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最佳背景音樂播放器:Mac mini 2011

2025年01月01日

新的一年,歌單全部更新:

  • 需要把原先星期播放清單裡的歌曲全部刪掉,比較傷腦筋的是得一首一首地刪除,無法一次全選刪掉。
  • 然後進入 YouTube Music :

  • 找到想要的歌曲加入。怕麻煩,所以就找 YouTube Music 推薦的合輯:AVvXsEicxgLThjtiRtnWjt-hJxyGZFneX0qTjgq0irxGRPANnQsYyFGDlGPdLhdfowcxobWip-BtHRaKUXVzG8JNIcOyuf6RV4tGn2mHIDWP2Ij7dEg9zLe-49LDi7-J09YsTEwgq3o1YbNs5DN8hfzuvmHbz4HMuLxiouLjtCl4cohNCRFEeQDz6eYxueKYJ9g=w640-h352

  • 點選藍圈裡的三個小點,再選「儲存至播放清單」[
  • 選擇要儲存的星期播放選單AVvXsEgAG5PLGKKKAYX1HwODSk8MAyjvTAjefr9iSmUNfY2dYtJ1PkyqlUT_XEoJ9v925I4fX8KyBy7_4r0WyG4UcwRqYZRx-SKIZo9LSGxX3jVeCvE2iousZt_HH5GjyTz6MEei6MO7vpCl32GDwA7FJD6ZxVLR0xUUACP0oASPwsUXwBbXcRGOaxQaSHTYWag=w528-h640
  • 輕輕鬆鬆依次將各個合輯裡的歌曲加入到星期一~星期日播放選單。新的一年,仍然是每天開機後自動播放當天星期播放清單的歌曲,只是歌曲全部都換新了。

2024年12月6日

最佳背景音樂播放器可以改成理想的背景音樂播放器
在這篇文章:Luke 的休閒筆記: 目標:在昆陽停車場使用 Raspberry Pi 4 以 Kstar/ECOS 完成一次完整的拍攝流程 提到要把 Raspberry Pi 4 取代 Mac mini 2011 當成背景音樂播放器,搞了一兩天沒弄成功,反而在做的過程中有了一些想法,竟然把原先手機端 KDE Connect 無法找到播放器的問題解決了:

  • 只有 Android 手機安裝的 KDE Connect 才能「多媒體控制」

  • 前述關於 MPV 播放器所做的各項設定都一樣,只是現在 KDE Connect 找到 MPV 了,可以調整音量,且 YouTube 的播放清單裡的音樂也能上一首、下一首的控制:

  • 折疊機的 Motorola Razr 50 Ultra ,不必翻開,外螢幕就能顯示及控制:

  • 用了幾天後發現如果帶著手機出門,離開Wi-Fi的連線範圍斷線後,需要再重新配對,點選紅圈內的三條線:

  • 回到如下圖的畫面後,點選安裝在 Mac mini 2011 的 KDE Connect 伺服器:

  • 再度顯示如上上圖的畫面,這次點選黃圈內的三個點,然後選「外掛程式設定」:

  • 把多媒體控制右邊的開關圖示,關閉再打開就可以恢復正常了。

  • 又學到新的東東,前提是需要在安裝 Linux 的電腦這裡是 Mac mini ,任一台安裝了 Linux 的 PC 應該也是可以的)也安裝了 KDE Connect ,這樣就可以在 Linux 電腦端輸入「執行指令」,手機端的 KDE Connect 就能執行,如下圖,加了這些指令,這樣再也不用靠 Kodi Remote 來關機或暫停:

  • 有了上述的執行指令,Mac mini 2011 可以不用再關機,也不用手動開機,例如星期一開機後播星期一播放清單,晚上要睡覺,可以送出「暫停」指令,隔天再送出「重新開機」(需要先用iPhone 的 Kodi Remote 來喚醒待機狀態的主機),因為已經是星期二了,所以重新開機後自動播星期二播放清單,之後依此類推。大概只有長天期的出門旅行才需要「關機」,回家後再手動開機,當然也可以讓 Mac mini 2011 一直處於「暫停」狀態,這樣就真的可以不用再關機了。
  • 有點小遺憾,就是 iOS 版的 KDE Connect 沒有「多媒體控制」(好在已經 Luke 的休閒筆記: iPhone 15 Plus + Apple Watch S9 換成 Motorola Razr 50 Ultra + Amazfit GTR mini ),唯一的好處可以用 Kodi Remote 來喚醒待機狀態的主機KDE Connect 或 Kodi  Remote 都可以讓主機進入待機但安卓版無法喚醒;若主機為關機狀態,只能手動開機,因為Mac mini 無法像 PC 一樣進入 Bios 啟用 Wake On LAN) :

解決方法

在試了好幾款播放器(如 SMPlayer、Celluloid、VLC……)都不行後,直到詢問 ChatGPT :「當我在 Macmini 2011 之前說的腳本文件讓 MPV 在背景播放音樂,已經很不錯,因為 KDE Connect 無法識別,所以無法選擇下一首,有何方法可以達成?

