練習,但對於自己的老態實在不敢放上來,所以看到這篇的訪客只好請您自行想像了,當然如果您也自行練習就可以驗證效果。
- 對於自拍的證件照,我是使用Nikon D100 + Sigma 70~200mm f2.8 並將焦段放在85mm(最適拍攝人像的焦段),然後按照上述的方式擺設。
- BY-18放在 SLIK 小腳架(在Y拍第一個買的物品)加上無線同步觸發器可以用來照亮背景或對主體打出邊緣光或髮光。
- SB-22s使用同步線與相機(D100沒有X同步接頭,所以我又買了一個PC轉接頭,如下圖)連接及SB-80DX(設定在無線觸發模式,這時只能手動)用來控制反差(光比),不需複雜的計算,因為可以使用Sekonic L-518測光表來測定。圖中SB-22s使用 M 模式放在靠近相機附近,然後用Sekonic L-518(測光頭要換成平板狀的)在主體左邊測出光量,然後再單獨測主體右邊接收SB-80DX的光量,使光比為1:4,如果不是,可以調整距離,或直接調整SB-80DX的出力,直到主體兩邊的光比為1:4為止。
實測的數據:- 將測光表設在速度為1/60秒(比較容易達到同步快門),測EV的模式
- 測得左邊 EV = 2 (平板)
- 測得右邊 EV = 4 (平板)
- 整體的曝光量為 f = 5.6(3) (測光球)D100的光圈則設為 f 6.3
同步線用來連接相機與閃燈(要注意接頭的公母及類型)
但相機(現在的數位相機,早期的相機會有X快門接孔,如Pentax K1000,哈蘇500C/M)仍須一個PC轉接頭。 - 最後,將Sekonic L-518的測光頭換成球狀的測光球,然後將測光表放在主體前,同時觸發全部閃燈以測定曝光量,這個數值就是相機的設定值,以此拍攝即可得到正確的曝光。
- 中心開合的葉片式快門(如哈蘇的鏡頭),可用任何快門速度。至於一般的簾幕式快門就只能限定某一特定的快門速度,而大多數的35mm相機一般是1/60秒。
- 閃光燈的位置最好離鏡頭遠些,以免出現「紅眼」的現象,例如使用SC-17同步連接線來做離機拍攝。
- 如果把閃燈罝於反光傘內,把傘面作為漫散光的反射面,可以產生相當柔和但卻比較直接的照明,這樣的光線能使主體輪廓清楚而同時又無強烈的黑邊陰影,也不會引起強烈的反射。
第4章 攝影燈
- 一般的日光燈:
發出的光會漫散地相當厲害,而且光譜分佈極不均勻,色溫範圍也很大,彩色攝影時常會使影像偏綠,可以用淡紅或洋紅的濾色鏡(如:Cokin的)來校正。日光燈管又有約60Hz的頻閃,使用簾幕快門的相機拍攝時,如果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時可能會出現問題,造成曝光不均勻的現象。 - 閃燈與反光傘的組合:
- 反光傘有兩面,一面是白面,反射後能使光漫射。另一面為亮面,反射後可得強而集中的光。
- 要控制反光傘反射的光能照到整個主體,而且光的亮度也要均衡。大部分的照射區域中間部位都比較明亮,在外一些,在反光傘邊緣形成的明暗線影之前,光的明亮已開始減弱。這種半明半暗的區域對於在攝影中取消難看的陰影,或將陰影沖淡,又或者作部分的漫射效果,卻很有用處,在人像攝影中應用最多。
- 聚光燈(可以用幻燈機來取代)
- 發出的光很直接也相檔集中,若以斜角照射到不同的層面的物體上,形成的陰影非常強型,輪廓非常清楚,形象非常鮮明。
- 雖然聚光燈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攝影燈光,但很少用來當成主光,通常只是為了取得某種效果,例如增加主體的明亮區域或背景的照明。
- 反射板
- 在單燈拍攝時,主體形成的陰影太暗,那就可以放置一個反射板,吸取部分溢出的光,然後反射到主體的陰影部分增大其亮度。很多人不相信反射板能有這麼大的功能,實際試用後,才體會到用處大。
- 一張白紙就是一個很好的反射板,在拍攝中,主體上光調不易平衡的部分,如人像的臉部和手部,用紙反射板來調,效果會很好。因為從白紙反射出的光,漫射很好,範圍也大,最適宜將閃光燈的光反射成柔和的光。如果要耐用的話,可以利用硬紙板做,然後在反射面漆上一層白色的乳膠漆。另一面黏上廚房用弄皺的鋁箔紙,這樣就成了一個雙面的反射板。如果貼上的是金箔,就可以用來調節色溫。
- 燈架的DIY(如圖)
我是利用喇叭架來做成。
第5章 主體的照明
從這一章開始會配上自行繪製的圖,如果可能的話,還會附上實際拍攝的結果,藉此,才可以從中學習。因此POST上來的過程會很緩慢,因為自己也要慢慢地體會,做得越詳細,自己的收穫就越多。胡適不是說過嗎:「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自己的毛病就是因為太懶,使得有些的學習只是用想的,認為沒問題就不再管了,但等到實際操作時卻是問題叢叢,關於這點,利用這個機會看自己是否有恆心耐力把它改正過來。
在拍攝某一主體或景物時,在考慮需要的燈光之前,應先考慮一下如何使用燈光,這樣在移動燈光的位置,或者增加其他的燈光時,才有目的性,才能知道燈光的效果。
燈光不只是為了照明,它可以突出主體形象,可以影響色彩,也可以抑制一部分的畫面而強調另一部分的畫面。
- 適當的亮度和安排
- 首先要考慮燈光必須有足夠的亮度照明要拍攝的主體,使曝光成功。
- 光線暗淡的主體,不能認為加強曝光就行了,那會使得亮的地方更亮,陰影內的細節雖然因此而看清楚,但反差卻會不夠,不可能得到一張好照片。
- 利用曝光改變明亮度只應是少許的調整,主要是改變光源的明亮度。
- 把燈光的安排離相機鏡頭軸線相當遠,照亮主體本身色調平均,照明範圍較大時,照明的不均衡便顯而易見。若主體色調不一致,反倒不易表現出這種缺點。碰到此類問題時,不要移動燈光,可以增加曝光,但要注意曝光時間的改變會對照片的反差產生影響(但不是太嚴重)。長過一秒的曝光可能會引起曝光不足和色彩出現問題,也會增強反差。
- 要減弱光的強度,可將燈移開一些,但要注意,周圍反射回來的光相對增多了,這會影響到主體上光的性質。當燈放得離主體越近,主體背後的背景相對地顯得越暗。如果要背景的亮度接近主體些,就要把燈移遠些,這是假設只有使用一具燈的情況。
- 造型燈光
- 造型燈光用來將主體突出,並把主體與背景間的空間表現出來。這在拍黑白照片時特別重要,因為主體與背景不可能以顏色的不同來區分。
- 物體的造型是通過離開相機一定距離和一定角度將光照射到物上而取得的,在遠離燈光的一端,出現了物體的陰影。陰影隨光的投射方向逐漸減弱,因此,物體呈現出光度不同的三部分:明亮部分,半明半暗部分和陰暗部分。圓形物體的造型隨光線與相機軸線的角度而變化,若燈在角度大的位置,陰暗面就大,形象就突出;若燈放在和相機接近的角度,形象就不太突出;若從頂上照明,物體則缺乏立體感。總的來說,燈光投射的角度越大,形象越突出,但就圓形物體來說,圓的感覺卻不一定強。所以,造型要根據不同的主體、主體形狀和具體場景而定,還要看攝影者自己準備塑造什麼樣的形象。
- 當燈光以傾斜角度照到一個平面時(用來強調物體的質感,如皮、絲、紙等的不同光澤),物體結構的所有細節都會強烈的表現出來,每一部分結構就是一個小的主體造型,都有明亮、半明半暗和陰暗三個部分,同時也會有自己的投影。如果是直接而強烈的太陽光,造型就強烈,用透過雲層的太陽光造型就柔和。強烈的直射光產生的造型顯得有熱感、很活躍,而柔和的光產生的造型就顯得暗淡、彌漫而有冷感,有時甚至會有陰沉的感覺。柔和光產生的造型,從明亮部分到陰暗部分光線的變化是逐漸的、平順的、細節不清楚的。因為光是漫射的,在物體的轉折處交相反映,減弱了陰暗面的暗度,所以在表現物體的細節和物體的結構在效果上就比較弱。相反地,強光卻能把這些強調和突出出來。
- 燈光對色彩的影響
- 底片上色彩的變化,決定於底片的曝光量。若曝光正確,洗印出來的照片色彩便會與場景的本色相近;若曝光過度,色彩濃度便會變淡,相反地,若曝光不足,色彩濃度便會加深。
- 若主體受正面光照明,即使主體和背景色彩不同,仍會缺乏立體感,這種情況需要加背光或邊緣光,使主體脫離背景。
- 使用的燈光若與底片的色溫不配合,便會引起色溫總的偏暖或偏冷,可以利用在鏡頭前加上濾鏡來平衡,這樣的濾鏡即使很淡,也有很強烈的效果。以自己擁有的COKIN濾鏡組為例說明。至於數位攝影,則可以RAW拍攝,事後在編修軟體(如photoshop)中加以修正。
- 輪廓光的應用
- 可以使處於主體或場景的各個層面分離開,使其具有深度感,這樣畫面會更清楚,更具真實感。
- 主體的輪廓可以用背光沿主體形象邊緣給予有限的光亮而表現出來。若需要誇張的輪廓或只表現輪廓,可以全部用背光,完全取消正面光,便可以得到一張近乎剪影的照片。
- 另一種突出輪廓效果的方法是將燈放在主體後,然後面向主體,讓背景和主體前仍然無光,這樣就可以在黑暗的背景中鈎勒出一個光亮的輪廓線。
- 距離和反差
- 使用一具燈拍攝時,主體明暗區域間的反差,除非有反射光,否則不會隨距離而發生實質的變化。可以把燈移遠一些,這時從牆上或天花板反射回來的光增多了,且燈的距離遠了,總的來說,整個畫面的反差便會減少。
- 在攝影中,一般情況是單一的造型燈或主光燈會形成太大的反差,陰影內的一些細節在底片上就會表現不出來。所以就需要再加一具燈以增加陰影部分的亮度。這具增加的燈一般放在相機的位置或者稍為偏離相機少許也可以,要和主光燈的位置相反。調整兩具燈與主體的距離就可以改變亮部與暗部的反差,一般是調整對暗部補光的輔助燈。
