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測試 Sharpstar 107 PH APO與 0.82X 減焦鏡的組合--M78 的拍攝

2020.12.17

一吋 CMOS 的 ZWO ASI533MC-Pro + Sharpstar 107 PH APO 焦長 691mm F6.5 接 0.82X 減焦鏡後相當於 691 X 0.82 X 2.7 = 1530 mm F5.3

註:根據維基,韓國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的男主角都敏俊,其所屬星球KMT 184.05就是位於M78星雲。

運氣真好,在大片雲層籠罩的東亞,台灣中南部剛好有個雲隙空檔,讓我能夠從晚上十點多拍到隔天凌晨兩點半,收完器材,天空這才又佈滿雲。

這次的實拍收穫豐碩,不只找出這個組合的對焦位置,拍攝的影像邊角在 1:1 下查看似乎沒什麼變形,最重要的是成功測試了子午線翻轉後的拍攝,之前Luke 的休閒筆記: 天文攝影自動流程的重要關鍵:Automated Meridian Flip ( iOptron Cem25P with N.I.N.A.) 花了不少時間的測試總算有了成果。

註:

能夠子午線翻轉後的成功拍攝非常重要(因為目標差不多位在天空中最高的地方):

  1. 星光穿過大氣的厚度最薄,所以受到大氣的影響最小。
  2. 越高,地表光害的影響也會越小。
  3. 忘了還有個最重要的作用:在萬里無雲的天氣下,一切就緒,開始拍攝後,就可以設定天亮前的閙鐘,放心去睡覺,屆時起來收拾器材並得到一整晚的拍攝成果。

拍攝器材

  • 相機:ZWO ASI533MC-Pro
  • 望遠鏡: Sharpstar 107 PH APO
  • 平場鏡或減焦鏡:0.82X 減焦鏡
  • 赤道儀:iOptron Cem25P
  • 對焦:ZWO EAF
  • 濾鏡:STC 寬帶光害濾鏡
  • 導星鏡:PENTAX Takumar 300MM f4
  • 導星 CCD :QHY5L-II-M
  • 腳架:艾頓原廠 1.5吋鋼管三腳架
  • 電子極軸鏡:PoleMaster 電子極軸鏡
  • 電源:市電
  • 控制筆電:Lenovo IdeaPad 120S 11吋(4G/64G USBX2)

拍攝地點:台中市區社區頂樓

拍攝時間:2020.12.17 PM 11:20~2020.12.18 AM 02:25

拍攝過程:

  • 看了動態衛星雲圖,台灣中南部的雲隙似乎還能維持,決定賭它一賭,晚上十點把器材分三趟搬上頂樓(理想的輕量級配備組合一趟就夠了,但目標是 M 78,焦距有點短),能夠順利找到對焦位置就值了。
  • 要用 [[ZWO ASI533MC-Pro]]就得拉延長線使用市電,等到極軸校正好差不多就十點半,這次極軸校正得不錯。

  • 以五車二做一星校正及自動對焦
    • 以先前使用 1X 平場鏡的對焦位置 23766 做為起始,然後慢慢手動對焦到位置 21000 可以 Plate Solve 為止,把五車二放到視野中心並完成一星校正
    • 接下來自動對焦,由於起始位置 21000 還是差了不少,所以花了不少時間在完成對焦,圖中的每一點就是一次拍攝,還算不錯,有點抛物線的樣子,NINA的演算法找出最佳對焦位置為 20759

  • 開啟 PHD2 ,可能做為導星鏡的 [[PENTAX Takumar 300MM f4]]太久沒用或是碰到,導致焦點跑掉(雖然還可以導星,但這顆星實在太肥了,除了過飽和,FWHM 也很難看,曝光區域除了這顆星外,看不到其他星),做了 Calibration ,但不佳,應該是導星鏡沒對好焦點的關係。

  • 接下來 Guide Assistant ,這次也測量了 Backlash,如下圖,量測的數據除了極軸比較好,其他都不好看。大概也是導星鏡沒對好焦點的關係。


  • 想說只是曝光 120秒,這樣的導星應該還可以,但初時拍了幾張,不是很滿意,於是重新對焦導星鏡,總算導星曲線較滿意(沒有過飽和,FWHM 總算正常了,選到的才是「星點),得到的影像星點沒問題,才不會連曝光兩分鐘都呈橢圓。

  • 經過這番折騰後,設好 Gain 101、拍攝 90張、單張曝光 120 秒、感測器溫度設在零下 15℃,在 PM 11:20 拍下第一張,預定在凌晨三點十一分結束。
  • 拍完第 23 張後,由於 M78 會在 23:58 過子午線,剛好可以來驗收 Luke 的休閒筆記: 天文攝影自動流程的重要關鍵:Automated Meridian Flip ( iOptron Cem25P with N.I.N.A.) 所作的量測是否沒問題?