ChatGPT 的回答有四個方案,試了方案 1 就成功,其他就不列出了:

要讓 MPV 在背景播放音樂且 KDE Connect 可以控制播放,理論上有以下幾種解決方案:


方案 1:啟用 MPV 的 MPRIS 支持

MPRIS 是一種標準化的媒體播放器接口,許多控制工具(包括 KDE Connect)使用它來與媒體播放器通信。

步驟

  1. 檢查 MPV 是否啟用了 MPRIS 支援

    • 確保 MPV 已安裝 mpv-mpris 插件。
    • 在 Mac mini 2011 上安裝:

        sudo apt install mpv-mpris
      
  2. 啟用 MPRIS 插件

    • 編輯(或新建)MPV 的配置文件:

        nano ~/.config/mpv/mpv.conf
      
    • 添加以下內容:

        script-opts=mpv-mpris
      
  3. 重啟 MPV: 啟動 MPV 時,它應該自動通過 MPRIS 與 KDE Connect 通信。如果 KDE Connect 正常工作,您應該可以看到 MPV 並控制播放(播放/暫停、上一首、下一首)。


按照上述步做完後,手機端的 KDE Connect 可以看到 MPV 並控制播放(播放/暫停、上一首、下一首),還能顯示正在播放那一首。

  • 順道也安裝了 NoMachine (其他 VNC Server 都試過,不能用)遠端遙控更方便。

2024年12月2日

只能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這個最佳背景音樂播放器能夠做到怎樣的程度呢:

前提當然是訂閱了 YouTube Premium 才能無廣告播放,並預先製作好從星期一到星期日的七個播放清單,裡面的內容還可以不定期更新。
  • 每天手動開機後會按照當天的星期播放預先做好的星期播放清單
  • 播放清單裡的音樂會隨機播放且播完後會自動循環
  • 播放清單裡的音樂可能音量不一樣,這在以往可以用 Kodi 時有點困擾,但現在使用 MPV 播放,加了 --replaygain=album ,可以讓播放清單裡的所有音樂音量達成均衡
  • 可以用手機端的 Kodi Remote 來關機雖然YouTube On Kodi 插件已不能用,但 Kodi Server 仍讓其執行,留著也能播放存放在 NAS 裡的音樂),再按 Mac mini 2011 的電源鍵手動開機
  • 如果要暫停播放,可以用手機端的 Kodi Remote 來待機,喚醒後會再自動播放。
  • 手機端的 KDE Connect 可以控制音量,但是要停止或播下一首都無法做到(這是因為 KDE Connect 無法辨識 MPV )。雖然後續 ChapGPT 提供了解決方案,但因為 Mac mini 2011 的鍵盤與滑鼠都拿掉了,懶得接回去,反正目前已經很滿意了。
  • 搞到最後才想起應該安裝 TigerVNC Server,遠端遙控更方便,等以後有空再來處理。

在 Kodi 的 YouTube On Kodi 無法使用後:Luke 的休閒筆記: 老器材新用法:以 YAMAHA RX-V371 + Macmini 2011 + Kodi 打造家庭影音媒體中心猜測是Google 現在要搞一個 Developer Premium 準備收錢,所以不給用了),正準備把 Mac mini 2011 冰起來之際,卻突然想到問一下 ChatGPT :「在 Macmini 2011 安裝 Linux + Kodi 使用 YouTube On kodi 插件來播放YouTube Premium 帳號裡的播放選單,但現在這個插件不能用了,是否有類似的方法可以做到?我只要能播放 YouTube 裡已收集好播放選單中的音樂,然後手機又可以類似 Kodi 一樣,有 App 可以遙控。

有了 ChatGPT 之後,最佳的形容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平常想做而做不到的事現在都可以大膽去做,成功的機率也很高。

然後根據 ChatGPT 的指示一步一步做下去:

雖然按照 ChatGPT 的指示一步一步照著做,但並非都能成功,經過一番折騰並整理簡化後的安裝步驟:

電腦端(Mac mini 2011) Linux Mint 安裝 MPV

環境預備:創建 mpv.conf

  • mkdir -p ~/.config/mpv
  • nano ~/.config/mpv/mpv.conf
  • 添加以下內容(確保 KDE Connect 與 MPV 之間能夠正確通信):input-ipc-server=/tmp/mpvsocket

配置 MPV 播放器安裝 MPV 和 yt-dlp(MPV 的 Web 控制功能略過沒做

  • sudo apt update
  • 安裝 pip(如果尚未安裝):pip install --upgrade yt-dlp
  • sudo apt install mpv
  • pip install -U yt-dlp