- 在使用對陰影補光的輔助燈前,先要決定主光的角度。
- 輔助燈還有一個作用,它照到主體的方向範圍較廣,沒有一定的角度要求,所以可以用來調節反差,主光照到主體的亮度與它的亮度比為4:1。
- 燈光亮度和燈的距離之間存有平方反比的關係,所以可以調節光圈大小來配合,由於燈光亮度與距離的關係是一定的,所以可以調節光圈來配合主體照明度的增加或減少。做法上就是在相機上將光圈撥動兩檔,例如F8到F4,也可以調節快門速度而不調光圈,也可以同時調光圈與快門各一檔,當然,這些情況在使用測光表的情形下都變得輕而易舉。
- 主體光與背景光
- 光源距主體越近,主體越亮,一般都將光照明主體,背景因此較暗,在很多情況下,這是有好處的,在主體與背景色調相近的情況下,這種辦法可以把主體與背景分離開來。
- 若背景本身比較亮,又是黑白攝影,那麼照到背景的光反射開來,減少了與主體在色調和亮度上的差距,就會使得主體與背景分不清層次,主體因此缺乏清楚的輪廓線。要改變這個現象,若光源不換,就要將光源移近或移遠,層次不清的問題發生在主光燈照射的區域,那就要先移動主光燈,然後也要移動輔助燈,以調節反差的變化;若層次不清的問題發生在輔助燈照射的區域,那就要先移動輔助燈,然後也要移動主光燈,以調節反差的變化。
- 還有一些方法可以調整主體與背景的亮度關係。可以移動主體來配合燈光調節;也可以將照到背景部分的燈光遮住,裝置高的話比較好進行;也可以再使用一具燈來照明背景,但角度一定調節好,只讓光照到背景。
- 單燈攝影
- 單燈攝影和單用陽光的情況一樣,光線直接,陰影輪廓鮮明突出。只有在背景反光強時才會有所不同。
- 若天空無雲,既有直接的太陽光線,也有大氣反射出的柔和光線。若太陽為雲層遮住,光便從整個天空漫射下來。
- 為了不浪費,一般的攝影燈光都集中在小的範圍內,因此光線相當集中也相當直接,若在陰影區出現反射光,這反射光通常都是從旁邊的背景反射過來的。這是與陽光不同的關鍵。
- 天空光和直接的太陽光,其亮度不受距離影響,而燈光所受的影響卻特別大。
- 攝影中若使用單燈正面照射,應該使用手帕或衛生紙包住閃燈,使光線漫射,這樣效果會好些。
- 單燈正面照射,主體會產生大量由照明光和反射光形成的光斑,皮膚上會出現大塊油脂似的白斑。一般將燈提高一些,會得到一些改進。這就是通常使機頂閃燈拍攝的情形,要避免就只有使用同步線來讓閃燈離機。
- 能夠使主體明暗部份的銜接平順,給人圓滑的感覺,這樣才是好的燈光安排。
- 雙燈攝影
- 除了主燈之外,第二具燈的應用,主要是增加主燈所形成陰影區域的亮度,以調節反差。為此,這具燈的燈光最好是漫射的,可將其置於相機處或稍偏一些。
- 加用第二具燈的好處在於使主燈在對主體的造型安排上,更具靈活性,可以將光亮部份集中或分佈,給陰影一定的造型,之後再用第二具燈來調節色調和主燈形成的陰影造型。造型本身用調節光的角度來控制,陰影的深度的控制則取決於距離遠還是近,光是漫射還是直接照射。
- 若第二具燈並非放於相機處,而是以一定角度放在相機與主體之間,便可緩和主體明暗兩部份的差別,光度漸變的區域大了,反差色調就變得豐富多采,這種調節也可以將燈提高或放低來進行,只是形成的陰影和反差變化的方向不同罷了。
- 第二具燈放於與主燈相反的一邊的情況下,它所形成的陰影可能會比主燈形成的陰暗,變得突出可見,這情況要將輔助燈光作大量漫射才能減少。
- 第二具燈的燈光,可以利用天花板、牆壁、地板或準備的反光板反射後才用來增大陰影的亮度。
- 三燈攝影
- 在攝影中可以加進第三具燈,用來造成光斑,使主體顯得生動活潑,不過大量用來修飾背景。往往在攝影時,主體按要求得到了適當的照明,但在背景卻出現不需要的陰影,這個陰影儘管可以原有的光源或從旁邊和上方照射來消除,但實際的方法還是另設一具燈來直接照射背景。
- 背景光常用來調節色調,使背景與主體對比強烈,讓主體輪廓突出。有些攝影使用大量且強烈的光照亮背景,產生割裂的效果,讓主體看去似乎懸於空間,既無陰影,又無依托。
- 用第三具燈在主體後照明,可以產生邊緣光,也可以造成另外的光斑,使主體顯得生動和光耀生輝。這種效果可以用幻燈機的燈光來投射最理想。
- 陰影的安排
- 陰影很少需要完全黑暗,以致看不到任何細節,通常陰影主要是配合明亮區,而且本身也有相當寬的色調層次,陰影處理不好,一張照片就毀了。
- 為了能充分應用陰影,一定要弄清楚出現的部分,產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讓它們按照攝影者的要求表現出來。
- 若主體是在背景內出現投影,這個投影就給人一種往外衝,以致要侵佔主體的感覺,要避免這種現象,有時可以將背景改變一下,或者改變燈的角度,要不就改變相機的角度。陰影還會出現在主體本身範圍內,這只有重新安排燈光,讓其漫射或遮攔一部分,沒有辦法完全免除。
- 傾斜平面會將陰影拉長,因此可以利用這個方法改變陰影的形狀。
- 在攝影上,可以利用幻燈機將人為製作的假影投射到主體或背景上。
- 有關陰影技術的要點,可以總結為:至少使用兩具燈,其中一具燈用來減弱陰影。
- 應該將燈適當安排,採用漫射照明,使畫面清晰。陰影過濃是曝光不足或主燈與輔助燈的燈光沒有平衡好引起的,若陰影是在主體上,那麼太暗了就會使得主體一部份看不見,要補救這點並不難,把燈光平衡好或者充分曝光就行了。若在增大陰影亮度方面使用的是反光板,那就可能是反光板的亮度不夠,這可以將反光板移近或是將反光板的反射面改用光亮的鋁箔。
- 反光板的應用
- 在不能利用牆壁反射的情況下,反光板實際上在單燈攝影中是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 反光板應該用小一些的,還應該放得距主體遠一些,使反射光投射到主體陰影上時是柔和的。
- 可以同時用數個反射器來幫助造型。例如,主體只被一具燈照明,便可在主體側前方放置一個反射面較粗糙的反光板,使主體明亮部份到暗影部份的變化和緩,而同時又用一個直接的反光板或反射鏡放在主體後(相反的後側位置),在明亮的一面形成一個光亮的邊緣效果。使用一個以的反光板,適宜放置在主體陰影的一邊,從前方一直到後側,製造一個較大範圍的從明到暗的漸變色調,也可以讓邊緣光從陰影的一面開始,使背景黑暗的主體能有清楚的邊緣,再從旁邊採用反射面粗糙的反光板,增加陰影的亮度,這樣,主體由於有較強烈的光在最黑暗區域照射,從明到暗的造型因而顯現,這種方法,可使立體的物體顯得更飽滿。
第6章 家庭室內攝影的佈光
- 選擇拍攝位置
- 若是使用一個閃光燈拍攝,要是光量大,可用天花板將光反射,使照明足夠。
- 若要用燈光或閃光燈與透進窗戶的陽光配合拍攝,那就要以窗戶的位置來決定拍攝位置。可以在窗戶的旁邊拍攝,讓被拍攝的人物身體一邊被照亮,若用一般的室內燈光拍攝,你要選擇在燈光附近拍攝,另一具若是利用枱燈,電線一定要長,這樣才方便移動,用來增大陰影的亮度,有時甚至可以把這具枱燈安排在畫面中拍攝下來。
- 作廣角拍攝或拍攝室內景物,記住傢俱下面的空間會變得非常黑暗,得安排燈光照亮這些地方。
- 要拍攝的主體越小,拍攝距離就越近,燈光的安排困難就越少,燈光也容易控制。對小到可以放在桌上的主體攝影,可以使用閃光燈或日光燈,若要光線漫射均勻,日光燈最適合,不過要加上濾色鏡來校正色溫。
- 使用已有的室內燈光
- 用一般室內燈光拍攝的照片,有反差大,背景陰暗的傾向,主體距光源近時特別突出。家庭室內照明燈光,最適合拍攝靜物,即使照明弱些問題也不大,因為可以延長曝光時間。
- 用家庭照明燈光作大範圍拍攝的缺點是,由於所用光圈較大,所以景深小。如果將燈移近,離主體遠和離主體近的物體之間在亮度上的差別卻增大了。在拍出的照片可以發現,前景主體照明很好,但離主體不到一公尺的景物已變陰暗,至於背景則幾乎看不見,光的減弱是相當快的。
- 在以天花板的中心燈或立燈照明時,如果要大範圍攝影時,相機作一般的調節,那麼離燈近的物體就會顯得明亮過度。
- 如果要在家裡同時拍攝許多人,就要仔細安排好每個人的位置,不要有人太靠近燈,而應該使每個人受光均衡,只要做到這點,拍攝出的照片效果就好;若要景深大,就要縮小光圈,但同時也會降低快門,這時就必須將相機裝在三角架上,並使用快門線進行拍攝。
- 在家裡拍攝做大範圍拍攝,最好不要用閃光燈。
- 迅速有效的用光
- 一具閃光燈作柔和的照明
將閃光燈轉向自己,方向稍為朝上,調整好後,閃光燈到自己身體以及閃光燈到主體之距離保持不變,身上最好穿灰色或白色的衣服。這樣拍攝出來的照片,反差小,背景黑暗。 - 一具閃光燈作直接的照明
要將閃光燈放在最少高於相機鏡頭15公分的位置。 - 一具閃光燈作漫射的照明
可在閃光燈前加上兩層手帕蒙住,但這個方式比第一種方式來得不可靠。 - 兩具閃光燈作直接的照明
可將兩具燈各與主體成45度角放置,若兩燈出力一樣,其中一具燈的距離要兩倍於另一具燈,若出力可以調節,那麼可以將其中一具燈調整出力少一半。較弱的一個燈光,也可能產生不必要的陰影,要消除這種情況,可以將手帕折疊蒙住將光漫射。 - 兩具閃光燈作漫射的照明
依上種方式安排,只是兩燈都要用手帕蒙住,一具燈要比另一具燈遠(但不要兩倍距離),但因這種方式會受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效果很難保證。 - 普通燈作直接的照明