  • 根據之前量測的設定,赤道儀將在過子午線 20分鐘後自動翻轉,即 am 12:18

  • 已是深夜,氣溫有點低,但還是一直盯著螢幕及赤道儀,時間一到,螢幕出現 Auto Meridian Flip 的流程訊息,一直等到赤道儀確實做完翻轉,太興奮了!!!前面三個步驟忘了截圖,等想起,截了這張,已經在做 Plate Solve 

  • 接下來截了幾張 Plate Solve 過程圖(翻轉後望遠鏡不可能還能精準地指向 M78 ,所以還要再做 Plate Solve ):





  • 然後正常地繼續拍攝第 24 張

  • PHD2 也選了新的導星,Guide 曲線也不錯

  • 這是第 23 張 1:1 的星點

  • 這是子午線翻轉後拍的第 1 張(即第 24 張),可能是 PHD2 重新導星,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穩,所以這張的星點不佳

  • 在這樣的天氣狀況下,隨後每隔半小時會上樓查看天空狀況,凌晨兩點看著雲氣逐漸上升並靠近獵戶座,於是決定在凌晨兩點半結束,總共拍了 71 張。
  • 隨後拍了 30 張亮平場及 50 張暗平場,收完全部器材再分三趟搬回家裡,剛好凌晨三點。

後製

  • 做好 MasterFlatDark、MasterFlat ,用來 Calibrate 71張 M78 影像,然後 CosmeticCorrection、Debayer
  • 把 Debayer 好的影像選擇一張輸出成 JPG 影像並上傳 Astrometry.net 計算出這個接上 0.82X 減焦鏡後焦長為 567 mm 的 Subframe Scale 為 1.35 arcsec/pixel,才能給後續的 SubframeSelector 使用

  • 71 張的影像經 SubframeSelector 計算權重後刪掉 14 張;第 1 張權重分數雖然有 85,但星數只有 21 ,其他至少一百多至兩百多,所以也刪掉。

  • 本來還擔心子午線翻轉後拍攝的影像與翻轉前的一起 StarAlignment 會有狀況,看來是白擔心,未來放心地讓它翻轉吧!

  • 57 張的影像做 LocalNormalization 也花了近七分鐘(2018 Mac mini i7 3.2GHz 32GB)

  • ImageIntegration 後得一張看不到什麼的影像,可以想見台中市的光害有多嚴重(這可是在深夜時段拍攝的

  • 有黑邊的產生,所以要先以 DynamicCrop 裁掉

  • DynamicBackgroundExtraction 後的影像也不是很好,這是因為拍攝時天空的雲氣不少

  • 現在可以放心來執行 DrizzleIntegration,原先 StarAlignment 對齊產生的黑邊都修正了,不必裁剪,而影像也從原來的 3008X3008 變為 6016X6016,九百萬畫素成為三千六百萬畫素且不失清晰度。

  • 重新對 Drizzle 過的影像執行 DynamicBackgroundExtraction 

  • 左為去掉的光害,右為去掉光害後的影像

  • 左為上步驟經 DynamicBackgroundExtraction 後的影像,右為另一種 DynamicBackgroundExtraction 方法(做法快速簡單)產生的影像。

  • 兩者的顏色明顯不同,分別再來執行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 校正色彩後,看看有何差別?在經過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 後,仔細檢視,另一種 DBE 方法的影像細節少了些,所以後續步驟當然就以下圖左的影像繼續後製
  • 執行 EZ Decon 增加看能不能增加一點清晰度,結果沒什麼增加,反倒是有幾顆亮星產生礙眼的黑圈,加了Mask、降低了參數值也一樣,只好略過。
  • 趁著還在線性下,執行 EZ Denoise 先降點噪,不用指明,應該很容易即可看出那個是降過噪的