創建 Shell 腳本設置每天啟動 MPV 播放對應的播放清單。

自動根據星期選擇播放清單:使用日期命令來動態選擇清單
  • 創建腳本文件:nano ~/autoplay_playlist.sh
  • 腳本內容
#!/bin/bash

# 設定播放清單的 URL 根據星期對應
case $(date +%u) in
    1) PLAYLIST_URL="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_Monday" ;;  # 星期一
    2) PLAYLIST_URL="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_Tuesday" ;; # 星期二
    3) PLAYLIST_URL="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_Wednesday" ;; # 星期三
    4) PLAYLIST_URL="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_Thursday" ;; # 星期四
    5) PLAYLIST_URL="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_Friday" ;; # 星期五
    6) PLAYLIST_URL="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_Saturday" ;; # 星期六
    7) PLAYLIST_URL="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_Sunday" ;; # 星期日
esac

# 啟動 MPV 播放播放清單
mpv --shuffle --loop-playlist --no-video --replaygain=album "$PLAYLIST_URL"

註:

--shuffle :隨機播放清單中的內容。
--loop-playlist:當清單播放完後,重新播放,無限循環。
--no-video :只播放音頻,適合用於背景音樂播放。
--replaygain=album:均衡整個播放清單的音量(初時 ChatGPT 給的是 —af=volume=normalizer,但變成沒有聲音

  • 播放清單的連結:

    • 不是複製上方紅圈的連結,而是要點選黃圈的分享圖示:

    • 黃圈內的連結才是我們要的,點選旁邊的「複製」即可:

  • 賦予腳本文件執行權限:chmod +x ~/autoplay_playlist.sh

設置開機自動執行:

ChatGPT 給的是使用 cron 來設定,但在 Linux Mint 更簡單,不用進入終端機,在視窗界面下就能設定(系統啟動應用程式):

  • 點選「+」來新增,按「瀏覽」選擇之前建立的 autoplay_playlist.sh

  • 新增後,重新開機就可以了。以後手動開機就會自動根據星期選擇播放清單。

手機端:在 Google Play 搜尋 “KDE Connect” 並安裝。

電腦端:安裝 KDE Connect 的對應插件:sudo apt install kdeconnect

都設定好了之後,連接 Mac mini 2011 的鍵盤與滑鼠都可以拿掉,清爽!


下一個挑戰的目標就是找 ChatGPT 幫忙在 Synology NAS 建立本地 AI 知識庫。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目標:在昆陽停車場使用 Raspberry Pi 4 以 Kstar/ECOS 完成一次完整的拍攝流程

2024年12月14日

真是後知後覺,昨晚才想到的,問了 ChatGPT : Raspberry Pi 4 安裝了 Astroberry Server 用來天文攝影,並用網路線以一台 Dell Windows 10 筆電直連以 VNC 遙控,由於 Raspberry Pi 4 沒有 RTC ,可以把 Dell Windows 10 筆電的時間同步到 Raspberry Pi 4 嗎?

是的,你可以將 Dell Windows 10 筆電的時間同步到 Raspberry Pi 4。由於 Raspberry Pi 4 沒有內建 RTC(實時時鐘),同步時間是很常見的需求。以下是實現此同步的幾種方法:


方法 1:使用 NTP 服務器(簡單且通用)

  1. 在 Windows 10 上設置 NTP 服務器

    • 開啟 Windows 的「時間和日期設置」,確保其時間同步正常。
    • 啟用 Windows 的 NTP 服務器功能:
      1. 按下 Win + R,輸入 regedit 打開「註冊表編輯器」。
      2. 找到路徑: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W32Time\TimeProviders\NtpServer
      3. 將 Enabled 的值設為 1
      4. 重新啟動「Windows 時間服務」:
        • 在「服務管理器」中找到 Windows Time,停止並重新啟動該服務。
  2. 在 Raspberry Pi 4 上設置 NTP 客戶端

    • 編輯 NTP 配置文件:

        sudo nano /etc/ntp.conf
      
    • 在 server 部分添加 Windows 筆電的 IP:

        server <Windows_IP_Address> iburst
      
    • 保存並重新啟動 NTP 服務:

        sudo systemctl restart ntp
      
  3. 測試同步

    • 使用以下命令檢查時間是否同步:

        ntpq -p
      

方法 2:使用 SSH 傳送時間

如果 NTP 配置過於複雜,可以通過 SSH 命令直接同步時間:

  1. 在 Raspberry Pi 4 上開啟 SSH

    • 確保 Raspberry Pi 的 SSH 服務是啟動的:

        sudo systemctl enable ssh
        sudo systemctl start ssh
      
  2. 在 Windows 上傳送時間

    • 使用以下 PowerShell 腳本將 Windows 的時間同步到 Raspberry Pi:

        $pi_ip = "<Raspberry_Pi_IP>"
        $pi_user = "pi"
        $pi_password = "<password>"
        $time = (Get-Date -Format "yyyy-MM-dd HH:mm:ss")
        sshpass -p $pi_password ssh $pi_user@$pi_ip "sudo date -s '$time'"
      

方法 3:使用 CRON 或定期腳本同步

你可以將上述同步指令加入到 Raspberry Pi 的定期計畫中:

  1. 編輯 Raspberry Pi 的 cron 表:

     crontab -e
    
  2. 新增一行以定期執行同步:

     */10 * * * * sudo ntpdate <Windows_IP_Address>
    

這些方法可以根據你的需求靈活選擇,其中 NTP 方法是最推薦的,因為它可以自動處理時間偏差問題並保持長期穩定運行。

要是事先做過,在昆陽就不會「一步錯 全盤皆錯」

但現在即使修正好也不會再上昆陽。想像中以為非假日的晚上,在如此高度的山上,應該會是只有自己與同行朋友二人而已,享受這 3000 公尺高山的天空。想像很美,現實卻是雖非如市場(假日,我看應該就是了),也差不多了,要拍星去民宿,還比這裡棒,又有電源、Wi-Fi,也不用繳貴貴的停車費。

去上個厠所又突然萌發一個想法再去問了 ChatGPT:由於 Raspberry Pi 4 連接了赤道儀 iOptron Cem25P ,它有 GPS ,我能透過 Astroberry Server 裡的 KStars/Eko 來讓系統取得正確的時間、 位置嗎?

是的,你可以利用 iOptron CEM25P 的內建 GPS,透過 Astroberry Server 上的 KStars/Ekos 來讓系統取得正確的時間和位置。KStars/Ekos 支援將赤道儀的 GPS 資訊同步到 Raspberry Pi 系統,以下是具體操作方法:


配置 KStars/Ekos 以同步 GPS 時間與位置

  1. 連接赤道儀到 Raspberry Pi

    • 使用 USB 線將 CEM25P 連接到 Raspberry Pi 4。
    • 確保 Raspberry Pi 識別了赤道儀的串口設備:

        ls /dev/ttyUSB*
      

      通常會顯示類似 /dev/ttyUSB0 的設備。

  2. 開啟 KStars 並設定 Ekos

    • 在 Astroberry Server 的桌面環境中啟動 KStars
    • 點擊工具列上的 Ekos 圖標,並建立或編輯一個現有的設備設定檔。
    • 確保以下設置正確:
      • Mount:選擇 iOptron CEM25/CEM25P(或類似設備)。
      • Port:選擇 CEM25P 的串口(例如 /dev/ttyUSB0)。
    • 儲存並啟動設備配置。
  3. 啟用 GPS 信息同步

    • 在 Ekos 的 Mount 模組中,找到 Site Management 設置。
    • 點擊 Update KStars With Mount,這將從赤道儀的 GPS 讀取位置和時間,並同步到 KStars。
  4. 確認時間和位置已同步

    • 在 KStars 的工具列中,打開「地平座標設定」(地理位置設定),檢查位置是否已經正確同步為赤道儀的 GPS 資料。
    • 確認 Raspberry Pi 的時間是否已更新到 GPS 提供的時間:

        date
      

      如果時間正確,則同步成功。


將 GPS 時間與 Raspberry Pi 系統時鐘同步

若你希望將 GPS 的時間同步到整個系統,而不僅限於 KStars,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 安裝 GPSD 和 gpsmon(可能已預裝於 Astroberry):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gpsd gpsd-clients
    
  2. 設定 GPSD

    • 編輯 /etc/default/gpsd 文件:

        sudo nano /etc/default/gpsd
      
    • 修改內容如下,確保 GPSD 使用 CEM25P 的串口:

        DEVICES="/dev/ttyUSB0"
        GPSD_OPTIONS="-n"
      
  3. 啟動 GPSD 並測試

    • 啟動服務:

        sudo systemctl restart gpsd
      
    • 使用 gpsmon 或 cgps 測試 GPS 是否正常運作:

        cgps -s
      
  4. 同步系統時間

    • 將 GPS 時間同步到 Raspberry Pi 的系統時鐘:

        sudo gpsdctl -s
        sudo gps2udp -c
      
    • 確保系統時鐘已更新:

        date
      

注意事項

  1. 檢查串口權限

    • 確保當前用戶對串口有讀寫權限:

        sudo usermod -a -G dialout $USER
      
  2. 手動更新 NTP 時間

    • 如果 CEM25P 的 GPS 提供的時間精度有偏差,可以將其與 NTP 結合進一步校正。
  3. 驗證同步後的效能

    • 在 KStars 內模擬目標追蹤(比如設定 M42)並檢查是否指向正確,確保位置同步無誤。

透過上述步驟,Raspberry Pi 可以成功取得 iOptron CEM25P GPS 提供的時間和位置數據,並在 KStars/Ekos 中正確同步!