一具燈作主燈,另一具作輔助燈,兩燈功率相同,一具燈和主體成45度角,另一具放在相機位置的上方,其距離兩倍於前一具燈的距離。 - 普通燈作漫射的照明
與前項安排相同,但要用描圖紙置於燈光前將光漫射,第二具燈要比第一具燈多一半距離。 - 翻拍照明
兩具普通燈或出力相同的閃光燈,各與主體平面成45度角,陰天可以使用陽光在戶外拍攝。
- 一具閃光燈作柔和的照明
- 簡單通用的佈光
- 單燈照明拍攝無論如何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大多數的情況都會出現大量特別的反光現象,拍出的人物的面部就像塗滿油脂一樣。
- 最簡單最好的單燈拍攝方法是使光在前面大量漫射。若是使用閃光燈,可穿白色外衣,將光反射來拍攝,若燈一定要直接面向主體,那就要將燈放得高於相機,再在燈前加上手帕或描圖紙之類的東西,讓光漫射。但這樣的方式不適合做黑白攝影,如果是黑白攝影,就必須將漫射的燈移離相機,置於比鏡頭高並與相機軸線成20度角的位置,注意燈的位置絕不能低於鏡頭,只有放高,造型效果才會好。
- 若採用一般燈光拍攝人像,那麼可預先看見燈光效果,注意讓鼻子下面出現的陰影盡量小,不要讓眼窩完全陰暗,更不可讓頭髮形成的陰影蓋過一隻眼睛,在兩個眼球上,應該各有一個可見的光斑,不能出現兩個光斑。
- 用現場燈光作臨時近距離拍攝
- 在光圈調定後,拍攝距離越近,景深就越小,小到對焦不能一次完成,除非光圈用得很小,否則對焦要反覆若干次才能比較出準確的焦點。
- 一般用枱燈拍攝的人物像,背景都顯得很黑暗,但這有個好處,不需要的景物便可因此隱沒。
- 翻拍可以在陰天戶外進行,這是最簡單方便的照明安排,如果戶外不能進行,那麼可以在室內將燈光作類似的安排,面對主題放張白紙,稍微偏向相機一方,或兩邊各放一張紙。也可在所用的燈前加放衛生紙或描圖紙,或是用反光板,將光漫射。為防止光線直接照射到主體上,燈前要加放遮光板。還有一個方法是將主體放在白色簾幕之內,燈安排在簾幕之外,讓光通過簾幕漫射。目前市面中有整組在賣的小型攝影棚,專門針對網拍拍攝所用,一組大概二千之內,其實只要把光線漫射,拍起來就好看,自己DIY是很簡單的。
- 主體為立體物品時,主光按適當角度安排,輔助光安排在相機位置(如果相機內置有機頂閃光就可用),光要漫射。若主體有浮雕,如硬幣、獎章等,主光要傾斜照明主體,有些主體表面和結構需要表現的,例如紡織品、刺綉或針織畫等,均需如此安排。
- 使用閃光燈的A模式作近距離拍攝時,會使某些質料上的色彩失去平衡。若主體與背景亮度差距大,感應器會產生誤導現象,遇此情況,可改用手動閃光燈,若有必要,就用手帕蒙住燈,讓光漫射,減低光亮,抑制曝光。
- 近距離拍攝要明確的幾個問題:
- 整個畫面是否前後都很清楚,這可以通過相機對焦屏或景深表來檢查,若使用最小光圈景深都不夠,可將相機拿遠一些。
- 不要有黑暗的陰影,特別是拍攝文件資料。
- 色調要正確。光源要與底片配合,避免附近有色彩強烈的物體產生反射光,使色彩產生變化。
- 不要出現變形現象。若主體出現「膨脹」現象,可把相機離遠一些,使用長焦距鏡頭,或將底片上所需的那一小部分放大。
- 照明要均衡。移動燈光來調節均衡,或使用同功率的燈在相同距離和相同角度照射。
- 大面積照明
- 用小光源照明大的範圍,要求一些技巧。首先,沒有必要把看見的景物都照明,有時主體的一部份處於陰影中,會顯得更有特色。這些部份在畫面上甚至常常看不見,但也不需要照明。
- 假如有一個大範圍的景物需要全部照明,現使用的燈是閃光燈,閃光燈的照明範圍是10公尺,問題是拍攝10公尺範圍內的景物,相機附近的區域便會過分明亮,人物臉孔一面白,缺乏形象特徵。若用中等距離的光圈,背景會變明亮,但前景仍然過於明亮,原因是直接的照明整間房屋,光的亮度減弱得很快。
- 要均衡地照明整間屋,一個可能的辦法是將燈朝天花板閃亮(跳燈,但閃燈出力得要夠),將光漫射,閃光燈在天花板上對準的位置應在中央,光線反射後可照到遠端的主體,而處於中間的主體既被天花板反射的光照亮,又被閃光燈的一部分光直接照亮,可以算是比較均衡的,至少在理論上如此。如果每部分都安排恰當,是可以拍攝成功的。
- 在照明上如果要照顧到景深,又要避免光隨距離而大量減弱這個弊病,只有將燈放於主體一旁,可以直接照射主體,或者通過一旁的牆壁或反光板反射,讓光的分佈範圍更廣。從主體一旁照明的方法,可以使遠端和近端的光量相近。
- 若要得到更大的景深,只有再加一具燈。可以把燈放在房中某些物體的後面,將直接的光線檔住,要不就放遠一些,完全在畫面之外。用來反射燈光的那一部分牆壁,不能攝入畫面,至於天花板則無關重要,即使過亮也不會覺得異樣。
- 將燈隱藏的辦法很多,可以放在椅子後、𣗳櫃後、人物的身後、打開的門外,甚至可以放在枱燈燈架之後,只要燈光呈散射狀,那麼看上去就像是枱燈發出來的,非常自然。這些燈光可以安排作側光或正面光照明,不過兩具燈用於大致相同的方向,會顯出更為真實的效果。可以將閃光燈放在相機一旁,從前側方向將主體照明,另一具閃光燈可放在場景中間一旁的物體上,方向和前一具燈相近。
- 最後還有一個更簡單的佈光方法使拍攝場景得到全面照明,那就是將一具燈作為畫面的主體中心,將其他主體適當安排,接受該燈的照明,例如可以將要拍的人物集中在室內圍坐在一個落地燈的旁邊,這樣可以拍攝到一張效果不錯的照片。
- 攝影中要避免的一些情況
- 拍攝人物像時,不要把非常突出的水平或垂直的物品,例如門的側柱、窗的橫欄等放在人物背景,這些東西會產生割裂畫面的影響,有時候看去就像是人頭上長出的一樣。
- 拍攝一組人物時,燈要放遠,避免照明不均衡。人物與光源的距離要大致相同。
- 室內燈光拍攝的照片,形成的陰影都比較暗,反差較大,因此測光時,不要以亮部為準,否則在陰影部分會什麼都看不見。
- 不要讓燈低於相機,否則在背景上方會出現陰影。一般來說,燈放得越高越好,但也不能太高,太高了人物眼窩便會變成黑洞,眼球上的光斑也沒有了,眼睛顯得無神,鼻尖下的陰影也會拉長。
- 燈放得太偏斜也不好,那樣會在人物面部出現頭髮的陰影。
- 不要把兩個以上的燈放在一起,除非將至少一具燈的燈光漫射,否則會出現雙影或複影,配合使用的燈光最好能間接照射。
- 最後要避免能量相同的交叉燈光。
第7章 戶外用光
到戶外去拍攝,要把閃光燈也帶去,很多時候都要加用燈光。有時在陽光強烈直接照時,拍出的照片反差會很大,這就可以用閃光燈增強陰影部分的亮度,從而減少反差。有時背景比主體光亮,可以用閃光燈去平衡;有時太陽被雲層遮住,而又想得到光耀的效果,也可以用閃光燈去造成。
- 使用燈光拍攝要注意的問題
- 在外界場合拍攝,可用自己的燈光增加原有的照明,也可以用自己的燈光削弱原有的照明(若戶外陽光太強,減少曝光,則暗部細節沒了,此時可以閃光燈補強暗部的亮度,這樣整體的亮度就削弱了)。
- 日光下拍攝,閃光燈一般是用來增強陰影的亮度。若是用窗戶邊的陽光拍攝人物,閃光燈可直接或間接對陰影部分補光,使陰影內的細節能表現出來。測光可以以主體的亮部(18%灰)為準,但快門速度則需考慮閃光燈的同步問題。
- 用閃光燈標明的GN值,除以選定的光圈數值,求出閃光應放置的距離,這個距離使閃光燈的閃光給主體亮部和暗部同樣的照明,這樣就打破了陽光形成的明暗比例。若把閃光燈與主體的距離增加為原來的兩倍,那麼主體從窗戶受光的亮部便會比暗部亮四倍。(若是使用Nikon SB-80,在距離不變的情形下,可以將出力調為原來的1/4)。以上的說明是需要經過計算,但如果使用測光表,便可以很輕易地測出,而且非常準確。
- 不管閃光燈上標明的光圈是多少,凡將相機上的光圈減少兩檔,就要調節快門速度來補償,保證曝光正確。因此,不管閃光燈距離如何,它的光量應為主光源的有效光量的四分之一。
- 若要提高整個拍攝現場的照明度,可將閃光燈和陽光按上述方法使用,但按閃光燈上的標誌曝光,可能亮度不夠照亮整個拍攝場景,背景可能黑暗。因此要按現場光的亮度來曝光,若只拍攝主體本身,在光度不夠的情況下,就要假設主體全部黑暗來調節閃光燈。
- 若以閃光燈作主光,現場光為輔助光,根據測光表在亮部的數值(例如f5.6),將光圈調兩檔(f11),以此再調節閃光燈。無論是使用A模式還是M模式,都要這樣調整。若A模式要求使用的光圈與相機調節的不一致,則要調整相機的光圈值,使之一致,快門速度也要作相應的調整。
- 若主體是活動的,就會產生一些麻煩,因為光圈即使用很小,陽光的亮度也足夠讓底片曝光,得到影像,因此加上閃光燈的應用,就可能會出現兩個影像,一個清晰,一個模糊。攝影快門速度為1/125秒時,若仍能能與閃光燈同步,則不容易出現兩個影像,但仍具可能性。
- 用普通燈光拍攝的原則與使用閃光燈時一樣,可以用現場照明光作主光,加進的閃光燈作輔助光。在陰影處得到曝光指數,調整加進燈光的距離,使其亮度為亮部的四分之一。
- 將現場照明光作為輔助光,加用的燈光作主光。在現場照明光照明的部分測取曝光指數,然後把加進的燈光開亮,在其照亮部分測取曝光指數,調整該燈的距離,以獲取比第一個指數小兩檔的光圈指數。
- 室外閃光光燈和陽光的配合
- 室外在陽光強烈、反差大時,可用閃光燈對陰影部分補光增強其亮度。為此,要先在亮部取得曝光值,然後照此值調節光圈。將此數據再除閃光燈和底片所限定的指數,得出距離,然後把閃光燈置於兩倍於此距離處。也可以就放在算出的距離,但要把手帕雙摺將閃光燈蒙住,將光漫射,這樣可以避免一些反射,也使光量的增加顯得自然,在戶外攝影時這點特別有意義。