  • 後製到一半,收到 PixInsight 1.8.8-7 Ripley Released 的通知,這是個大改版,需要卸載舊版再重新安裝,有許多的改進,其中一項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 會更優化,中斷後製,一等下載完程式及資料檔後馬上進行後面的步驟。
  • 這個版本的核心更新,新增了:
    • New APASS and Gaia Processes with Local XPSD Database Files 可以支援 XPSD local databases,最好放在 SSD 中,傳統硬碟效率會較差。
    • 總共下載了 APASS DR10 2.4 GB 及分為 16 個檔案近 44 GB 的 GaiaEDR3

    • 在發佈的更新公告裡PixInsight 1.8.8-7 Released | PixInsight Forum 看到有 ImageSolver Script version 5.5.0,試試 Run 看看是什麼功能?才知道原來可以根據拍攝的影像算出 Pixel Scale 、 望遠鏡真正的焦距(Sharpstar 107 PH APO+ 0.82X 減焦鏡後焦距為 574.56mm)、相機的 Pixel Size、影像的中心座標。試著用這次拍攝的一張影像來試試,得出如下圖的結果,以後不用再上傳 Astrometry.net 做解析了

    • PhotometricColorCalibration: XPSD Local Database Support 支援下載在 Local 的 SSD 中,解析的效率是比較快了。
  • 這次不用 EZ Stretch 改以傳統的 ScreenTransferFunction+HistogramTransformation 把影像非線性化,較能精細的掌握。很明顯看到上方的 Histogram 是點線,這大概是即使是 57 張曝光兩分鐘(相當於總曝光 1.9 小時)還是不夠。

  • 接下來先以 EZ Denoise 產生使用 CurvesTrans 增加飽和度需要的 Mask(這個 Mask 還需要經過 HistogramTransformation 稍為調整

  • 同樣再以 CurvesTrans 調整對比反差(需把 Mask 拿掉)、DarkStructureEnhance 來略為強調塵埃雲

  • 後製完成,以 1:3 的比例截圖:

  • 來與 2019.11.27 上清境民宿(詳見 [Nikon D610 天文改機] 清境:M78 「Casper 友好之魂星雲」、M33「三角座星系」 - Mobile01
    使用 Nikon D610+SIGMA 150-600mm @600mm F6.3 單張 ISO 640 曝光時間 5分鐘,由於天氣之故只拍攝 3 張來疊圖後製的影像,以 1: 1 截圖做個比較 

  • 而與 Stellarium 的模擬圖來比較又差太多了,恐怕得有個四、五小時累積曝光才會比較像樣吧!

  • 也試了 PixInsight 1.8.8-7 裡的 AnnotateImage Script version 2.1.8,如下圖,還有其他新增的支援,目前用不到,以後再來慢慢了解。

  • 鑑於需要更長的累積曝光,但又要顧慮光害(都市及月亮)的影響,STC Clip Filter Astro MS 內置型光害濾鏡就需要改成 Optolong L-EXTREME 雙窄帶濾鏡,最近的日子裡只要天氣好沒有雲,大概可以從晚上八點拍到隔天凌晨兩點:


  • 若有天氣好的日子,下次也可以換成拍攝 M1,於晚上十點拍到隔天凌晨三點的時段:


2020.12.20  多雲

調整 iOptron Cem25P 的皮帶張力

  • 這次 PHD2 Calibrate 及 Guide Assistant 測得的 Backlash 實在很難看,雖說有可能是量測時導星鏡的對焦不佳導致,但畢竟用了兩年多的赤道儀,多多少少皮帶應該也會有些鬆弛了,是到了該調整的時候了。
  • 依照很久之前網友告知並下載的「CEM25 Worm Belt Tension Adjustment」說明書,在第一個步驟就出了問題!使用常用的小六內角起子(下圖右方那兩支)只能旋出一顆螺絲,另外三顆用盡各種辦法還是不行。

  • 只好去附近的五金行看看有無合用的工具?帶著卸下的一顆螺絲前去比對,花了不少時間才順利買到 S2 2mm 的省力六內角起子(上圖左方那支)。另外還加買了虎口鉗,怕萬一屆時也無法旋出,只好用蠻力來拔起,結果沒用到。
  • 真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的工具,順利把第一步驟的四顆六角螺絲及兩顆十字螺絲卸下。
  • 拿掉外蓋後,發現說明書少了一個步驟,還得先拆下圖中的電路板,這需要卸掉四顆十字螺絲

  • 之後按照說明書把 RA 的皮帶調緊,再依此類推把 Dec 的皮帶也調緊。
  • 下次應該可以得到更優的導星吧!說不定長曝十分鐘也沒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可以留下意見,但 Luke 可能無法馬上回覆,尚請見諒。