繼續問:要將 GPS 時間與 Raspberry Pi 系統時鐘同步,開機即可自動執行,要怎麼做?

要讓 GPS 提供的時間在 Raspberry Pi 開機時自動同步到系統時鐘,你可以設置一個啟動腳本來自動執行同步操作。以下是具體步驟:


方法:配置自動執行 GPS 時間同步

1. 安裝所需軟件

確保已安裝 gpsd 和 ntp,並配置正確: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gpsd gpsd-clients ntp

2. 設置 GPSD 配置

修改 GPSD 配置文件 /etc/default/gpsd

sudo nano /etc/default/gpsd

將內容設置為:

DEVICES="/dev/ttyUSB0"  # 確保這裡是 CEM25P 的串口設備
GPSD_OPTIONS="-n"

保存文件後,重啟 GPSD:

sudo systemctl restart gpsd

3. 測試 GPS 輸出

使用 cgps 測試 GPS 是否正確運作:

cgps -s

確認 GPS 可以提供正確的時間數據。


4. 配置 GPS 時間同步腳本

創建一個腳本來同步 GPS 時間到系統時鐘:

sudo nano /usr/local/bin/sync-gps-time.sh

在文件中添加以下內容:

#!/bin/bash

# 等待 GPSD 準備完成
sleep 10

# 使用 GPS 提供的時間同步系統時鐘
sudo gpsdctl -s
sudo gps2udp -c

# 設置系統時間到 RTC (如果有外接硬件 RTC)
sudo hwclock -w

保存並退出後,賦予腳本執行權限:

sudo chmod +x /usr/local/bin/sync-gps-time.sh

5. 自動執行腳本

使用 systemd 配置開機自動執行:

sudo nano /etc/systemd/system/sync-gps-time.service

在文件中添加以下內容:

[Unit]
Description=Sync GPS Time to System Clock
After=gpsd.service
Requires=gpsd.service

[Service]
Type=oneshot
ExecStart=/usr/local/bin/sync-gps-time.sh

[Install]
WantedBy=multi-user.target

保存後,啟用並測試服務:

sudo systemctl enable sync-gps-time.service
sudo systemctl start sync-gps-time.service

6. 測試與驗證

  1. 重啟 Raspberry Pi

     sudo reboot
    
  2. 檢查時間同步是否成功: 開機後檢查系統時間:

     date
    

    時間應該與 GPS 提供的時間一致。

  3. 檢查服務日誌: 如果同步失敗,檢查服務日誌:

     sudo journalctl -u sync-gps-time.service
    

注意事項

  • 串口設備名稱:如果 /dev/ttyUSB0 並非 GPS 的串口,請確認正確的設備名稱,並修改 /etc/default/gpsd 中的配置。
  • 等待時間:腳本中 sleep 10 的等待時間可根據 GPS 初始化的時間需求調整。
  • 時區:系統時間默認為 UTC,若需要轉換為本地時間,設置時區:

      sudo timedatectl set-timezone Asia/Taipei
    

完成這些配置後,Raspberry Pi 將在每次開機時自動從 CEM25P 的 GPS 獲取正確的時間並更新系統時鐘。

不必買 RTC 模組,照樣能校準時間。雖然沒有測試,但經過與 ChatGPT 聊過的經驗,成功率高於九成(太新的技術可能就較低了,畢竟我用的是免費版),至於 Google 的 Gemini 就別提了,乾脆自己用 Google 搜尋還更有效率。

顯然上山前的準備還是不夠充分,沒與 ChatGPT 聊夠,那天腦神筋衰弱,說不定再去昆陽停車場試一次。今年是不行了,越來越冷。

2024年12月07日

一步錯,全盤皆錯。

事後慢慢回想,總算想起來造成失誤是自己便宜行事造成的:

因為樹莓派沒有 RTC(Real-time clock實時時鐘),平常在社區頂樓有Wi-Fi 連網時會自動校正時間,山上無 Wi-Fi 需要手動設定時間,事先把指令設好:「sudo date -s “2024/12/03 18:00:00”」, 樹莓派開機時看了手錶是 17:52 左右,想說沒差太多,就沒改正,後續的校正極軸及定位當然就會有誤差,而且不小。

驗證了天文攝影就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當夜在沒有導星下拍了三張:

  • 300 秒:

  • 180 秒:

  • 90 秒:

上傳 180 秒那張到 Astrometry.net 解析後,原來根本沒定位到 M31 :


拍到 44 And,用 Stellarium 查了一下,偏差地太離譜:


看來用樹莓派拍攝的整個流程應該是沒有問題,只是太大意,加上Dell vostro 14-5480 控制筆電沒外接滑鼠(平常練習會接,因為它的數位板不太靈敏),便宜行事沒把時間精準設定才造成的失誤,或許…或許…可以再試一次後才收山???

