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天文攝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天文攝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3月18日 星期六

M104 (Kstars/Ekos)全記錄

 



前言

再次練習雙窄帶濾鏡的使用,Kstars/Ekos 的 focus module 還是無法正確對到焦(在 Raspberry Pi 決定放棄) ,換上 STC 寬帶光害濾鏡才順利完成整個拍攝流程。全程在 Mac mini 2018 桌面電腦上用 VNC 遙控,並以 QuickTime Player 螢幕錄製下來(所以在頂樓以 iPad Pro 或手機操作的畫面也能一起錄製下來),再以 Final Cut Pro 簡單剪輯成約五分半的影片:

註:Sharpstar 61EDPH II 拍攝 M104 焦長太短,只是隨便找的目標,測試能否拍攝成功而己

心血來潮,把兩年前拍的 M104 (以焦長 700mm 的 Sharpstar  107 PH APO 拍攝,73X120s -10℃ Gain 101, 也是在社區頂樓拍的)重新後製,做個比較:


 
用了 Raspberry Pi 加上底下的器材後,那種輕便,實在讓人對使用 Sharpstar  107 PH APO 興趣缺缺,但時序進入拍星系的時節,小小的星系,不用又不行,實在困擾!)

拍攝時間:2023.03.17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61EDPH II
  • 平場鏡或減焦鏡:0.82X 減焦鏡
  • 赤道儀:AZ-GTI星野赤道儀
  • 對焦:ZWO EAF
  • 濾鏡:STC 寬帶光害濾鏡
  • 導星鏡:120mm F4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GITZO GK 2580TQR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電腦:Raspberry Pi 4B 2G
  • Wi-Fi 訊號延伸 Repeater : Netgear 3072 + 飛樂 Discover 15000 mAh 行動電源(Luke 的休閒筆記: 冬天寒風中天文攝影的遙控拍攝:無線延伸篇
  • 遙控:iPad Pro 12.9 吋 + VNC ; Mac mini 2018 + VNC ; iPhone 13 mini + VNC

拍攝說明:配合影片的順序

  • Kstars/Ekos focus module 自動對焦的設定還需多練習才能搞定,這次是以連續曝光的方式,從初始位置 4625 手動以 150 Step 調整,在 4925 時,偵測到星數有十幾個,應該可以用來 Plate Solve 。
  • 先以角宿一做一星校正(所以選 Sync),Plate Solve 成功,確認這個焦點位置沒問題才能進行下一步。
  • 以 Kstars 找到附近的 M104 做為拍攝目標,Slew 過去再 Plate Solve 也成功
  • 定位成功後,使用內建的 Guider 開始導星,會先做 Calibration ,做完後才開始導星
  • 設定目標的各項拍攝參數:Gain 101 Offset 70 曝光 90秒 10℃ 及拍攝 60 張,因只是測試性質,所以在拍完 22 張後提前結束。
  • 在桌面電腦設好平場拍攝計畫,以 Mount Control 把望遠鏡指向天頂,然後帶著 iPad Pro 及手機上頂樓。由於換上了 STC 寬帶光害濾鏡,所以把 iPad Pro 亮度調在約 1/5 處放到望遠鏡上,再開啟手機的 VNC 來執行拍攝,經過測定後以 0.438 秒拍攝 15 張平場:

  • 下圖為手機的截圖:

  • 拍完亮平場後,拿起 iPad Pro 並將望遠鏡蓋上蓋子,然後以 iPad Pro 操作,點擊「魔術棒圖示」會自動帶入與測得亮平場一樣曝光時間的暗平場拍攝計畫:

  • 暗平場結束後就可以關機並收拾器材。
  • 總共拍攝了 22 張 Lights,淘汰了 3 張,以 19 張來疊圖後製,總曝光時間 28.5 分:

結語:

很難想像現在一台名片大小的電腦就能控制如此複雜的拍攝。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關於 Kstars/Ekos 的對焦

