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斗杓東指(2025)

Nikon Zf +星曜 50 mm F0.95;F0.95 ISO 800 6 秒

斗柄指向東方,表示春季來臨。《老殘遊記》第12回:「歲月如流,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了。」

註:能夠拍到北斗七星表示相機面對北方,右邊就是東方,照片中的斗杓指向右邊,所以「斗杓東指」。因為在光圈 F 0.95 下會不夠銳利,反而讓亮星變得更明顯。可惜這支星曜 50 mm F0.95鏡頭在邊緣彗星像差很嚴重,拍人像就不錯了。下次要帶更廣角的 Nikon AFS 17-35mm F2.8 , 用 17mm 來拍就能有更多的天空。

2025.03.26~2025.03.27 清境莫妮卡工坊

拍攝器材:

  • Luke 的休閒筆記: Kenko Skymemo S 攝星儀:冰了許久,這次派上用場,它的另一種用法—-縮時攝影。(拍縮時,用一般的三腳架即可,但只能固定視野,例如:「夜想曲」- 尼康夜神58/F0.95評測 - LINKS | Nikon | NIKKOR Z 58mm f/0.95 S Noct - YouTube 2:26 處的星空縮時即是固定角度拍攝。但若使用 Kenko Skymemo S 攝星儀,如上圖的擺放,能夠在拍縮時時還一邊轉動,就不會讓影片太單調。
  • 行動電源:
    • 飛樂 Discover 15000 mAh 行動電源接除霧帶,山上水氣重,拍縮時需要長時間,避免鏡頭結露。
    • 小米 10000 mAh 行動電源接 Nikon Zf 邊充邊拍應該就能足夠應付。
    • ASUS 10500 mAh 行動電源接 Kenko Skymemo S 攝星儀(需要 Macro USB -USB-A 的線材,不是 Micro-USB)。

拍攝:

  • 雖然在家裡已測試過小米 10000 mAh 行動電源接 Nikon Zf 邊充邊拍沒問題,但測試時用的是USB-C 對 USB-C 連接線,想說拍縮時會把電用光,所以也帶了變壓器(USB-A 座),沒想太多,就只帶了USB-A對 USB-C 連接線。沒想到這就出了問題,小米 10000 mAh 行動電源有USB-A及 USB-C兩個輸出,USB-A 的輸出只有 2.4A(12W),不能用來讓 Nikon Zf 邊充邊拍,只有 USB-C 的輸出為 3A(15W)才可以,如下圖:

  • 既然無法邊充邊拍,只能用一顆滿電的電池來拍縮時,因此把間隔從 15 秒改成 30 秒,拍攝時間改為三小時,每秒幅數從 60 改為 24 ,所以拍攝好的縮時影片在 FinalCut 再放慢一倍速度,才會出現抖動的現象(影片最後拍到獵戶座,然後又有雲,最好看,可惜太短了):

  • 行動電源的失誤雖然會讓影片的幅數不夠,最主要還是因為地點的問題,民宿海拔不夠高(約 1500m),拍縮時要帶地景,但地面附近光害太嚴重,後製時已降低整體的曝光,還是影響很大(影片拍攝的參數: F0.95 ISO 800 曝光 6 秒)。
  • 因為懶,沒帶水平儀,所以 Kenko Skymemo S 攝星儀的旋轉面沒調到水平,雖然自由雲台可以把相機調在水平(相機的電子水平儀),所以相機的移動不在水平面上,讓影片畫面看起來怪怪的。
  • Kenko Skymemo S 攝星儀的旋轉速度調在 2X(兩倍地球自轉速度),似乎太快了,下次改成與地球自轉速度相同即可。
  • 星空縮時 - YouTube 其實只拍了兩個小時半,提前中斷,留下一點電,再拍了幾張:
  • 獵戶座:

  • 船帆座:


  • 巨蟹座(M44):


開拍縮時前,趁天色未暗,拍了幾張民宿前的景色,再利用 Affinity Photo 接成全景圖:

  • 由於空氣中的霧霾還蠻嚴重,好在 Affinity Photo 有 Haze Removal…的功能,簡單一個步驟就讓原先「霧霧」的照片變成乾淨又銳利的影像(前面星空的照片也做過這個步驟):

  • 隔天 Check-Out 後,到埔里的亞卓簡單吃了午餐(上第一道菜時的照片):

  • 順便去訪友,友人對台灣的山岳很有研究,把民宿的全景照片給他看, 山峯名稱馬上辨識出來: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老器材新用法:以 YAMAHA RX-V371 + Macmini 2011 + Kodi 打造家庭影音媒體中心

2025年3月25日

只能說—早該換電視了

相繼寫了:Luke 的休閒筆記: 到底要升級那款 NAS呢? 、Luke 的休閒筆記: 最佳背景音樂播放器:Mac mini 2011 及 Luke 的休閒筆記: Raspberry Pi 4 變身 Android TV Box 後,就在昨天新購萬元有找的 Xiaomi 智慧顯示器 A 2025 55型 4K(雖說萬元有找,但因為要壁掛,還需安裝費 NT$1000 :一般固定型 500,伸縮型 1000),一個家庭影音媒體中心就「近乎」完美了


在使用老舊的 42吋 Vizio 電視看對於影片的字幕越看越吃力的情況下(即使把壁掛的伸縮臂拉到最長),看到這台 55 吋的小米電視萬元有找(也不必是 mini LED 或 QLED,一定都比老舊的 Vizio 電視好,其實買 65 吋或 75 吋更佳,但如上圖,客廳不夠大啊!),終於還是決定換了。

  • 電視安裝好了之後,第一步就是登入自己的 Google 帳號
  • 安裝晴天 app :
    1. 根據這支影片:Google TV 如何安装第三方App应用 - YouTube 啟用開發者模式
    2. 把下載的安裝晴天 app 放到隨身碟中,插入小米電視的 USB 2.0 插座裡
    3. 開啟小米電視裡已安裝好的「高清播放器」(不必另下載檔案管理 app
    4. 安裝時要開啟各項權限,然後就安裝成功了。
      註:後來看到小米電視內附有一支「電視管家」app,似乎不必打開開發者模式就可以直接安裝,但因為已安裝好,就沒有測試。
  • 安裝好的晴天 app,比起 Luke 的休閒筆記: Raspberry Pi 4 變身 Android TV Box 實在太順了,不管是直播或播放影片都非常順暢,沒有卡頓的現象,也不用再硬解、軟解那樣改來改去,用小米電視附的藍芽遙控器遙控起也非常順手。
  • 小米電視有一個光纖輸出,接到 YAMAHA RX-V371 ,利用小米電視裡的 Google TV,直接播放 YouTube Music 的播放選單,就可以取代 Luke 的休閒筆記: 最佳背景音樂播放器:Mac mini 2011 裡的 Mac mini 2011,只是電視得一直開著,所以只當成背景音樂播放器時, Mac mini 2011 還有留著的必要。
  • 因為小米電視的光纖輸出己接到 YAMAHA RX-V371 ,所以看一些高畫質有 DTS 音效的影片,也能從 YAMAHA RX-V371 的 5.1 聲道播出,真是聲色俱佳。
  • 播放 Synology NAS 裡的影片(含 4K 影片,若使用 Mac mini 2011 就不夠力
    1. 使用內附的「高清播放器」無法讀取區網內 NAS
    2. 搜尋後竟然找到了 「DS Video」app,安裝後登入 NAS 帳號(在區網內會找到 DLNA 、UPD 及 SMB 的 Synology NAS,要選 SMB 的連接,另外兩個雖然也可播放影片,但是外掛的字幕檔 MX Player 無法讀到 ),要播放含有 DTS 音軌的影片時會建議使用第三方播放器: MX Player ,就可以順利播放了。有個小缺點就是快轉時無法定位到想要位置,還有個可能是還沒設定好的關係,以致於沒有記錄目前的播放位置,每次都要重頭播放,有點困擾。不透過 「DS Video」app,直接使用 MX Player 播放區網內 NAS 的影片,快轉、記錄播放位置等問題都沒有了。所以 「DS Video」app 解除安裝。
    3. 記得曾經在 PlayStore 買過 MX Player Pro ,在電視上無法直接安裝,到電腦端進入 PlayStore 指定安裝到小米電視裡的 Google TV,以為會更佳,結果一測試,有 DTS 音軌的影片竟然無法播,一查才知賣錢的 MX Player Pro 需要有 DTS 授權,所以拿掉,反而免費版的 MX Player 沒有這個問題。
    4. 安裝 VLC :NAS 裡的影片可以播放,有 DTS 音軌的影片也沒問題,字幕也沒問題,似乎是最佳的播放器。測試了幾部的播放,還是發現有問題,有些外掛字幕會亂碼,但電腦端的 VLC 沒問題,嚐試找改編碼的地方卻又沒有,雖然提供有字幕下載的功能,但找到的字幕都是英文或其他非中文的語言,而字幕源又無法更改。
    5. 一律用 MX Player 播放,VLC 暫且先留著,過一陣子實在都用不到時再來解除安裝。
    6. 也找到 Kodi ,還未測試。