註:當初用 Google 街景做的功課,那時還沒有收費:


2024年12月03日

昆陽停車場總算如願前往拍攝,但以失敗告終,至少儀式感有了 (意思就是天文攝影就此收山,準備把 Raspberry Pi 4 取代 Mac mini 2011 當成背景音樂播放器):

第一次用 Linux 版的電子極軸鏡 App 造成的失誤(之前都只是在室內確認可以 Run 而已),北極星沒對好,造成導星出問題無法 Calibration 成功,外面太冷,除了極軸校正需在外面,之後就躲在車內開暖氣遙控,所以就沒出去再做校正。Windows 版很熟練,有點後悔當時沒用。

註:現在停車收費了,且收費貴死人,每小時 50元,被收了兩百元。離開時還有不少車子停在裡面,聽說都是車宿的。

2024年8月1日

前言

在前篇:Luke 的休閒筆記: 到底要升級那款 NAS呢? 終於把 NAS 搞定,經歷了更換硬碟,暫時沒有出現什麼問題。

現在可以來重啟丟下許久的天文攝影了……

由於 Raspberry Pi 4 還沒上山過,因此這次鎖定以 Raspberry Pi 4 使用 Kstar/ECOS 完成一次完整的拍攝流程。如果還是像之前使用 Lenovo 11 吋小筆電 windows + N.I.N.A. 的拍攝方式,根本不要再搞東搞西,只要確認各項器材沒有問題,就能立刻開拍。但這次想要挑戰使用 Raspberry Pi 4 完成整個拍攝過程(預定上昆陽停車場,若有電源插座,有市電的話就能拍攝一整晚。沒有的話,只用行動電源,大概就只能拍個一、兩小時)。

拍攝時間:

等所有測試在社區頂樓完成後再來決定上山拍攝的時間。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61EDPH II
  • 平場鏡或減焦鏡:0.82X 減焦鏡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ZWO EAF
  • 濾鏡:無
  • 導星鏡:120mm F4 200mm F4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或飛樂 Discover 15000 mAh 行動電源、小米 10000 mAh 行動電源、ASUS 10500 mAh 行動電源
  • 控制電腦: Raspberry Pi 4 + Astroberry Server
遙控電腦:Lenovo 11吋、 iPad Pro 12.9 吋、手機(iPhone 15 Plus
註:
Lenovo 11吋也可以不帶,但透過 VNC 遙控 Raspberry Pi 4 是最順手的,而在 windows 下做極軸校正也很容易操作。至於拍攝平場時會一定會用到的 iPad Pro 12.9 吋第一代雖然也可以 VNC 連上,但操作上不是很順,也能透過 VNC 遙控 Raspberry Pi 4 做極軸校正(已安裝了 PoleMaster For Linux,需要在終端機裡執行,如下圖 ),再加上這次的目標是要使用 Kstar/ECOS 的排程來自動完成一次完整的拍攝,沒有特別需要操作的地方,若不是有平場拍攝的需求,甚至只要帶一支手機就可以了!也就是因為有平場拍攝的需求,所以至少 iPad Pro 及手機一定要帶,當把 iPad Pro 當成 Light Panel 時,需要手機裡的 VNC 連上 Raspberry Pi 4 執行平場的拍攝。


拍攝地點:昆陽停車場

組裝及測試

  • 大概是太久沒有拍攝了,組裝完後在做平衡時,整個鏡組從鳩尾座滑了下來掉到地上,把冷凍相機 ZWO ASI533MC-Pro 專用的線弄斷了(還不曉得相機是否摔壞?):

  • 應該是 USB 3.0 Cable ,去附近的燦坤不曉得能否買得到?騎機車去燦坤的半路上,突然想到家裡有個硬碟外接盒,那個連接線好像一樣,折回家找出來,確實一樣,就是短了點。
  • ZWO ASI533MC-Pro 有兩個 USB 座,之前都是一個接 EAF ,一個接 Guide Camera(QHY),Guide Camera 沒問題, EAF 有時抓得到, EAF 有時又抓不得到,線換來換去,座也換來換去,都快抓狂了,難道是 ZWO ASI533MC-Pro 的 Hub 摔出了問題?但是 EAF 直接接筆電,又完全沒問題(甚至還以為 EAF 摔壞了),而這條硬碟外接盒的連接線,接電腦傳資料也沒問題啊!
  • 組裝與測試只好先暫停,上 PCHome 買條 USB 3.0 兩米長的線,隔天到貨,連接測試後,問題都沒有了,真是滿頭霧水,只能說神奇。
  • 還沒完呢!試跑 NINA,說赤道儀的時間不對(一直在出廠時間),把赤道儀與筆電同步時間,過一段時間,又說時間不對,查了一下,赤道儀的時間同步後就不動了。
  • 換了赤道儀手柄的電池(CR 1220, 算是較稀少的,之前換過,有多買),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確實是電池沒電了。東西久沒用,一堆問題,這還沒上頂樓練習,要上山恐怕還有段漫長的時間。