- 在陰天,若以閃光燈作為主光,日光作為輔助光,就要將閃光燈放較高的位置,以和日光協調。至於燈光的強度,可以按4:1的比率作為基準,然後按攝影要求將光圈放大些或減小些。至於光圈大小的確定,同前面一樣,是用測光表在現場光照明處測得,然後將光圈比算出的縮小兩檔。這樣,亮部便成了暗部,將閃光燈指數除以所得的光圈,得出距離,閃光燈便按此距離放置,即可拍出以閃光燈為主光的照片。此種拍法以背景距主體不太遠為宜,因為背景差兩檔光圈的光量,會曝光不足。
- 一般將閃光燈用作輔助光時,都是轉為手動模式,距離根據指數核算。
- 無論如何細心,用閃光燈作輔助光用始終受到一些限制。A模式下的閃光燈效果更是難以估計。不同的使用形式應用於不同的拍攝環境,在某一具體情況下,該採用那一種方式,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用A模式的閃光燈和相機試拍一下,通過試驗以取得經驗。
- 夜間閃光燈的使用
- 夜間在空曠的地方使用閃光燈,一般都能使主體得到均衡的照明,但主體常常缺乏層次,沒有立體感。事實上,夜間拍攝時,若周圍出現景物,反倒是個缺點,往往不是曝光過度,便是曝光不夠。地面的草或路面的石頭看去就像用紙片做的一樣,很不自然。
- 夜間閃光拍攝,最好是拍攝場景部分地被原有的自然光源照明,即使主體本身沒有被照明,也能幫助提示拍攝位置,這樣的背景光可以是城市燈火的光亮,晴朗的夜空的光亮或是落日的霞光。
- 此類拍攝的曝光要以現場本身的光為基準,這就意味著要長時間曝光,所以要將相機放在三角架上。決定了曝光量之後,就要將快門和光圈調節好。注意光圈要同時適合現場光和閃光燈的燈光,此外,拍攝中主體要保持靜止不動,否則會出現雙影。
- 非家庭的室內拍攝
- 大面積背景的補光
- 光圈調小
- 快門在B,作長時間曝光
- 用一具燈對背景補光時,用黑布在鏡頭一方將燈遮住,以避開鏡頭。
- 大面積背景的補光
第8章 靜物拍攝時的佈光
- 翻拍平面印刷物品
- 翻拍地圖、印刷物和其他照片時,相機應在被拍攝物品的正前方或正上方,與主體的平面平行,鏡頭對準平面中心。
- 大型物件翻拍最好的辦法是將主體垂直放置。
- 翻拍平面印刷品,最好是在陰天的戶外,利用漫射的陽光拍攝。在室內拍攝,燈光要漫射,而且要以45度角照射到主體平面上,以免產生的反射光進入鏡頭。由於燈光以一定角度照射到主體平面上,所以主體平面受光並不均衡,若只用一具燈照明,這具燈就要放在較遠的位置,因為放得越遠,越顯得照明均衡。
- 使用一具燈照明,只適宜翻拍較小的物件,而且燈的放置距離一定要遠到照明平衡適合拍攝為止。
- 最好使用兩具出力相等的燈,以相同距離放置於複製板兩旁,兩燈之間的距離不能小於主體的對角線長度。
- 透過單眼相機的觀景窗,可以檢查主體平面的反射光是否進入鏡頭,若反射光是其中一具燈反射,則把另一具燈關掉,重新調整那具燈的角度。
- 有些反射光可能是相機本身或周圍其他物品反射的,遇此情況,可用黑紙貼在相機前以遮蔽反射光。表面特別光亮的主體,翻拍時,在相機與主體間要裝一蔽光管,主體表面只留一段讓照明燈光射入的空隙。
- 用彩色底片翻拍時,曝光時間不要長過10秒,否則色彩會不準確。
- 表現物體結構的佈光
- 隨著光的照明方式不一樣,物體表面結構的表現就不一樣,主體表面粗糙,光在上面的表現也就顯得強烈。若在相機鏡頭位置照射,就無法表現主體表面的結構。只要將照明光移離相機,表面結構就會逐漸表現出來。
- 一個平面裡還可能有兩種不同的表面結特徵,例如陶質的罐子既有砂質的粗糙面,又有晶亮的發光面。粗糙的金屬表面也會熠燿生輝。有些物體還有一點半透明的結構。
- 以表現粗布特徵為例,就要將燈光傾斜照射,布面稍有摺縐,都會形成暗影,因此還要加用一具燈補光,並要將兩具燈的燈光平衡好。輔助燈最好用漫射型的,放置位置比主燈向前一些。由於輔助燈會減小反差,柔化主體結構輪廓,所為了獲得最好效果,一定要將兩具燈調節好。有時從相機觀景窗不太看得清燈光效果,可直接用眼觀察。
- 拍攝絲綢和緞子,要表現它們具有光澤的特點,光的處理辦法又不同了。傾斜的主燈可表現出它們的細緻結構,強調出絲織品紋路淺的特點,輔助燈除了要對陰影補光外,還應造成反射光,從而表現出它們具有光澤的特點。觀察反射時,一定要通過相機觀景窗進行,因為觀察位置稍一變動,反射光的反射位置相對地也就移動了,無形中反射便隨消失。
- 印有彩色圖案的物體,不要過份強調它的結構,否則會使圖案無法辨認。
- 木料結構的物體,表面可能漆有不同色彩的油漆,因而拍攝這類物品,既要表現其木質結構,又要表現色彩。照射的燈光越強烈,結構表現得越明顯,用傾斜燈光可以表現出透明的特點,但是放在前面的輔助燈卻容易把表現出的透明特點沖淡甚至消除,所以佈光時細心觀察。機械的金屬表面,用傾斜燈光即可表現其特徵,前面的輔助燈光要不要問題都不大,因為即使金屬表面未經加工,也一樣有足夠的反光效能。所以只需用一張白紙放在相機旁,將主燈光反射到主體的暗部就行了。
- 皮革是最難表現的物品,皮革有光澤,也有一定色彩,但還需要表現它有一定的厚度。色彩的表現不在於輪廓造型的表現,主要在於表現皮面陰影密度和光亮部分,使色彩的表現更具真實感。
- 銀質和玻璃物品的佈光
- 銀質的或其他的光亮的金屬物品有各種形式。像硬幣和獎章之類平面主體,攝影燈光容易安排,雖然光的反射厲害,但反射的方向大致一樣。用一具燈傾斜照射,表現上面彫刻的文字或圖案,再用一個大型的漫射型反光板,將另一具燈的燈光在相機位置反射。
- 反光的主體與較暗的背景看去最好是對比鮮明。主體立放可以大量反射周圍的光,也可以這樣拍攝,但問題是反射光會使主體形狀模糊,上面的花紋圖案等也看不清楚。這種情況要在主體周圍放置大型白色反光板,將反射光簡單化,充分表現主體,以免主體大面積反光和出現有一部份因為反光而根本看不見的現象。還有一個辦法是將主體放在一大張白紙上,該紙一部份在主體之後向上彎曲,然後用泛光燈照射背景(這個燈光不能照射到主體),放一具燈在前面控制光亮部份。圓形銀質主體可以放在用半透明物料做的簾幕內,燈放在幕外照明,就像給一般立體的主體造型一樣。要注意的是,反射光控制太有效和太過份,會使得銀質物品看去像陶製一樣,這是將所有的反射光都取消或是對於每個地方都補光造成的結果。銀質物品會反射照明的燈光,反射反光板的光,甚至反射相機和攝影者本身的光。最好的辦法是在相機位置先觀察好,然後才調節,將不需要的反射光調到最小量。
- 專業攝影有時用噴霧的方法來減少鏡反射器在銀質主體上產生的明亮效果,但必須細心,否則金屬光澤會失去自然的表現。
- 玻璃製品因為透明,既會反射光,又會折射光。當燈光照射時,其形狀由於與背景對比強烈,顯得很清晰,若背景明亮,主體會顯得較暗。最好是讓背景黑暗,使玻璃主體閃閃發光。若要周圍輪廓清楚,就要使主體能將光吸收,然後將光傳導至邊緣,形成光亮的輪廓線。這樣來表現玻璃物體或平面的中空部份,另外的燈光可以安排來在這些區域產生一些反射光。
- 大多數玻璃物品,由於形狀不規則,會產生光的折射現象。若形體平滑,反射外界的光就多一些,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來平衡折射光和反射光。玻璃物品對光的反射是無法預知的,這正是把玻璃物品作為一個攝影主體的原因之一。若只照亮背景,主體因無反射光,顯得較暗,但很清晰,有時這種安排可以得到吸引人的效果,但一般來說還是顯得單調些。
- 彩色的或者是顏色較暗的玻璃物品,反射光多些,折射光少些。常常為了表現主體的顏色,必須把背景照亮。黑色主體會顯出古銅色,並出現很強的光亮部分,但無折射光,若把背景燈光再加強,主體就會變成全黑色。
- 毛玻璃物品可以拍出抽象式的照片。粗糙的表面可以反射光,裡面折射光。彩色燈光還可以用來增加一個輪廓線。
- 近距離拍攝的佈光
- 近距離拍攝對主體的照明的目的和要求,與其他任何大小的主體的照明基本要求基本上一樣,都要有主光造型,輔助光對陰影補光,使反差不太大,使各部分光度分佈有一定比例,需注意的是近距離拍攝出現的反差要比其他拍攝大。
- 比較有問題的是微距拍攝,距離要很近,但又不能讓相機或鏡頭在主體上產生投影,因此主燈光位置要盡量正確,傾斜度應比要求的再大些,然後讓光盡量漫射,直到幾乎辨不清光源方向。輔助燈會很難放,怕會擋到鏡頭,所以可以採用長焦鏡。還有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用環型閃光燈,雖然因為燈光柔和,造型效果不大,但因為可以深入主體內部,在醫學攝影上很有用處。在CSI系列的影集中,就常看見那些法醫們使用。
- 正面照明會在主體上產生強烈的反射光,可以在鏡頭及環型閃光燈同時裝上偏光鏡,並調節兩鏡面至偏振面相交的位置來消除。
- 無影攝影的佈光
- 使用兩邊托住的玻璃板,上面放置主體,下面鋪一張背景紙。
- 在下面背景旁加一具燈,消除上兩燈可能形成的投影。(注意照射背景的燈要適當遮擋,以免進入鏡頭。)
- 另一個方法,將主體放在白紙上,作長時間曝光,同時將燈沿鏡頭轉動一周,這樣背景和主體本身都不會出現陰影。
- 也可以把主體放在壓克力板上,燈光從下面照射,或把主體放在白布幕帳內,只留下小孔讓鏡頭放入,燈光佈置在幕帳周圍,從前面和側面照明幕帳。