2024年9月18日

研究了許久,手機端的 Official Kodi Remote app 雖然可以把歌曲一首首加入佇列( iPhone 才行,Android 不行),久了,還是蠻累的,最後的解決辦法是到 Mac mini 2018 上,在 YouTube 附加元件選擇一個播放選單,按滑鼠右鍵,從選單中選擇「全部播放」,這樣就能把選單中的所有歌曲自動加入佇列並自動播放,還能選隨機播放。(本來 Mac mini 2018 安裝好 Linux + Kodi 後就拔掉鍵盤及滑鼠,現在只好滑鼠常掛著了
  • YouTube Music 有許多不錯現成的播放選單,不能直接儲到媒體庫,YouTube 附加元件會看不到,需要另外儲存到自設的播放選單才可以。

2024年9月11日

手機從 iPhone 15 Plus 換成 Motorola Razr 50 Ultra 後,一些 app 的設定最後也來到 Android 版的 Official Kodi Remote,晚上得個空將其設定好,順便再 Run 一下  Kodi 的 YouTube 附加元件,還是不行,接著測試 WOL(網路喚醒),可以讓 Mac mini 2011 進入睡眠但無法叫醒,試了幾次都一樣,只好把當成時鐘的  iPhone 8 拿來測試( iPhone 15 Plus 女王接收了), WOL 睡眠或喚醒都沒問題,再試了一下  Kodi 的 YouTube 附加元件,竟然可以用了!!!而且透過 HDMI 的輸出到 YAMAHA RX-V371 聲音清晰厚實,不像之前用流媒體播放器透過 AirPlay 那樣有氣無力,除了手機端(使用 YouTube Music)的音量調到最大,YAMAHA RX-V371 這邊的音量調到 32 dB 才能驅動超重低音喇叭,而現在使用 Kodi 的 YouTube 附加元件播同樣的影片,YAMAHA RX-V371 這邊的音量調到 42 dB,手機端 Official Kodi Remote 的音量控制在約 50% 左右,就能驅動超重低音喇叭,音量不能再大,不然鄰居要來敲門了。
不曉得是否因為訂閱 YouTube Premium 的關係,現在 Kodi 的 YouTube 附加元件又可以用了,只是 Android 版的 Official Kodi Remote 問題不少,除了只能睡眠不能喚醒外,最重要的佇列功能沒有作用,這樣要播放一整天的背景音樂就沒辦法了,好在 iPhone 8 的 Official Kodi Remote 都沒問題。

