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
第一次拆機時,因為紅框指示的齒輪並未如上述文章內的一支影片:Skywatcher AZ-GTI Mount Declanation Backlash - YouTube提到的情形,等到將馬達拆下來後才知道還是有造成 Backlash 回差(有點鬆動)的情形,實測導星時就知道存有不小的回差。
- 細部的做法還是參考這支影片較佳:Tuning the Skywatcher AZ-GTI! The road to an ultralight, fully automated astrophoto rig! - YouTube
2020-11-25 的測試
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拆機、調整 Dec、復原,然後實測:
實測器材:[[Nikon D610]]+ [[Tamron 90mm F2.8 marco]] (這樣的組合,NINA 竟然無法正常連接,導致無法拍攝,回室內測試後又可以了。猜想原因可能出在之前安裝 STC 內置型光害濾鏡時,沒有使用 Liveview 模式,而是用了清潔模式把反光鏡抬起造成的,重新再以Liveview 模式安裝濾鏡後,NINA 就能正常連線)
Calibrtion 似乎變得好一些了
但是 Backlash 依舊,一樣難看
- 試著繼續導星,好像還不錯
在 NINA 裡看,後續的導星誤差大概在 1 Pixels 內,這在使用 [[AZ-GTI星野赤道儀]]加 [[61EDPH II]] 或較短焦的鏡頭,長曝五分鐘應該是沒問題的
覺得 PHD2 的 Guiding assistant 的數據仍有改善的空間,趁著還有興致,回到室內再花了一個半小時拆機、調整 RA、復原,但時間太晚了,下次再測試。
預備測試的器材為了更簡化稍有變動:
- 改用[[SIGMA 70-200mm F2.8 APO DG HSM MARCO]]
- 改假電池,這樣就能與[[AZ-GTI星野赤道儀]] 共用一顆 [[飛樂 EBC-9037 15000 mAh 行動電源]]
- 為了固定在 [[AZ-GTI星野赤道儀]]上,使用了一塊小鳩尾板,再利用[[Nikon SK-E900 閃燈連接座]] 附的螺絲(才不會凸出)鎖在 [[SIGMA 70-200mm F2.8 APO DG HSM MARCO]]的三腳架環上(需要尖嘴鉗才能鎖緊)。
這樣的器材配備似乎又回到了 2018 年開始天文攝影前時一樣,只是那時使用的是[[Kenko Sky Memo S]],漂移法校正極軸,手動 Goto,一整晚才能拍到生平的第一張天文照片:
- 開啟 NINA
- 以五車二一星校正、Plate Solve
- 自動對焦,得到不錯的抛物線,算出最佳焦點位置 5172
註:
這是自從了解到在設定 Backlash Compensation 為 Overshot 後,即使 [[ZWO EAF]] 有 115 Step 的回差(只需在 IN 或 Out 擇一設定,要比測得的回差大三分之一至一倍),都能得不錯的結果。
- 然後點選 Sky Atlas 找到 M42 、Slew、Plate Solve
- 開啟 PHD2→Calibration→Guiding assistant→Guiding
- 切回 NINA,設定 Sequence : 拍攝 60張曝光 120 秒,然後開拍
- 但……才拍完第一張,老天爺不給面子,天空就佈滿雲,只得收了器材。
- 以上全部過程都由老婆大人親自操作(嗯,器材是我收的)
- 事後將這單張的影像以 PixInsight 後製,得到的成果比起我 2018 年花了一整晚拍的還要好:
[[Nikon D610]]的平場拍攝
一直對於 [[Nikon D610]] CMOS 的髒污很在意(清也清不掉),上次以 [[Celestron C90 Mak]] 拍攝時,使用 iPad pro 調到最大亮度還是無法拍攝成功,所以這次要測試回差的調整前,順便也先在室內測試接上[[SIGMA 70-200mm F2.8 APO DG HSM MARCO]] 後,該做如何的設定才能拍攝成功。
經過一番測試調整後,未能拍攝即可以如下的設定:
- ISO 200
- 光圈 F4
- iPad pro 亮度大概設在這個位置
- 這樣就可以正常拍攝了(拍攝時鏡頭的遮光罩要拿掉)
- 經檢視,拍攝出來的 FLAT 與 DARKFLAT 曝光時間都是一樣的
- 希望未來使用 [[Nikon D610]]拍攝的影像不再出現髒髒的大污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