- 複製幻燈片的佈光
- 幻燈片要放在剛好是鏡頭焦點的位置上。
- 因為要用透射光,所以燈要放幻燈片後,也可以在陰天時使用日光。
- 鏡頭前不能有其他燈光。
自己想辦法來DIY一組裝置,使用Tamron 90mm f2.8 微距鏡來將幻燈片翻拍成數位影像,然後與全友 Scanmaker i900來比較,何者有較佳的成果。
第9章 人物拍攝的佈光
- 主體和背景
- 和攝影棚比較,家裡顯得比較雜亂。但家裡拍出的人像可以包含一些攝影棚內拍攝無法得到的氣氛,不過拍攝時對背景一定要仔細觀察,否則拍出的照片背景上會出現一些不希望出現而事前又未觀察出的東西,這樣就會產生不好的效果。
- 攝影時,由於注意力集中在主體上,有時會忘記背景的存在。
- 室內攝影時,如果是拍攝人物的全身像,踢腳板看去似乎把整個畫面給切斷了,因此可以利用室內的傢俱來避開,選擇一個角度,使傢俱能擋住它。
- 背景可以烘托人物主體,從中可以找出與人物有關係的東西,使畫面顯得更有趣。背景不一定都要是靜物,也可以是人物,這樣可以顯得有生氣。
- 背景以一幅沒有其他雜物、也無圖案等的牆壁最好。
- 可以用閃光燈在窗口處拍攝,以窗外景物作背景,同樣也可以用門外景物作背景,也可以用鏡子反映外面景物作背景。
- 主體和背景分離開,照片才顯得有層次。可以讓背景與整個主體或主體的一部分形成反差。可以讓主體照明光亮一些,使背景顯得黑暗,也可以讓背景比主體光亮。主燈光照亮主體一側,另一側便陰暗,背景與主體便形成局部反差。
- 要背景反差強,可將主燈移近主體些,減少背景的相對亮度,雖然讓主燈的燈光也同時照亮背景,相對來說,主體會顯得更加明亮。相反,若將燈移遠,便增加了背景的相對亮度。
- 若背景是用單獨的一具燈照射,就可以用來照亮背景細節,增大縱深感。也可以用消除主燈形成的陰影。
- 人體的照明
- 人體可以以含蓄的方式拍攝,就是將人體安排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
- 有時,全身攝影會產生反差過大的問題,例如人體所穿的白衣服和周圍環境比較要是太過明亮了,那就看不出裡面的細節,若減少曝光時間,人物臉部又會變黑。所以攝影時,將燈光安排集中照明臉部,但是燈光安排過高,會出現黑眼窩,鼻下長影,對禿頭來說還會出現頭發光的現象。比較好的辦法是將照射身體部分的光遮擋。
- 在大多數情況下,要保持身體各處照明均衡,也要避免白衣服曝光不足,總的來說,可以用造型主燈照射頭部和肩部,另一具燈照射身體部分。為求色調表現正確,特別注意照明均衡。
- 在人像攝影中,有兩個特別明亮的部分,就是臉和手。手部一向被認為應該比臉部暗一些,以免沖淡臉部的表現,而且如果手部特別明亮,又是穿著黑色摺紋的衣服,那麼手部就會被黑衣襯托得看去就像石膏做的一樣。
- 手部作為主體的一部分是不容忽視的,手對人物姿態能起微妙的造型作用,為了將手部拍好,燈光要仔細安排,既要得到好的造型,又要色調正確,還要沒有陰影。
- 臉部照明
- 人的頭從物理觀點看是一個很粗糙的球體,臉部只是球體的一面。臉部照明既要表現它的立體結構,又要表現它的表情特徵。
- 首先要表現臉部的物理形狀,這可以用造型燈光在相機鏡頭軸線外以某一角度照射來表現,燈的位置可以稍高一些,以表現出臉部的圓體狀,燈光的移動在某種程度上還要按不同的臉部的特點來進行。輔助燈光則在相機位置對造型燈光形成的陰影補光。為避免雙影,最好將燈光漫射。調節燈的距離來控制反差。此外,可以在主體後放一個燈,讓燈光往鏡頭方向照射,照到人物頭部後面或頭髮上,這種直射光在頭髮裡的反射,產生了一種看去很生動的效果。這種背光還在人體周圍形成光亮的輪廓線,和背景截然分開。若背景原來就比較明亮,光亮的輪廓線便會被「吃掉」而顯現不出來。背光可以用幻燈機的燈光來處理,會比較容易控制。
- 上面這種主光、輔助光、背光三種燈光配合拍攝人物像,是效果較好的標準的佈光法。
- 臉部照明的關鍵因素是主燈的位置。人的臉是由分開的幾個平面組成的。主燈光就是用來使鼻、額等形成陰影,從而表現出臉的各部。
- 眼睛是深陷下去的,所以主燈不能放得太高或太偏斜,否則眼窩全部變黑。眼睛是最能表現臉部特徵的部分,應該清楚可見,才能算拍攝成功。
- 臉是圓形的,側光所形成的陰影曲線,便是臉型的表現。燈光放高一些,可強調面頰骨的突出,調節造型用的主燈,便可按需要得到不同的效果。
- 用強烈的燈光造成陰影和明亮兩個部分,從需將臉部肌肉表現出來。下顎的造型便是用這種方式表現,燈光稍高一些,下唇就自然表現出來。在拍攝女性時,可以將嘴唇潤溼或塗上有光澤的唇膏,著重表現嘴唇的輪廓。
- 要特別注意鼻子的陰影不能太大或是形狀太難看,將造型燈放在主體前稍高的位置,鼻影小,而且就在鼻尖下,但鼻翼就顯得很寬大難看了。將燈光移向一邊,陰影偏向一邊,鼻樑變細,在鼻樑中間受光的一面還會出現較明亮的區域,但同時偏向一邊的陰影卻以一定角度遮掩了臉部,顯得也很難看。
- 解決的辦法是將造型燈光漫射,使鼻影變柔和,同時,燈無論放於前面或側面都要將陰影調節到看去不突出為止。切忌讓鼻影蓋過嘴唇,至於讓鼻影處於鼻尖和上唇中間的位置,已經成了一種陳腐的做法,不必仿效。
- 注意側光形成的陰影,會使臉部顯得瘦長一些,正面光照射會使臉部顯得肥胖些,具體在攝影中可應用這個規律對過胖或過瘦的作一些修正處理。
- 眼睛的照明不但要使眼睛可以看得見,還要能表現眼睛之下的臉部曲線,這部分曲線實際上屬於眼窩的一部分,它對眼睛上部的突出輪廓可以起一種反平衡作用。如果這部分曲線表現不出來,眼窩就失去了應有的造型,使得眼珠好像是嵌在餅裡的葡萄乾,缺乏神情。
- 眼珠會反射燈光,形成光斑,但若燈光調節不好,眼窩黑暗,眼珠上也會失去光斑。沒有了光斑,眼睛看去就豪無生氣。因此,可以單獨用一具燈來製造光斑,但注意燈光不能太強(利用手電筒好像就恰恰好)。要避免眼球上出現多個光斑,光斑多了,眼框裡就像盛有水一樣,所以只讓一具燈在眼球上反光。
- 眼睛的表現還與用電燈或用閃光燈有關,若是用強烈的電燈,瞳孔受光的刺激會縮小,眼球的色彩很明顯,若是用閃光燈,現場原有的光線不可能很強,瞳孔因此放得較大,而在閃光燈閃亮時,瞳孔的反應不可能這麼快,來不及收縮,眼球的色彩因此以黑色為主,其他色素比例小,表現不明顯。眼睛瞳孔的開張或縮小,色素表現的不一樣,對所攝人物的表現有很大的影響。
- 臉部照明還要注意禿頭的問題,禿頭比臉部還容易造成過份明亮,拍攝時可用放得較高的燈光來觀察,然後可用紙片將照到禿頂的部分燈光遮擋。遮光的紙片可固定在立架上,做成擋光器。擋光器與反光器一樣重要,應該預先準備好,以備不時之需。
- 臉部造型光應該從什麼地方照射並無規則。不過,頭的擺放位置對造型效果有很大影響則是很明顯的,比如將頭朝向一邊,對男性來說就不恰當,效果會不好。頭偏朝一邊,主燈光照亮的區域就狹窄,朝向相機的一面因為燈光的傾斜照射,顯得造型強烈。相機的位置輔助燈光要控制好,太強了就會取消主燈形的造型。若將主燈放在另一邊去照射,頭的位置不變,照亮的區域就變大了,而偏離相機的一面造型變得強烈但卻相當有限。所以總的看來,顯得比較明亮和柔和,這種頭部偏離相機的方式比較適合拍攝女性。當然,這是就一般而言,實際情形還要看個別情況處理。
- 人物群像的佈光
- 拍攝一群人時,主要是考慮照明要均衡。要做到這點,首先要將燈盡量放遠,使人群中的亮度的差異減小,不致明顯地影響效果。其次,測光表要放到處於景深範圍中間的人物身前測量,不能放到前面人物身前測量,曝光時可以比量得的數據過量一些。若是幻燈片,就要使用量得的數據曝光。
- 使用閃光燈時,則要閃光燈反射來照明,光圈按在人群中間或稍前一些位置量到的數據調節。因為閃光燈距離遠了,天花板或牆壁的反射光就較多,所以不一定需要輔助光來補光。
- 拍攝一群人物時,人與人之間容易出現投影,要避免人物臉部出現另一個人的投影,可以將燈的位置放高一些,人物身體之間出現陰影問題不大,有些陰影可以隱沒一些不需要顯露的細節,使整個畫面的效果更好。若將燈光放正前方,人物間的陰影是減少了,但拍出的照片反而顯得零亂,效果不好。
- 在按快門前,要注意不能有一個人完全處於陰影中。拍攝一群人,最好在位置安排好後,讓每個人放鬆談笑,按快門也不必告知,這樣才拍得出一張氣氛自然的群體像。
第10章 動體攝影的用光
- 在拍攝動態主體時,一般來說可能有兩個意圖:一個意圖是要把動作凝固下來,讓影像鮮明突出,但並不需要表現動態,而只想把主體運動過程中的某一姿態記錄下來;另一個意圖是想拍一張多少有些模糊的照片,以表現主體的動態感。不同的主體適合不同的表現形式,有些主體上面兩種表現形式可以兼用,例如體育運動、舞台演出等。
- 光量和快門速度
- 橫越相機的運動主體容易拍模糊,離開或朝向相機的運動主體則不易模糊。在照明是屬於持續性光源的情況下,運動主體的影像是否會模糊或模糊程度如何,取決於主體本身的運動速度與相機的快門速度,還取決於主體的運動方向,並與攝影的距離有關。此外,還和相機鏡頭焦距有關。主體速度一定,則影像越大,運動越大,所以若主體距離近或用長鏡頭,影像的運動要大些。(這就是為在手持相機時,不同焦距有不同的安全快門。一般通用的規則是:1/焦距 秒,例如:使用200mm的長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而標準鏡頭50mm,安全快門為1/50秒。因此若使用200mm長鏡頭拍鳥時,即使在最大光圈F 2.8下,即使測得快門速度為1/60秒,仍然必須將相機架上三腳架。)