 沒有對好焦點,其餘免談

沒有對好焦點,無法 Plate Solve ,就不能準確定位拍攝目標,其他設得再好也沒用。

經過幾次的練習都以失敗告終,再參考了一些國外網友的說明,只能說 kstars/ekos 的 focus module 在雙窄帶濾鏡的使用下幾乎是無法正確對好焦。就在 2023.03.15 無雲的晚上,花了兩個多小時就是無法對好焦,於是鐵了心,同樣的器材換上 Windows 小筆電以 NINA 來對焦,三兩下搞定(這還只是 Binning 1X1 Gain 400 曝光 7 秒;而在 kstars/ekos 下則是 Binning 4X4 Gain 400 曝光 7秒):


沮喪之心,幾乎都想放棄 Raspberry Pi 了。

由於 ZWO ASI533MC-Pro的 Gain 最高可以設到 600 ,準備以 Binning 4X4 Gain 600 曝光 5 秒再來試試看,如果還不行,再換成 STC Clip Filter Astro MS 內置型光害濾鏡,若是連這個也不行,大概真的只能放棄 Raspberry Pi 。(在市區不用光害濾鏡就不用玩了

使用 Raspberry Pi 的主因就是要擺脫筆電的束縛(還得搬桌子、椅子上頂樓),要的輕便在市區使用光害濾鏡拍攝,若是難得能夠上山的拍攝,器材的重量就不在考慮範圍,要得是能穩定的拍攝流程,這在使用 Win 小筆電 + NINA + PHD2, 只要天氣好都能順利完成任務。

註:

  • 根據查得國外網友說沒有問題的人,都是使用濾鏡輪的 Lum 來對焦,然後再使用其他濾鏡,而自己是固定式的兩寸雙窄帶濾鏡,需要裝上後能對焦才有用。
  • 看來 kstars/ekos 的 focus module 用在不需裝濾鏡的山上拍攝應該不會有問題才對(下次也可在頂樓試試不裝濾鏡時的對焦)。
  • 上山的拍攝,就如往常一樣的器材,而 Raspberry Pi 也可以是個選項,只是多帶個「名片盒」而已,也差不多熟練如何拍攝,可以在開始時先裝上,若能對好焦,後續就用它拍攝,不行就換上小筆電,如以往的拍攝流程。
  • 在市區頂樓使用雙窄帶光害濾鏡的拍攝,大概只能用 Win 小筆電 + NINA + PHD2 。

結論:

NINA 才是最厲害的,而且免費!

後記:

Raspberry Pi 使用 PoleMaster 沒有問題(以 VNC 遙控操作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關於 Kstars/Ekos 拍攝平場

2023.03.12

Kstars/Ekos 想要真正實戰,只能說「沒有對好焦點,其餘免談」,因此接下來只能天氣好時根據這支影片:Part 8: Ekos Focus Module - YouTube 來好好練習對焦,看能不能有所改進,之前玫瑰星雲能夠拍到,只能算是運氣好。

2023.03.11

玩了 Raspberry Pi 對於平場的拍攝的了解才更深入了一些,ZWO ASI533MC pro 雖然是 14-bit 但 Ekos 的平場拍攝是以 16 bit 儲存,所以 ADU 要以 2^16 = 65536 來計算,因此拍攝時的 ADU 就設為 29500 (ADU Max X45%):


拍攝時把 iPad Pro 的亮度調在中間(其實隨便的亮度應該都可以,Ekos 會計算適合的曝光時間配合設定的 ADU

因此把可能拍攝的狀況:不使用光害濾鏡、使用 STC 寬帶光害濾鏡、使用 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先在室內做了一番測試,拍攝時三種情形的 iPad Pro 亮度固定一樣,相機溫度 -5℃ ,經過 Ekos 計算適合的曝光時間就會因有無濾鏡及不同濾鏡而有所不同:


三種情況皆拍攝 5 張 Flat 及 5 張 DarkFlat ,再經由 PixInsight 做成 FlatMaster 測量的實際 ADU :