耗電模擬


模擬的設定:

  • ZWO ASI533MC-Pro 在室溫 28℃ 下設定降溫到 5℃,沒辦法知道功率多少,估計在 70-80%
  • ZWO EAF 0~6000 Step 來回三次
  • QHY 導星 CCD 曝光 2 秒,開著 Loop ,模擬一直在導星狀態

電源配置:

  • 飛樂 Discover 15000 mAh 行動電源:供應ZWO ASI533MC-Pro(12V)、EAF (12V)、QHY 導星(由ASI533MC-Pro 的 HUB 供電)、赤道儀(12V)。滿電五格,一個半小時的模擬結束後剩不到一格。
  • 小米 10000 mAh 行動電源:供應 Raspberry Pi 4 (5V3A):滿電四格,一個半小時的模擬結束後大概只用了半格。
  • ASUS 10500 mAh 行動電源:只供除霧帶用(5V,有可變電阻開關,開在最小電阻),接在 2A 座。 滿電四格,一個半小時的模擬結束後剩三格。

結果:約可支撐一個半小時

檢討:

由於飛樂行動電源要供應不少配件,能夠拍攝多長,決定在它的供電,所以這次模擬後,除了 12V 的設備一定得由它供電,QHY 導星 CCD 可以改接入 Raspberry Pi 4 ,由小米 10000 mAh 行動電源來供電,減輕飛樂行動電源的負擔,或許能夠讓拍攝時長拉到兩個小時(後續測試,確實可以延長,未來上山的連接方式就依此方式)。

寫到這裡,接收了一台 Dell vostro 14-5480 記憶體: 4GB 儲存裝置: 256GB SSD ,電池膨脹要換,CMOS 電池也需要換。想說 Lenovo 11吋 小筆電也用好久了,順便升級一下,就岔開來去搞筆電(升級筆電沒有想像地那麼簡單,這可以再寫一篇來記錄過程),只好先中斷這篇文章。


搞好筆電的升級,繼續再把這篇文章寫完……

仔細從 Google 街景裡檢視昆陽停車場,應該不可能有市電插座可以使用,所以只有行動電源的方案可行,加上升級的筆電,接下來就是設定好如何遙控 Astroberry Server 以 Kstar/ECOS 完成約一個多小時的拍攝。

首先就碰到了一個疑問,原先用 32G Micro SD 卡以 ChatGPT 教的指令:「sudo dd if=/dev/rdiskX of=~/Desktop/sdcard_image.img bs=1m」製作的 Image 檔,在 Mac 下使用 Balena Etcher 還原到 64G Micro SD卡,沒有問題,但雖然用了 64G 卡,可系統卻只認得 32G,於再詢問 ChatGPT 如何能在不重新安裝的情形下,讓 64G卡的容量全部都能用上? ChatGPT 提供了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成功:



擴展成功後的容量:

本來還想說如果有市電,就可以拍攝整晚,把機器放著拍攝,再回民宿睡覺,等拍攝完畢再回到現場拍個亮、暗平場,這就需要了解 KStars/Eko 的 Scheduler 要怎麼設定及使用,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及室內模擬:


但了解只能使用行動電源後, Scheduler 就用不上了。

再來就要考慮山上沒有網路的情形下如何遙控 Astroberry Server 拍攝及使用 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校正極軸,還有最後的亮、暗平場拍攝。

在沒有網路的情形下 Astroberry Server 提供了 Wi-Fi 的 HotSpot 方式,偶然看到這支影片:Astrophotography with KStars/Ekos, Astroberry, and why not to buy an ASI Air! - YouTube 提到可以網路線直連(Raspberry Pi 4 直接連線筆電),更快更穩定 。考慮到在昆陽停車場時若使用 Wi-Fi 不能太遠(不能在車內遙控),而家裡有條閒置的 20 公尺 Cat5e 網路線就可以派上用場,拿出測試,結果連不上,只好再度詢問 ChatGPT :

問:在野外,沒有 Wi-Fi ,可以用網路線直接連上 Astroberry Server 另一端連上 PC,這樣可以連線嗎?需要做那些設置?