- 若攝影快門速度準確,那麼1/30秒的快門速度就可以把近距離內慢步的人的動作「凝固」下來。所以要製造模糊不清的效果,就得考慮用1/15秒或1/8秒的快門速度。在室內作這種拍攝時,應用不同快門速度多拍幾張,因為很難估計模糊的效果,太過模糊,不成其為一張照片,只有一點模糊看去又會覺得是一般沒有拍好的照片。
- 室內拍攝人像,一隻手臂的揮動,較之室外遠距離拍攝時運動大得多,在畫面上出現就模糊多了。
- 拍攝活動兒童的用光
- 在室內拍攝兒童,因為總是運動著,為了拍出自然活潑的照片,不應該限制兒童的活動,而是應該把相機拿在手上跟著他追捕鏡頭。這種拍攝在佈光是要困難些的,位置稍為移了一下,曝光便會不準確。
-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將燈光放高一些,無論兒童跑到什麼地方,都能受到燈光的照明。因為兒童矮小,所以燈光可較之成年人的布置來得低一些,不過要注意光線不能太集中,否則會形成黑眼窩,除非地板反光強。(我使用Nikon D100 + SB-800DX 以DTTL,在P模式下以跳燈拍攝小外甥,張張漂亮,這是一般消費型數位相機無法作到的:對焦、測光、光量,所以一分錢一分貨。)
- 動態攝影中要注意的問題
- 使用持續性光源拍攝時,由於照明範圍大,亮度不可能很強,若要捕捉一瞬間的動作,就得用速度較高的快門,因此必然要用大光圈,結果是景深受到很大的限制。
- 若是在體育館內拍攝運動員的動作,由於可以在較遠距離拍攝,景深相對來說比較大。但由於運動員動作較大較迅速,也就要求更高的快門速度,最低要用1/125秒的快門,這樣一來,即使用高速底片,光圈都得放大,所以景深仍然受到限制。
- 拍攝舞蹈動作,除非有意拍攝表現動態的模糊照片,否則就要限定於某些動作拍攝。舞蹈是由很多動作、姿勢組合而成的,每個姿勢有不同的位置,而且還有如跳躍之類的高峰動作,舞者在跳躍到最高峰時,有一瞬間的靜止狀態。在劇場內拍攝劇照往往就抓住這一瞬間拍攝,這就要求攝影者在時間的掌握上要敏感一些,若事先看過演出,知道自己想拍的動作何時出現,當然就方便得多。(這種情況,相機每秒的連拍數及對焦的準確度、速度就非常重要了。)
- 使用閃光燈在很多方面效果都好得多,較之持續性光源來說,可以應用較小的光圈,而最大的優點是閃光燈本身閃亮的速度很高,若要主要光源是閃光燈,配合的快門又較高,活動主體就不會出現多餘的影像,而是非常清楚而且輪廓鮮明的影像。
- 用A模式閃燈作近距離拍攝時,燈光閃亮的時間很短,主體越近,光感器切斷電流就越快,這就適用於拍攝近距離快速運動的主體,例如飛動著的昆蟲翅膀,都會非常容易。
- 用閃光燈拍得的活動主體的照片,背景都比較黑暗,因為閃光燈照射不遠,現場原有光線又很弱,背景景物就不會在底片中感光成像。若可以事先安排閃光燈,則可以加用一具閃光燈來照射背景,這樣還可以有明顯的景深(可以將閃燈接在無線同步感應器上)。用黑白底片拍攝時,背景可能會與主體輪廓邊緣混淆,要避免這種情況,可將照射背景的閃光燈離遠一些,或是將它的光量減少一半。
- 多重影像
- 使用閃光燈,可以利用重覆曝光,拍得活動主體的一系列影像。最好是在黑暗的室內拍攝,以免出現不需要的影像。具體方法是,將快門調在 B 快門,然後將快門打開,這樣就可以重覆按亮閃光燈,最後再關閉快門,便可拍得多重覆影像。
- 要注意一點,重覆的閃光最終會使背景在底片上感光,所以,只要有可能,就要將背景安排為黑暗的或讓離背景遠一些,以免出現能看出重覆曝光前的操作變動。還要注意使用三腳架,不要讓相機震動。
- 可使用Nikon SB-80DX 的 FP模式,拍下如自由落體的連續動,嚐試自己拍一行。
- 有意製造模糊影像
- 要計畫好將主體的運動範圍控制在相機鏡頭的視角範圍內。
- 拍攝瀑布或河水、海浪,可以使用慢速快門(1/8秒)拍出模糊狀,或高速快門(1/250秒或1/500秒)來凍結水珠;如果使重覆曝光將上述兩種狀況綜合起來,不曉得效果如何?自己試試看。
第11章 光的照明效果
物體的表象會因受光的方式不同而有所改變,我們平常認為形象正常的物體,受光範圍都比較大。只有當光從一個很不習慣的角度照射物體,才會使我們在辨認物體時產生疑惑,特別是照射角度奇特,觀看物體也不是在正常的角度和位置,那麼平常很熟悉的物體,拍攝出來一看,突然一下子會變得很陌生。
- 光的照射角度
- 要改變物體的形象,便要改變光的照射方式。要隱蔽物體的圓弧度或深度,可用平射光。要使人對物體的體積和結構產生錯覺,就要用傾斜光和主體的投影來形成。
- 傾斜角度大的光,投影就拉得長,這投影可長到與產生投影的物體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比例,有時甚至投影會落到其他主體上面,歪曲了主體的形象。
- 傾斜光可以強調出主體的結構,但如果再繼續傾斜,陰影便會從下往上,將主體表面逐漸淹沒,在到達某一位置時,光剛好掠過主體表面,若表面不是很平,便會形成許多光點,傾斜光的特點之一便是常常能將不平的表面表現出來。
- 照片上光對主體照射的角度,往往會使人伴隨著產生很多有關拍攝時的聯想:
- 在黑暗的地方,光直接從頭頂照射下來,會使人聯想到光是通過上面的天窗直落下來的。
- 光從上照射下來,亮度大,反差強,會使人想到是用中午的陽光拍攝的。
- 低角度的光、水平光或比主體稍高的光,主體有相當長的投影,意味著是用下午光或日落光拍攝的,若是色溫較高,表現為紅色,就更會加強上面的聯想。
- 若在主體下面設置一具燈,會得到一個舞台腳燈的效果。
- 從下面漫射的光,與同上面漫射的同量的光相混合,將整個環境全部照明,會使人覺得主體處於雪景之中。
- 將一盞燈放在畫面上可見的窗子附近,即使燈光昏暗,也會令人覺得從窗子那兒發出的光十分強。
- 陰影效果
- 若要主體陰影強烈,可少用或不用輔助光,同時將有可能反射光的牆壁、天花板,或自己所穿的淺色衣服遮蔽。
- 要陰影邊緣模糊,可以將光源漫射;要陰影輪廓突出,可用幻燈機的投射燈按一定距離照射。要陰影輪廓模糊,用透明燈泡,將燈盡量拿離主體。要陰影輪廓突出,可以將投影落在半透明的平面,如無光澤的壓克力板或床單上,然後在另一邊拍取投影,自然,投影是反向的,但是陰影形象卻拍得很清楚。
- 整個畫面的亮部與暗部是否平衡,可以使用相機的觀景窗或對焦屏,把整個景像調離焦點,之後再來檢查亮部與暗部是否平衡得好。另外還有一個方法是,將眼睛半閉來觀察,這也可以把明暗兩部分區分開。
- 剪影式攝影照明
- 在這種攝影中,主體完全黑暗,襯以明亮或白色的背景。在佈光時,將燈光只照明背景,讓所有的光都避開主體,主體應放得離背景遠些,這樣可以儘量避免背景的照明光洩漏到主體上。
- 大部分剪影像都是側面像,因為只有側面才能更好表現輪廓。
- 具體的佈光,可以在背景兩端各放一具燈,但要作部分遮擋,以免照到主體。還有一個辦法是,將燈放在作為背景用的半透明的薄布幕或塑膠板後面,主體在這個背景的前面,拍攝時,作最低限度的曝光,以能印出純白色的背景為宜,這種做法形成的反差比較誇張,但還是比較自然。
- 拍攝小件物體的剪影像,可將主體放在玻璃上,然後在玻璃板下面將背景照亮,同樣注意不要照到主體,背景兩端可以各放一張黑色遮光片,使光的漫射減少到最低限度。
- 製造輪廓邊緣光
- 邊緣光在前面人像攝影中已提及過,是作為加強主體立體感並使影像更顯得生動的一種慣例的佈光法。把光從主體後面傾斜地照射,從而在主體邊緣形成一道明亮的光跡。
- 邊緣光可以應用於拍攝物件,如拍攝碗之類,將碗的邊緣用光鈎畫出來,也可以用於拍攝人物,使其形像周圍或其一邊帶上明亮的光圈。
- 表面越粗糙的物體,邊緣光就越寬,並呈漫射狀。例如頭髮便會產生暈光。光亮的平面則可能產生很細的反射光。
- 總的來說,要造成邊緣光就要將燈安排在主體後方並偏朝一邊,處於畫面之外,可以移動燈光,使之達到自己所要求的效果。除非有意安排,否則不應讓燈光照到主體其餘部分。可以放置黑布,將多餘的光吸收掉。
- 翳霧光(耀光)的處理
- 翳霧光是相機鏡頭形成的,常常出現在影像上,是處理比較麻煩的一種光。產生的原因是光在鏡頭組件之間或內部反射所造成的,新近的鏡頭都已有抗耀光的鍍膜處理,以促進光的透視,增強反差,使耀光減到最少,如果想要保留這種光,那就需要去找一些沒有鍍膜老鏡頭,像是一些M42的鏡頭。
- 如果翳霧光在畫面分佈均勻,可以帶來很好的效果,能給畫面蒙上一層薄霧,柔化整個畫面的色彩。若有燈光「漏」進畫面,效果也會很好。
- 暈光是畫面裡的明亮的光源周圍形成的漫射光環,它是由於射到底片的後平面然後又反射到前平面的感光乳劑形成的。但現在的底片都塗有防暈光劑,所以若要有意製造暈光,已相當困難。
- 晚上拍攝具有街燈的場面,會出現一些暈光。在室內,無罩電燈或是窗外照進的日光都會引起暈光。
- 畫面中的燈光
- 一般來說,要抑制翳霧光就要用鍍膜的鏡頭,檢查鏡頭是否乾淨,並用遮光罩來減少從周圍反射進鏡頭的光。若有意製造翳霧光,可以創造一種浪漫的、朦朧的氣氛,特別是畫面上的光源是蠟燭、火熖或是一般的室內電燈時,在鏡頭前加上塑膠片或玻璃片上塗有凡士林或其他類似的物質時,這種效果最為明顯。