  • 不使用光害濾鏡

  • 使用 STC 寬帶光害濾鏡

  • 使用 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

    可以看出三種不同的狀況,在經由 Ekos 計算適合的曝光時間後,ADU 的區間都差不多,因此以後的拍攝就可以依此方式,不用再傷腦筋了。

註:

  • 在做這項測試時,由這個討論串:ASI533 Flats question, ADU etc - Beginning Deep Sky Imaging - Cloudy Nights 才知道有這個 Flat Contour Plot 工具:

  • 從上面做的 FlatMaster ,再 FlatContourPlot 後(右邊的部分),可以看出 ZWO ASI533MC pro 的 CMOS 很髒了(也不敢直接清,以免越弄越糟),反正只要有拍攝平場都不怕,這些都可以消除。
  • 於測試過程,這個過子午線自動翻轉忘了取消(因為拍平場時會手動把鏡筒指向天頂,就會開始計時),好在 iPad Pro 拍完後馬上收起,這次的翻轉時沒有摔到,下次要拍時,記得要先取消:

  • 因為測試時把所有器材的線都連上,所以連 QHY Polemaster 也出現,測試了,竟然可以拍攝,值得試試是否 Ekos 的極軸校正功能也可以用它來做,若可以,順便也可以與安裝的 PoleMaster 校正程式比較那個校正較快速?還有精準度?

拍攝平場的步驟:

  • 在「相機」畫面裡,①先選 Flat②設定曝光時間為 1 秒(這裡要使用 ADU 的偵測,所以一定要設為 1 秒,拍攝時會視 iPad Pro 的亮度來決定真正的曝光時間) ③拍攝張數④設定校正選項(下個步驟說明
  • 校正選項裡,ADU 設 29500, iPad Pro 亮度開到中間即可(高一點低一點都可以)。設為「手動」,使用 Mount Control 自行轉到天頂,方便把 iPad Pro 放上去(實際拍攝時會先在室內遙控做好)。

  • 按 + 把前面的設定加入拍攝序列,按紅色箭頭來執行拍攝(實際拍攝時會帶上 iPad Pro 與手機上頂樓,開啟 Procreate 顯示白畫面,然後把 iPad Pro 亮度開到最亮並放到鏡筒上,再由手機執行)。

  • 拍完平場,把 iPad Pro 拿起來,鏡筒蓋上蓋子,再點選魔術棒圖示,這會自動加入 DarkFlat 且曝光時間與 Flat 偵側到一樣的序列等待執行拍攝:


2023年3月10日 星期五

Raspberry Pi--第一次還算成功的試拍

 


Gain 101 5℃ 180sX10 FlatX10 DarkFlatX10 

前言

天文攝影的基本技術是一步一腳印走過來,從已熟練的 Windows 系統下的 N.I.N.A. 改成 Raspberry Pi + Kstars/Ekos, 換個系統就像換輛車一樣,技術已在,熟悉一下自然就能很快進入狀況(就像從自排車換成手排車,可能自己一路走來是先從手排到自排,現在只是再回到手排才比較容易進入狀況吧)。但可能還不夠熟悉,過程中常會需要重新啟動 INDI,而 PHD2 也不穩,最後用 Ekos 內建的 Guider 才完成拍攝。

拍攝時間:2023.03.09

拍攝器材: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前的室內練習心得彙整

主要是練習如何使用上述的 「 iPad Pro 觸控筆電」以 VNC 遙控 Raspberry Pi (所以 Kstars/Ekos 是在 Raspberry Pi 裡執行的 )。等夠熟悉,也覺得系統夠穩定時才會上山拍攝。

「 iPad Pro 觸控筆電」 + VNC 使用心得

  • 不要使用瀏覽器,連線效率差,而且容易當掉,改用 VNC ,同樣的環境,效率就是好。
  • 設定 iPad Pro 12.9 吋 2732X2048 的解析度能夠全部用,因為未為幾乎要用它來遙控。經過一連串的測試,最終得到的結論是 Raspberry Pi 4 的 GPU 最大只支援到 1920X1080 ,所以 4:3 的 iPad Pro 使用時會需要捲動,這很困擾,妥協之策只得改為 1600X1200 來使用。