ChatGPT :

是的,您可以在沒有 Wi-Fi 的情況下,使用網路線將 PC 直接連接到 Astroberry Server(通常是 Raspberry Pi)。這樣的直接連接需要一些設置,但整體過程並不複雜。以下是具體步驟:

1. 設置 Astroberry Server(Raspberry Pi)的網絡配置

  1. 編輯 DHCP 客戶端配置文件

    • 在 Raspberry Pi 上打開終端並編輯 /etc/dhcpcd.conf 文件:
      sudo nano /etc/dhcpcd.conf
      
  2. 為有線網絡接口設置靜態 IP 地址

    • 添加以下內容到文件末尾:
      interface eth0
      static ip_address=192.168.2.1/24
      nohook wpa_supplicant
      
  3. 保存並退出

    • 按 Ctrl+X,然後按 Y 保存並退出。
  4. 重新啟動 DHCP 服務

    sudo service dhcpcd restart
    

2. 配置 PC 的網絡設置

  1. 設定靜態 IP 地址

    • 在 Windows 上:

      • 打開“控制面板” > “網絡和共享中心” > “更改適配器設置”。
      • 右鍵單擊有線網卡,選擇“屬性”。
      • 選擇“Internet 協議版本 4 (TCP/IPv4)”並點擊“屬性”。
      • 選擇“使用以下 IP 地址”,設置如下:
        • IP 地址: 192.168.2.2
        • 子網掩碼: 255.255.255.0
        • 默認網關: 留空或設為 192.168.2.1
      • 點擊“確定”保存設置。
    • 在 macOS 上:

      • 打開“系統偏好設置” > “網絡”。
      • 選擇有線網卡並點擊“進階”。
      • 選擇“TCP/IP”標籤,設置如下:
        • 配置 IPv4: “手動”
        • IP 地址: 192.168.2.2
        • 子網掩碼: 255.255.255.0
        • 路由器: 留空或設為 192.168.2.1
      • 點擊“好”並“應用”保存設置。
  2. 連接網線

    • 使用網線將 PC 直接連接到 Raspberry Pi。

3. 連接 VNC Viewer

  1. 在 PC 上打開 VNC Viewer
  2. 輸入 Raspberry Pi 的 IP 地址192.168.2.1
  3. 連接並輸入 VNC 密碼
  4. 成功連接後,您應該能夠看到並控制 Astroberry Server 的桌面界面

驗證連接

  • 確保網線連接良好。
  • 使用 ping 測試連接:
    • 在 PC 上打開命令提示符或終端,輸入:
      ping 192.168.2.1
      
    • 應該能夠收到響應。

總結

通過網線將 PC 直接連接到 Astroberry Server,並設置靜態 IP 地址,是一種在無 Wi-Fi 環境下進行連接的有效方法。這樣,您可以使用 VNC Viewer 在野外環境中控制您的 Astroberry Server。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或需要更多幫助,請隨時告訴我。

照著做後,確認沒有問題。遙控解決後,接下來可以整理在山上的拍攝器材及流程: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61EDPH II
  • 平場鏡或減焦鏡:0.82X 減焦鏡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ZWO EAF
  • 濾鏡:無
  • 導星鏡:120mm F4 200mm F4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飛樂 Discover 15000 mAh 行動電源、小米 10000 mAh 行動電源、ASUS 10500 mAh 行動電源
  • 控制電腦: Raspberry Pi 4 + Astroberry Server
  • 遙控電腦: Dell vostro 14-5480 筆電 + 20公尺網路線
  • 拍攝平場用的 Light Panel :7”X5” MedalLight 幻燈片看片機(6顆 3 號電池
  1. 天黑前抵達昆陽停車場並架好器材
  2. 天一黑,可以看見北極星時就可以開始極軸校正(電子極軸鏡的 USB 線插上筆電在 Windows 下校正或 USB 線插在 Raspberry Pi 4 校正也可以),這個步驟需要在赤道儀旁操作,直連筆電應該較方便。
  3. 極軸校正完後,插上網路線(或連上 HotSpot) ,開啟 VNC 連上 Astroberry Server:



  1. 連上 INDI Server(確認各項器連接無誤

  2. 在 Kstars 找顆亮星,例如織女星,將赤道儀指向這顆亮星:

  3. 對焦:

  4. 假設拍攝目標為 M8, 在 Kstars 找到後 Slew 過去,然後進行 Plate Solve 定位:

  5. 開始導星:

  6. 等導星曲線平穩後就可以開始拍攝:

  7. 拍攝完畢後(要確認飛樂 Discover 15000 mAh 行動電源留些電力)就可以拍攝亮、暗平場:

    1. 手動調整望遠鏡與重錘成水平,並將鏡指向天頂
    2. 設定曝光時間為 1 秒(Ecos 會偵測 Light Panel 的亮度來調整正確的曝光時間),型態 選 「Flat」,再選”+” 來加入亮平場拍攝佇列。
    3. 把 Light Panel 放到望遠鏡上,再按綠圈內的三角形開始拍攝
    4. 拍完亮平場,型態改選「Dark」,選中間黃圈內的魔術棒來加入 Dark Flat 拍攝佇列(這會自動把曝光時間設定與偵測到亮平場的一樣),拿掉 Light Panel 蓋上鏡頭蓋,再按綠圈內的三角形開始拍攝暗平場。
  8. 收器材,回民宿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