- 另外的一種效果是可以使用 Cokin Star 濾鏡(如圖)來將明亮的光源或反射光擴展,呈現星狀或其他形狀,而又不嚴重影響畫面的其他部分,只要畫面中的燈光就光源本身,或是畫面中出現的反射光非常集中,就可以使用這種濾鏡來製造這種效果,至於一般主體上出現的光亮部分,並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 利用濾鏡來拍攝如下的照片:
- 水晶玻璃杯
- 水面上的波光潾潾
- 街燈的星芒
- 高色調和低色調
- 色調高的照片,主體色調範圍很窄,主要限於中灰到白色這個範圍,最多有一個小區域色調較暗,不會有真正的深色調出現。
- 高的色調效果與對光的控制、曝光和拍攝過程,以及最後印相的技術有密切關係。
- 首先,要減少色調範圍,就得選擇適當的主體。能產生高色調的主體本身就是中等或是明亮的色調佔支配地位,或者本身處於充滿了微粒反射的明亮環境中,這種環境對光能起過濾或漫射作用,限制了色調範圍。
- 高色調的處理方法常用於人像攝影中,表現主體的梳理得很好的頭髮或是表現雪膚金髮的女性,也應用來拍攝裸體人像。商業攝影,特別是廣告攝影中,也需要應用來強調商品的明亮色調。
- 作高色調的人像攝影時,主體周圍也需明亮,背景的照明,部份地應該比主體本身還強。
- 主體本身的照明也應該是無影的,光的亮度大,但是柔和,而且來自各方,來自上和下。大的照明範圍並不難,只要將所有的燈往後移離主體遠些,最後在相機位置擺放主燈光就行了。
- 最理想的是相機後是一面白牆。如果背面是白牆,可以用閃光燈在主體之後面向背景再閃亮一次,以消除任何陰影。但若有兩具閃光燈,兩具燈都應用來反射,安放位置應在相機鏡頭軸線兩邊,處於主體兩個側前端。
- 曝光應該充分。曝光越多,底片上的中等色調就越不突出。可以分別用不同的曝光拍攝幾張,選擇最易印製的一張用軟性紙印出。幻燈片的曝光就和一般攝影一樣重要,因為往後不可能再行修正。所以,不同情況曝光就要不一樣。習慣上,作高色調拍攝至少要讓一個區域(例如眼睛)的色調深暗一些,此外,除了主體本身焦點準確清晰外,其他部份一般都讓其模糊,給人一種虛無飄渺的藝術感覺。
- 低色調的處理方法,多少剛好相反。拍出的照片大部份是黑色和中等色調,明亮區較弱,以突出總的低色調效果。佈光時既要考慮主體造型色調效果要暗,而又要能將陰影中的細節表現出來。應該盡量避免將燈置放於主體前方,但同樣要避免直接的側面光形成太多陰影和太強的輪廓結構效果。拍攝低色調照片,主要是曝光要準確,既要使陰影部份能看到細節,又不能使明亮部份變得太過鮮明。最後,印相時,也需精密操作。
- 開式閃光
- 所謂開式閃光,就是將快門調至「B」快門,將快門打開,然後用手動的閃光燈閃光,最後再關閉快門,這種曝光方,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效果。這種方式,閃光燈完全獨立,與相機沒同步關係,閃光位置可按自己的需要安排。
- 若主體是靜止不動的,可以用一具閃光燈多次閃光。在夜晚,攝影者可以走進畫面,用閃光燈在主體前或主體後閃亮,使個別局部地方也能有照明效果,也可以朝向鏡頭閃光,以得到所需的翳霧光。
- 對於活動的主體,可以不必觸動相機,利用分次閃光,使曝光重複,得到重疊影像。特殊的頻閃燈裝置(如Nikon SB-80DX 的 FP 模式)可以將運動的主體動作,分解成一系列連續動作,這種方式拍出的照片,可以用來分析和研究快速的運動。
- 開式閃光必須在很暗的情況下拍攝。
- 幻燈機投射燈的應用
- 幻燈機因為燈光明亮,能將影像,或將一個陰影造型或圖案投射到主體之後的背景上。
- 如果在燈前置放如 COKIN 漸層鏡,便可以製造出光線在一個方向由明到暗的區域。
- 紅外閃光
- 紅外攝影需要使用紅外底片及紅外濾光鏡。使用紅外線照明,可以在黑暗中拍到動物或人而令被拍的動物或人察覺不到。
- 太陽光和鎢絲燈光可以作紅外攝影,但其他沒有連續光譜的光就不適合,如日光燈。
- 紅外底片的另一特點是色調表現特別,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普通黑白攝影不一樣。天空(雲例外)和水呈黑色,落葉和草地呈白色,針葉又呈黑色,而人的臉部除了眼睛卻呈灰白色。
- 光的偏振
- 如果光源類似從藍色的天空射來的太陽光一樣受到偏振,以90度角與太陽光線相交,在相機鏡頭再裝上偏光鏡,然後從明亮的主體表面直接或特殊反射過來的光便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消滅了這種反射光,不僅主體照明會均衡,而且色彩也會加強。
- 散佈在主體表面的光,失去了偏振特性,因此可以自由的通過相機上的偏光鏡到達底片,特別的反射光因為來自照明的燈光,仍保持偏振的特性,因而不能通過偏光鏡到達相機鏡頭,這樣就可以消除了主體的反光。
- 偏振光還可以用來表現需要突出的透明物質內的圖案,使帶晶體結構的主體產生不同的色彩和色調。(池裡的魚,往往因為水面的反光而看不清,如果使用偏光鏡將此反射光濾掉,就可以看清池裡的魚。)
- 因為偏光鏡會吸收掉部分的光,所以必須增加曝光,通常在兩檔以上,視偏光種類及廠牌而定。
第12章 日光和燈光的配合應用
不管室內室外,將燈光和日光結合起來使用,都有很多好處。裝上一具閃光燈的相機拍出的照片,單調一律,加用日光,便可避免這種現象。可以用閃光燈作主光,日光燈作輔助光,或者反過來,日光作主光,閃光燈作輔助光,兩種方式都可以充分利用日光的作用。
- 混合光源
- 日光(除了直射的陽光)是從面積廣泛的天空而來的漫射光源。在戶外,日光便是最佔優勢的頂光,由於照射角度範圍大,所以有一種錯覺,好像日光是從周圍而來的光源。在戶外,除非在直射的太陽光下,否則主體的明亮度看去很均勻。
- 當日光從窗外照進屋裡,照到室內的主體上,仍能保持柔和,不過也出現了一些直射光線的特徵。若房間內部本身不能有效的反光,那麼靠近窗戶的主體所得到的照明儘管柔和,但反差仍很大。要減少這種反差,就要在陰影的一面加人造光源來照明,這個輔助光應該和主光配合。也可以不用燈只將陽光經大面積的反射器反射作間接照明,但反光器必須非常靠近主體才會有效。
- 若主體離窗戶遠,日光從側面照射,那麼輔助光也應該從側面照射,燈要和照明的主體安排在同一水平面。
- 日光和燈光的色溫
- 在黑白攝影中,混合使用這種光源時,記住鎢絲燈光對底片的作用,比憑眼觀察到的要小一些,因此,若主體一側為從窗戶透進的陽光照明,準備用鎢絲燈對陰影補光,那就要多補一些光,憑眼看去已經足夠了,可以再增強一半。這樣在底片上的明亮和陰影兩部分之間的平衡,便會比較理想。
- 光源的色彩表現可以按照色溫來估計,色溫是對假想物體熱度的量度概念,這種熱度最終表現為放射某種特徵的光線。色溫升高,光的變化便從紅色,通過橙色,變到黃色、白色,最後變成藍色。這裡,熱和光之間的直接關係,換句話說也就是色溫,是用 K 來表示。例如中午日光的色溫是 5500 K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加熱東西,越加熱,顏色越顯得白或藍,色溫也就因此越高。
- 早晨和傍晚,日光變得較紅,若有經驗,就可以使用閃光燈加用濾色片來配合。
- 一般情況下,應該用適合於攝影現場光源的底片,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應用濾光鏡來校正不同的光源色彩。
- 多種光源照明
- 攝影時若有多種類型的光源,互相間的色溫相差又大,這種情況就比較麻煩了,因為無法選擇底片,也不能修正色溫的平衡,即使是負片底片,也不可能同時作兩個方向的修正。
- 閃光燈和日光混合使用問題不大,因兩者色溫差別不會構成大影響。若混合使用日光和鎢絲燈光,兩者在色彩上的表現差別就太明顯了。一般來說,只有按照佔優勢的光源來選擇底片。日光佔優勢,就採用日光型底片,鎢絲燈光照明的色彩就顯得暖一些。若是鎢絲燈光佔優勢則用燈光型底片,不過,日光照明的部分便會呈現藍色。若日光是從窗戶透進的,強度不大,則影響不會很大。這裡敘述的內容,使用數位相機在選擇色溫時,道理亦同。
- 若各種光源亮度均勻,無法判斷光源優勢,那就只能按照自己的愛好選擇底片了。使用日光型底片,照片上一些地方的色彩會顯出「暖」的傾向,若是使用燈光型底片,照片上一些地方的色彩看去就會覺得「冷」一些。
- 如果需要用同一卷幻燈片在日光下拍攝又在燈光下拍攝,那麼應該選擇高速燈光型的底片,在日光下拍攝時,鏡頭前加 85B 濾鏡。
- 上述是使用傳統相機加底片,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使用數位相機,那就方便多了,直接利用相機的功能表,選擇適當的色溫即可。若是使用 RAW 拍攝,甚至可以不管色溫的設定,可以拿到影像軟體中再來調整即可。
第13章 光量和曝光控制
在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的情況下,底片都能夠感應出好的像和印得出好照片,這種能稱為寬容度。
- 底片的寬容度
- 負片底片,無論彩色或黑白的,寬容度比正片大,特別是允許的過度曝光的範圍較大。
- 對負片而言,可以放大一檔光圈來表現更多的陰影部份的細節,而且不會因此使明亮部份曝光過度。若是用正片,那麼在陰影部份表現出了較多的細節,便會引致明亮部份曝光過度,色彩和細節都會消失。