  • 要改成自訂的解析度可以修改 /boot/config.txt 的內容,可依 STICKY: HOWTO: Create Custom HDMI modes - Raspberry Pi Forums 說明的方法。嚐試想把解析度改為 iPad Pro 的原生解析度 2732X2048 也因為Raspberry Pi 4 的 GPU 最大只支援到 1920X1080 ,只得使用 4:3 的 1600X1200 。
  • Kstars 按空白鍵來切換為地平模式檢視,這樣才能使用觸控的操作能夠按習慣的方式正常轉動,放大縮小則按工具列的提示。VNC 遙控唯一不方便的地方是觸控模式沒法模擬滑鼠右鍵,只能切換到滑鼠模式,先將游標移到目標,單指雙擊選中目標再雙指單擊才可以顯示右鍵選單。
  • 雙指按住螢幕,慢慢上下滑動可以放大縮小。
  • 單指雙擊後,在第二次時按住,就可以拖曳移動星空。
  • 使用藍芽鍵盤與滑鼠,正常情況無法輸入中文,但可以在備忘錄 app 裡輸入好,再切換過去,就可以貼上中文。
  • 觸控模式下要點選如下圖的鍵盤圖示才能輸入,使用實體鍵盤就不用這麼麻煩,直接按鍵盤即可輸入。

赤道儀

  • 啟動 INDI ,赤道儀連接後,初次使用要先把主鏡及導星鏡的焦長、口徑設定好:

  • 極軸校正及拍攝平場時需要的 Mount Control 就是在這裡叫用的。

極軸校正

拍攝

  • 拍攝平場的步驟:
    • 在「相機」畫面裡,①先選 Flat②設定曝光時間為 1 秒(這裡要使用 ADU 的偵測,所以一定要設為 1 秒,拍攝時會視 iPad Pro 的亮度來決定真正的曝光時間) ③拍攝張數④設定校正選項(下個步驟說明
    • 校正選項裡,ADU 設 20000, iPad Pro 亮度開到最亮,曝光時間大概在 0.3 秒左右,這是在使用雙窄帶濾鏡的環境;本來是選紅圈內的設定,方位 90;高度 90 ,就會如 N.I.N.A. 裡的 Flat Assistant,執行拍攝時先把望遠鏡指向天頂,方便把 iPad Pro 放上去,但測試時不曉得為何在繼續拍攝 DarkFlat 時轉到另一邊,沒來及把 iPad Pro 拿下來就摔到地上,好在沒怎樣,再來就改為「手動」,使用 Mount Control 自行轉到天頂(實際拍攝時會先在室內遙控做好)。

    • 按 + 把前面的設定加入拍攝序列,按紅色箭頭來執行拍攝(實際拍攝時會帶上 iPad Pro 與手機上頂樓,開啟 Procreate 顯示白畫面,然後把 iPad Pro 亮度開到最亮並放到鏡筒上,再由手機執行)。

    • 拍完平場,把 iPad Pro 拿起來,鏡筒蓋上蓋子,再點選魔術棒圖示,這會自動加入 DarkFlat 且曝光時間與 Flat 偵側到一樣的序列等待執行拍攝:

    • 上圖由於是事後補的截圖,無法顯示這個過程,這支影片可以說明整個過程:

  • 要不是得用 iPad Pro 拍攝平場,不然一支手機就能搞定整個拍攝流程。現在的拍攝流程幾乎快與 N.I.N.A. 差不多了,只是 N.I.N.A. 夠穩定,幾乎不會有當機失誤的可能。

對焦

  • 不曉得是否因為月亮光害(3/6 正值滿月,3/9 農曆十八也很亮)及使用了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的關係,對焦不是很順利, 3/9 這次的拍攝自動對焦沒有成功過,只好找一個覺得星點夠細的位置 : 4265 

  • 沒想到定位解析能夠成功,這才能把玫瑰星雲拍了下來:

導星

  • 心得就是放棄使用 PHD2 來導星,改由 Ekos 內建的 Guider。
  • 可以在開啟 Ekos 後,先不啟動 INDI ,如下圖按筆形的圖示:

  • 改為 Internal :

  • 在赤道儀處設好望遠鏡資訊後,這裡選 Guide Scope :

  • 最好能像使用 PHD2 一樣先拍好一段區間曝光的 Dark Library,但這需要到「相機」畫面的右下角點選 Darks 來製作:

  • 選好導星鏡,設定曝光區間就可以「開始」:

接下來要重新對好導星鏡的焦點:

T7C + 120mm + Sharpstar 61EDPH II:搭配 Sony A7s 用

2023.03.10 多雲,不能練習,就來試試 Sony A7s 能否使用?

  • 可以用呢!

  • 只是 CCD 資訊得自行輸入:

  • 拍攝的檔案格式選成 Fits ,望遠鏡合上蓋子,曝光 5 秒 的結果(DSLR 不能使用 Fits,只能 Native 的 Raw):

  • 進一步測試 T7C(也就是 ASI 120MC 便宜的相容品),可偵測但無法拍攝:

  • 查看錯誤訊息:

  • 無法解決,只能找 Google 大師了,在這裡找到說明無法使用的原因:ASI 120MC failes to expose - INDI Forum 。
  • 但也有解決的方法:Getting the ASI120MC clone to work as a total linux noob - INDI Forum,只是會有風險。雖然 T7C 對自己來說可以死馬當成活馬醫,就算能用,不夠穩定還是得放棄的。 其實 T7C 並非像老外說的是個便宜的爛貨,早期也是用得不亦樂乎,只是老東西隨著時代的進步跟不上而被放生了而已(職場上不也天天上演逼退)。
  • 測試拍攝平場,非 Fits 格式,無法計算 ADU :

  • 思來想去,T7C 不能用,A7s 測試時耗電又很快(假電池壞掉了,雖有手把可用雙電池,但這樣的耗電速率,大概只能撐個兩小時),拍攝的效率也很慢(大概被 ZWO ASI533MC-Pro 慣壞了),最後決定放棄 T7C 搭配 Sony A7s 的想法,上山拍攝就乖乖一套器材!
  • 也不是沒有收穫,在使用 Sony A7s 拍攝平場:

QHY + 200mm + Sharpstar 61EDPH II 或 Sharpstar 107 PH APO:搭配 ZWO ASI533MC-Pro

QHY + 300mm + Sharpstar 107 PH APO:搭配 ZWO ASI533MC-Pro

附錄

2023.03.06 簡單實戰

  • 在室內以 Simulator 實在沒什玩頭,反正器材也輕便,包括延長線、做為 Repeater 的 Netgear 基地台及一顆飛樂 Discover 15000 mAh 行動電源,一趟搬上頂樓。
  • 搞了三個多小時才自動對焦成功在 4029 ,但這個位置要用來 Plate Solve 卻說星數不夠,無法解析(有可能是裝了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的關係,但同樣設備,在 NINA 下操作也不曾出過問題 ):

  • 嚐試以做為導星的 QHY CCD 來極軸校正,把 Solving Method 設為 Internal Solver ,曝光 1 秒,Gain 18 後才解析成功做過多次,只有成功過這一次):

  • 但無法調整,因為用的是桌面電腦的 Kstars/Ekos ,無法用 VNC 連過來(桌面電腦未安裝 VNC Server,看來需要安裝了)顯示調整的過程。另外一種方式是在 Raspberry Pi 開啟 Kstars/Ekos ,拿著 iPad Pro 以 VNC 連上,只做極軸校正,調整完後再關閉,回到室內再開啟桌面電腦的 Kstars/Ekos 。也可以用手機來顯示。
  • 因為沒有對好極軸,連 PHD2 要做個 Calibration 都無法成功,想要測試一下導星也不行,只好收拾器材,等下次先對好極軸才能進一步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