2024年8月26日

設定好在 Kodi 的 YouTube 後,能夠播放自己帳號裡的播放選單,快快樂樂用了一個星期,沒有動到任何設定的情況下,今天突然就不能播了,點選播放選單,可以看到已設的選單,欲在進入某個選單時(任一個都一樣),就會出現錯誤訊息,試了各種辦法都不行(即使訂閱了 YouTube 也一樣),只好放棄,再把 wifi音频播放器dlna网络流媒体音乐盒蓝牙airplay音频接收器光纤-淘宝网 拿過來使用,使用YouTube 或 Spotify  串流播放,當成一整天的背景音樂播放,至於 Macmini 2011 + Kodi 只好用在播放 NAS 影音專用。
註:Kodi 雖然有 AirPlay 的服務,但電視關掉的情形下,播放音樂約 5-10 鐘就會中斷,無法解決,只好放棄 Kodi 來串流音樂

2024年8月17日

前言

本來只是想把老舊的 Qnap TS-212 升級為四硬碟的 NAS 而已,為了物盡其用,利用閒置許久的外接硬碟加上淘寶買四盤位準系統天鋇 WTR-PRO ,要以花最少的錢來達成:Luke 的休閒筆記: 到底要升級那款 NAS呢?,沒想到這一陣子搞下來,一步一步變成打造出一個家庭影音媒體中心:


都是老舊的設備,但 YAMAHA RX-V371 卻讓人驚訝,雖然只有 5.1 ,對於老舊的公寓鋪設磁磚的客廳,夠用了。在設置的過程中它竟然還能跟得上時代的進步,無縫接軌。

Macmini 2011 (8G Ram 512G SSD)則是在Mac OS X 無法升級後,系統整個換成 Linux Mint 後,的確效能增加不少,但受限於硬體規格,無法流𣈱播放 4K 影片,加上掛在牆上當成裝飾品的 Vizio 電視也只有 1080P ,在不換電腦、電視下,播放 4K 影片只能放棄。(註:接線方式是 Macmini 2011 的 HDMI output 到 YAMAHA RX-V371 的四個 HDMI 之一,一個 HDMI output 到電視

其實打造這個家庭影音媒體中心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一個不成功的虛擬機。在淘寶買的四盤位準系統天鋇 WTR-PRO 能夠播放 4K 影片(甚至還能三屏),想說如果能像之前開一個虛擬機安裝 Home Assistant 一樣,就把 Raspberry Pi 4 空出來變成天文攝影專用,是否也能再裝個 Linux + Kodi 虛擬機,然後就可以拿掉 Macmini 2011 ,把天鋇 WTR-PRO 移到 YAMAHA RX-V371 旁邊,老舊的 Vizio 42 吋 1080P 就可以升級 4K 電視了,但在數天的心神耗費後,最終在問了文心一言後才知道虛擬機不行:大多数虚拟化解决方案并不支持将虚拟机的图形输出直接映射到物理HDMI端口。」 現在 Virtual Machine Manager 多了一個虛擬機:

灌的是 Ubuntu 24.04 LTS,好不容易安裝好,捨不得刪掉,先留著,搞不好那天還會用到:

所以 4K 電視不用買了!!

2024.08.19 補註:
後來想到,好像可以在天鋇 WTR-PRO 先裝 Windows + Kodi,然後再開虛擬機裝 Synology NAS ,這樣或許就可以把 WTR-PRO 接音響及電視,利用 Windows + Kodi 播放 NAS 裡的影音檔。可惜 NAS 已裝好運作好一陣子了,裡面已裝了 4T多的資料及花了不少心血的設定,要重新來過應該是不可能了。

本來在買了 wifi音频播放器dlna网络流媒体音乐盒蓝牙airplay音频接收器光纤-淘宝网 後應該就可以了,支援 AirPlay 可以將 Soptify 串流給 YAMAHA RX-V371 播放;也有 DLNA ,也可以播放 NAS 裡的音樂,為了影片的播放,詢問了 ChatGPT 才知道了 Kodi,幾天下來總算搞定,而原先預備淘汰掉 ONIX A120 MKII + 多買的流媒體播放器及一對 SONY Speaker 就轉移到書房裡,專門用來播放 Spotify 用。(註: Spotify 也可以串流到 Kodi 播放,但始終搞不定電視關掉後,播放不到半小時就會中斷,電視打開才能再重播放。只聽音樂,電視不需要打開,浪費電。直到解決了 YouTube 附加元件在 Kodi 能夠登入及執行後,播放 YouTube 的音樂影片不會中斷,這個問題才算解決。