- 如果反差太大,使底片各部份明暗度不均勻協調,那就要增大陰影區的照明度,但不要將造型燈光移到主體前,應該將照射陰影的燈或反射器移近主體。
- 若照射主體的光剛好足夠時,要力圖使光的反差小,不要讓陰影過深。對於負片,即使減少一檔光圈,也不會看不見細節,對於正片,曝光稍為不足,便會增高色彩的濃度。正片用拍攝反差小的主體所允許的曝光不足範圍很小,記住使用正片時,曝光必須比較準確。一般來說,負片用起來要方便得多。
- 影像色彩厚度
- 懂得了如何控制曝光和光的反差來調節底片的色調之後,就應該考慮怎樣才能表現出更好的色調。若主體色調比較特殊,譬如說為中灰色,底片的曝光就要能使主體影像表現出同樣的灰色,否則色調的表現就不真實。
- 中灰色的主體,在正片或照片的色彩,會表現出相當的彩色厚度。
- 為了避免測光表顯示的數據在整個明亮和整較暗的情況下產生誤差,就要利用相機的光圈設備調節補償。場景明亮,可以增加曝光量,例如將光圈調大一檔,若場景黑暗,可以減少曝光量,將光圈調小一檔或半檔。
- 曝光值的測定
- 另一個測光的辦法是將測光表放在主體中等色調的部位測取曝光值。所謂的中等色調,就是處於主體最明亮部份和最黑暗部份中間的不明不暗的色調,這一部份的範圍要大到能夠使測光準確。
- 也可以在主體放一張18%的灰卡,然後相機的測光表(反射式)測取這張卡的曝光值。更準確的方法是使用測光表的入射式測光,將測光表放在主體旁,測光球對準相機,測出曝光值,因為這是測量從相機處射來的光,所以拍出的照片影像厚度會和主體一致。
- 長時間的曝光
- 曝光時所依循的一般規律是,只要光的強度和曝光時間的乘積不變,曝光就會一致。但這一規律未能顧及底片在光度不強時感光能力比正常光度下弱得多,不採取別的補償辦法,照片便會曝光不足。
- 曝光的效果隨底片速度而異,不過只要曝光時間超過一秒,上面提到的光圈和快門的反比規律就不適用了。這種情況下,就要增曝光。一般來說 ASA 100 時,曝光每超過一秒時要增加一秒,曝光超過8秒時,則要增加8秒;ASA 200 時,曝光每超過一秒時要增加一秒,曝光超過8秒時,則要增加12秒。
- 閃光燈及其指數(GN值)
- 用閃光燈攝影時,為了曝光正確,鏡頭光圈的調整取決於閃光燈功率、所用底片速度、以及閃光燈與主體的距離,為了在攝影時計算快捷方便,閃燈裝置一般都註明了使用一定速度底片時,閃光燈相應功率,該指數是使用一定速度的底片時與鏡頭光圈和閃光燈與主體距離的乘積。
- 決定了拍攝距離,要調節出正確的光圈,就用燈上所標示指數除以閃燈到主體的距離(不是相機到主體的距離)。
- 只要選擇的距離和光圈的組合不變,或者近於相同指數,那麼對底片的曝光便會正確。
- 可以從用於某個速度底片的GN值,求出用於其他速度底片的相當的GN值。例如GN值乘以1.4就適宜兩倍速度的底片,乘2 便適宜四倍速度的底片。
- 閃光燈 A 模式的應用
- 在閃光燈的 A 模式下,能根據不同距離自動控制閃光射到主體的光量,不必再根據指數計算。
- 由於 A 模式下是閃燈根據主體反射回來的光量來控制曝光時間,當然也就受到了主體前拍攝場景的光量的影響,當感光器接受的光量足夠所用底片速度和所用光圈作正確曝光時,便會自動切斷閃光燈。
- 有些閃光燈可以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光圈,這樣就可以在畫面景深上有所選擇。
- 光圈調在最大時,可以使閃光燈在允許的最大拍攝距離拍攝。在背景深度大,希望照片也有很好的景深時,光圈的調整則剛好相反,不過,距離越大,調焦的意義越是不關緊要,實際上,景深也就越大。
- 若使用多具閃光燈,用手動控制曝光最容易。將閃光燈調節為手動,根據距離和用作主光的閃光燈指數,算出所需光圈。另作輔助光用的閃光燈按兩倍距離放置,也可以選用指數較低的閃光燈。
- 閃光燈測光表
- 閃光燈測光表用來測量閃光燈的閃光,在主體位置測取數據,決定曝光值。Sekonic L-518即有這項功能,還可以無線測量,所以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第14章 拍攝困難較多的情況
安排光來照明主體或拍攝場景,這是攝影所需要的,但這些光除給攝影者帶來好處外,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事先不易察覺的問題,特別是佈光者不能明確光的實際攝影效果時,常常會出現不少的佈光困難。解決的辦法是不斷取得經驗,不可能拍第一卷底片就會取得佈光的訣竅。有時甚至需要花上幾年時間才會準確佈光,才能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得到較好的效果。
- 燈光太多太雜
- 每具燈都應在真正需要時才應用。不能因為自己有四具燈,便每次攝影四具燈都用上。應該先用一具燈作主燈,檢查陰影效果,然後調節燈光,變更燈光造成的形象,直至理想為止。再觀察一下,看看是需要反差大些,還是需要對陰影部分補光,若是需要補光,就安置輔助燈增強陰影部分的亮度,注意燈光要調節好,不要出現在陰影部份,有的地方補到光,有的地方沒有補到光的現象,應讓輔助光盡量柔和。若是拍攝人像,還應盡量設法避免眼球上出現第二個光斑。
- 背景若需要佈置一具燈光,注意不要讓光線射入鏡頭,也不要造成大量反射,破壞主體輪廓造型。如果非常需要,才加用邊緣光,否則看去會極不自然。
- 光量的掌握
- 使用很多具燈大量照明拍出的照片,反會使人覺得燈光少,照明不足,所以,應該注意燈光效果,而不是燈光的光量。
- 持續性的光線太強,主體便成了主要的受害者。被拍攝的人物會被強烈的光線刺得睜不開眼,表現出緊張的表情。畫面中的植物呈枯萎狀,動物會漂移不定,似乎要把陰影當作庇護所,有水份的主體看去會覺乾涸,只不過一層油脂似的表皮造成一個有水份的外觀。
- 如果光線太強,不應使用太大的光圈,否則主體在底片上聚焦不清楚,無法區分層次。也得不到一個焦點之外的背景。因此大太陽下的拍攝,不應使用最大光圈來拍攝。
- 也有補救的辦法來降低光的強度,可以在鏡頭加用 ND 鏡,如果沒有,偏光鏡也可拿來用,大約可以降個兩檔。
- 光的強弱控制
- 主體是人物,則柔和光線較強烈光線好,主體是男性,光線可強烈一些,但不能過度。不要想方設法的去消除頸部所有的陰影,邊緣光要控制在一邊,同樣不能太過份,要顯得自然。
- 有時,地方太小,燈光怎麼安放都不恰當,可以考慮用恰當的鏡子來反射。
- 注意不能讓主體照明光太弱,否則難於拍出效果好的照片。
- 光線太弱的處理
- 光線太弱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不能延長曝光時間和增大光圈,就要將照明燈移近主體或將主體移近照明燈,缺點是會產生照明不均勻和出現熱點(Hot Spot),此外,照明距離短了,照明範圍也縮小了。如有可能,最好是改用功率大的燈光照明,或是改用速度高的底片,再就是增加照明燈,但注意不要造成雙影。
- 主體反射光的處理
- 主體反光,會令拍出的照片色彩不自然。
- 只有在反射光破壞主體形象,使主體不能正確顯現時,才需考慮避免和消除。
- 例如拍攝帶有玻璃的𣗳櫃,玻璃對燈光的反射有可能產生霧斑,以致無法看到細節,這時可以將燈光往一邊稍微移動,反射光就可能消失。首先調節燈光,不行才調節相機或主體的位置。
- 有時,反射光是由在攝影中並無照明功能的燈光引起的。如果窗戶光不必要,就將窗簾拉上。有些反光體也應視需要移開或變動其位置,此類反光體諸如鏡子、光亮的傢俱、電視機、牆上玻璃畫框以及其他裝飾品等等。
- 光亮的主體可以噴塗防反光物,但這只能是最後的辦法,而且必須做得細緻精確,既要能消除炫目的光,又要能保持主體光亮的表象。在反光來自主體本身時,可以用上述方法,例如拍攝銀器和其他一些光亮的金屬物體。(臨時想到,家裡有殺蟲劑,不知是否可以用來消除反光,這點可以來試試看。)
- 拍攝現場煙霧濃密的處理
- 可以將背景弄暗,表現出煙霧中的光來,強調煙霧的存在(在拍山景時,山上起霧的景像,如果想表現出來,當然不可能把背景弄暗,這時取景的角度就很重要了,可以找到一個較暗的山景來當背景以襯托出山在虛無飄渺中)。還可以製造煙霧來誇張煙霧的效果。
對於攝影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主要問題是了解它的性能和特徵,使其適應拍攝場景的需要,應盡量透過相機來觀察光的效果。
總算把書中自認的重點文字以十指並用的倉頡輸入完畢,現在倉頡又變得非常熟練了。接下來要花不少時間繪圖及拍攝實作。繪圖的部分,如燈光的擺設,原書的圖覺得蠻簡略的,如果只是省時當然直接掃描即可,但為了給自己一點挑戰,所以想要使用 Google Sketchup 來畫出。由於它是易學易用的 3D 軟體,加上又免費,之前的文章已提及並用過,現在想更深入應用這個軟體,給自己一個目標來做。加上網路上已有許多人做好的物件可以使用,所以不用花太多心思,應該就可以完成自己想要的圖(3D的喔!),或許等熟練了及有空時,再把心得記錄下來放到這裡。
至於實作拍攝,這才是重頭戲,借由實作才能將本書內容加以吸收消化,因此這個部分會是很緩慢的過程,所以就慢慢來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