現在這個 YAMAHA RX-V371 + Macmini 2011 + Kodi 打造的家庭影音媒體中心:

  1. Rega Planet CD Player 播放原版 CD
  2. YAMAHA RX V371 是收音擴大機,內含 Tuner ,接上社區的數位電視共同天線,訊號竟然非常好,懶得再動其他器材時,當成背景音樂,這個最方便,聽電台嘛!就是廣告多了點,雖然 Kodi 也有世界各國的電台附加元件,但聽有廣告的 FM 電台才有 Local 的感覺 XD
  3. Kodi :在解決了 YouTube On Kodi 後(這個最難搞定,後面會把心得筆記下來)及網路喚醒後,這個影音中心才算完備(只是符合個人的需求,每個人的需求不同,但 Kodi 豐富的附加元件應該可以滿足各種不同需求

    • 用手機遙控(下載免費的 Official Kodi app),可以播放及管理 NAS 裡的音樂、相片、影片,還能在不用時讓 Macmini 2011 待機及喚醒(需要有線網路才能網路喚醒) 。
    • 可以開啟 AirPlay 服務,Spotify 也能串流到 YAMAHA RX-V371 播放(Kodi 的 AirPlay 服務有說明對於 iOS 9 以上的iPhone 只能串流音樂,影片不行
    • YouTube On Kodi :設定過程非常複雜,一旦成功後,以 Gmail 帳號登入,即能把平常在電腦、手機、平板看 YouTube 轉移過來,且可透過 Official Kodi app 來遙控。大部分時間用來播放音樂影片(可先加入播放選單)當成背景音樂,電視關掉也不會中斷,偷偷地小聲說:沒有廣告
    • 以上的需求對自己而言就夠了,至於追劇看影片,安裝附加元件也能達成,這個部分就要各顯神通,自己就不費神去搞了,一個 YouTube 其實都看不完了。

YouTube On Kodi 設定

過程實在複雜,搞了幾天才搞定,癈話不多說,直接開始:

  1. 先按照這篇文章:如何取得 Youtube API 金鑰 | 不只是工程師 - Teddy 取得 Youtube API 金鑰 (原先以為有 API 金鑰就可以了,試了無數次都不行,差點都要放棄了
  2. 不要離開 Google Cloud Console 頁面,再按篇這篇文章(英文):How to Install YouTube Kodi Add-on? Here Is a Guide! - MiniTool,建立 OAuth 用戶端:

  3. 如果能按照上述的步驟就能搞定,那難度還不算高。當然還是不行的,經過多次嚐試,也是幾乎都快要放棄才再試出來。需要在建立的應用程式(這個例子的名稱是 kodiyoutubeaddon,可以自己訂),增加測試使用者,如下圖,就輸入自己完整的 Gmail 即可(目前只加了一個,應該也可以輸入所有家庭成員的 Gmail ,@後面的也要輸入

  4. 再按篇這篇文章(英文):How to Install YouTube Kodi Add-on? Here Is a Guide! - MiniTool的步驟 23. 24. 輸入 API Key, API ID, and API Secret (由於 Macmini 2011 灌了 Linux Mint,不支援 Wayland ,無法 Copy/Paste ,輸入這些實在痛苦,輸入完眼睛都花了

  5. 如果再繼續按文章的步驟 26.—33. ,登入時需要輸入兩次 authorization code ,第一次輸完後沒問題,第二個 authorization code 輸入後才會有問題。自己就是卡在這裡,試了無數次,又去檢查三個令人眼花瞭亂的 API Key, API ID, and API Secret 到底有沒有輸入錯誤。而文章步驟 34. 又找不到,又是一次放棄的念頭產生。後來才想到是不是在自己建立的專案要加個測試使用者,報著試試看的心情加了一個自己的 Gmail 帳號(如步驟 3. 的圖),加了後重覆前述文章的步驟 26.—33 還是不行,又試了無數次,這才想到在 Kodi 加個使用者:

  6. 增加的使用者就是在 Google 創建的專案裡增加的測試使用者(Gmail @後面不用輸入)。(註:看到畫面選單有個「切換使用者」,應該是加入多個使用者後可以任意切換到不同使用者的YouTube 頻道,擁有不同的專屬播放選單、訂閱頻道,只是手機沒法做這樣的切換。當然,要多個使用者,也必須在Google 創建的專案裡增加多個測試使用者。
  7. 使用者加入後,再次去執行文章的步驟 26.—33, 兩次的 authorization code 驗證就能成功:

  8. 英文文章的步驟 23. 如果不懂如何進入設定畫面,可以在附加元件找到安裝的 YouTube,用滑鼠右鍵在上面點選,從選單選「系統設定」:

  9. 「系統設定」要在專家模式(點選紅圈,會在基本、標準、進階、專家模式切換)下才能做更細的調整:


  10. 現在可以用手機安裝的 Official Kodi Remote(一定要是這個名稱,其他都不是) app 來播放了。聽累了也可以按手機的電源圖示,選「待機」(選「休眠」不行),Mac mini 2011 的休眠燈開始閃爍,系統進入待機。再按電源圖示選網路喚醒,怎麼就叫不醒呢?
  11. 問了 ChatGPT 確認 Mac mini 2011 支援網路喚醒,按照所教的啟用 magic packet 模式的 WoL ,結果還是無法叫醒。 ChatGPT 沒有教的,自己試出來的,要能夠喚醒 Mac mini 2011 ,必須在手機的「修改Kodi服务器」輸入 Mac mini 2011 的 MAC Address :

  12. 再附上一些 Kodi 設定讓 YouTube 附加元件播放音樂影片時,關掉電視播放不會中斷:

  13. 在 YouTube 播放的影片進入設定選單,選「音訊設定」:

  14. 選「允許直通輸出」:

重拾底片機--Nikon F100

2025年3月25日

總算把一卷底片拍完,以 Medalight LP-200 看片機來翻拍底片,找到兩片 L 型鐵片,剛好可以用來固定底片:


Nikon Zf + 唯卓微距接寫環(Luke 的休閒筆記: Nikon Z6 便宜的微距解決方案) + 24-70mm F4 來翻拍,底片翻拍好後,順便用幻燈片測試一下 Nikon 的 Pixel Shift :

  • 過程有點麻煩,拍好後還需在 NX Studio 合併( 說實在 NX Studio 在 Mac 下實在不好用,也可能是自己用不習慣
  • Pixel Shift 可以增加影像的解析度,但畫質會變「軟」(下圖左,下圖右為單張 Raw,兩者都未經過任何調整)所以除非要裁圖, Pixel Shift 是沒什麼必要的:

再多翻拍了幾張(為單張 Raw,沒有 Pixel Shift) :
  • 大安溪峽谷:

  • 大安溪峽谷:上圖再經過如下文的曲線調整,比較討喜也比較像數位

  • 三仙台:

  • 已經當天使多年的狗女兒:


  • 鳶嘴蹤走稍來:



2024年10月19日
看到這支影片:Converting Your DSLR Film Scans with RawTherapee 5.9 - YouTube ,軟件可以在這裡下載:RawTherapee - RawTherapee v5.9

不過,看完整支影片的說明,還是之前的 Invert Negatives and Remove Dust with One Click - YouTube 最簡單,一鍵搞定!但對於沒有 Affinity Photo 的人或許可以考慮用用看。

2024年10月05日

在看了許多 Youtuber 的底片自沖教學影片後,真會有股衝動也在家裡搞個暗房自沖(就買個暗袋、沖片罐、藥水,不必真要有個「暗房」空間):

2024年10月03日

雖然一卷底片還沒拍完,趁著颱風假來練習如何以 Medalight LP-200 看片機翻拍底片。由於古早時拍攝的底片放在儲藏室的最深處,要翻箱倒櫃太麻煩,就用放在防潮櫃裡的幻燈片測試:

  • Nikon Z6 + NIKKOR Z 24-70mm f/4 S + 唯卓 DG-Z extension Tube 12mm+24mm
  • 使用自訂白平衡,先對著燈箱測出白平衡,然後以所測的色溫來翻拍。
  • 唯卓 DG-Z extension Tube 12mm+24mm = 36mm ,焦距 70mm,可以讓幻燈片充滿整個畫面,手動放大對焦,接上電子快門線拍攝。 

  • 進入 Affinity Photo 後,原以為幻片燈擺久的關係,變形了(藍框),後才發現原來要把 Lens Correction (紅框)不勾選才行:

  • Lens Correction (紅框)不勾選後就正常了:

    至於負片的翻拍,上網做了功課,最後找到一個又快又簡單且能得正確色彩的方法Mac 下使用 Affinity Photo ):
  • Invert Negatives and Remove Dust with One Click - YouTube 影片下方有作者提供的 Github 連結
  • 由於沒有負片可以測試,就用作者提供的 Example.tif 來測試
    • 安裝好給 Affinity Photo 用的 Macro 後,讀入範例影像:

    • 執行 Signynt’s Film Inversion (因為是用數位相機翻拍,要選這個;有 IR 的那個 Macro 是給使用底片掃描器用的,可以做到連底片上的塵點一併去除

  • 用數位相機翻拍,在 Mac 下要先安裝好 Signynt’s Darkroom Shortcut.workflow ,拍攝時格式選 RAW,然後就可以在 Finder 下直接把 RAW 檔轉成 Tif 檔:


  • 但是在不用開啟 Affinity Photo 於 Finder 底下直接把負片影像轉換成正像的方法始終搞不定,反正 Affinity Photo 下也能做到,就算了,只是少了個批次轉換而已,況且底片拍攝,量不多,一張張開啟還可以轉好後順便修圖。這個 Macro 厲害的地方在於轉換好後,大概就不用再修圖,最多是銳化一下
  • 如果想要進一步調整,這支影片:Affinity Photo convert a scanned colour NEGATIVE FILM (to positive) - YouTube 裡面提到的曲線調整方式,透過觀察 RGB Parade 可以很簡單地調到滿意的結果。
  • 剛好看到這支影片:Do Megapixels Matter When Converting Negatives With A Digital Camera - YouTube ,影片下方有作者提供的底片掃描影像檔 Dropbox 連結,下載回來練習(由於作者試驗的結果得到二千四百萬畫素來翻拍底片是最佳的選擇,所以只下載 A7c 拍攝的 RAW 檔 ):
    • 先轉換成 Tif 檔:


    • 讀入 Affinity Photo :以下注意右邊的 RGB Parade 變化

    • 執行 Signynt’s Film Inversion :

    • 進一步做曲線調整:

    • 曲線調整後:

  • 個人覺得在 Signynt’s Film Inversio 後就可以了,影像才看起來是底片拍攝的,再進一步做了曲線調整,很討喜,但整個感覺就比較「數位」,要這樣的影像,直接用數位相機拍就好了。

2024年9月27日 

PCHOME 買些家用品順便買了兩卷底片,近一千元的價格實在不便宜,先試試看囉!


2024年9月26日

就看能不能承受它的重量囉!

本是想使用 Pentax K1000, 但是它的對焦屏對老花眼太不友善了,只得放棄。

也想過用哈蘇 500cm,除了它的重量外,還得再多帶個測光錶,如果能「撿到」 CFV100C ,再重也要帶出門拍照。

註:

  • 照片中的 Nikon SB-80DX 拍完照就回收了,好在還有 Nissin Air + 閃燈可以使用,不過只能 M 模式,TTL 是別想了(F100 不支援後期的 iTTL),要使用還得帶上 Sekonic L-518 測光錶。
  • 預備拍正片為主,只沖洗不掃描,家裡有早期買的 Medalight LP-200 看片機,使用 Tamron 90mm F2.8 微距鏡或唯卓的DG-Z extension Tube 12mm+24mm 加上 Nikon Z鏡也可以,這樣可以省下掃描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